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49

第49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5)

全面的信息是做出有效评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鉴于生命教育的复杂性以及有限人力、物力等,需要注意以下要求:信息的全面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三)评议评分

如果说收集信息是评价阶段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那么,评议评分就是一项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说是评价活动的核心所在。因为对于学生所做的评价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

(四)汇集整理

汇集整理是评价过程中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因为评价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所以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评价资料的汇集与整理必须做到迅速、准确。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法]帕斯卡尔著.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三联书店,1987.

[9][美]杰·唐纳·华特士著.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12][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M].夏侯炳,陈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美]瓦托夫斯基著.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5][美]詹姆斯·吉利兰著.危机干预策略[M].高申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日]池田大作著.我的大学(下卷)[M].铭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7][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18][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9][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0]《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编委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21]柴志明,何仁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论: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4]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6]崔建华,陈秀丽,王海容.大学生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7]邓晓芒.灵之舞:论中西人格的差异性[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28]段鑫星,成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9]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0]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R].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3]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4]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5]郜庭太等.简明西方哲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36]宫志峰.未来的记忆[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37]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8]何福田.生命教育论丛[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39]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0]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1]黄明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要素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3]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0.

[45]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6]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7]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8]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9]鲁迅.鲁迅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0]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1]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52]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

[53]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4]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5]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7]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8]吴少怡.大学生团体辅导与团体训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9]吴兴勇.论死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60]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1]肖川,曹专.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M].湖南:岳麓出版社,2010.

[62]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63]徐园媛,廖桂芳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5]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山西:希望出版社,2010.

[66]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7]衣俊卿.衣俊卿集[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8]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9]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0]张素玲,巴兆成,秦敬民.生命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7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2]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73]郑晓江.穿透死亡[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74]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5]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6]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7]朱卫嘉,廖桂芳等.让心灵追上人生的脚步——大学生心理成长引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论文类

[1]陈立言.生命教育在台湾之发展概况[EB/OL].http://www.docin.com/p—98413071.html,2010—11—18.

[2]戴曦.关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3]邓晓芒.中西人生观念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2001,3(114).

[4]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11).

[6]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和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7]黄雪超,林仰暖.试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适用[J].时代教育,2007(8).

[8]姜海燕.生命教育:大学教育的新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9]靳风林.国内外死亡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10).

[10]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5(3).

[11]赖雪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5(1).

[12]李林芳.生命教育内涵研究综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2).

[13]廖桂芳,王延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与运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6).

[14]廖桂芳.“六位一体”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教育与现代化,2010(3).

[15]廖桂芳.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5(6).

[16]廖桂芳.系统论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7(12).

[17]刘铁方.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18]刘孝菊.幸福转型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19]刘新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0]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39).

[21]钮泽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22]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3]乔虹,陈家麟.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模式特点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4]宋凤宁,张琼.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5]孙效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哲学杂志(台北),2001,35.

[26]唐锋.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7]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02(9).

[28]吴建玲,胡连新.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29]吴仁英.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0]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

[3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32]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33]张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追溯和前瞻[J].青年探索,2008(1).

[34]周保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重建中国大学的价值教育[M].南方周末,2010—8—26(F31).

[35]庄秀丽.转换心智,系统思考——Blog2005宣言(学习篇)[J].信息技术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