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39

第39章 军事·兵制(3)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任骠骑将军,先后两次率军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敌四万余人,收降了匈奴浑邪王所部四万余人,控制了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夏,他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兵从东西两路进军大漠(今蒙古草原大沙漠),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两千余里,歼其部众七万余,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

霍去病作战勇敢,用兵灵活,注重方略,出奇制胜,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

008郭子仪对巩固唐王朝起了哪些作用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在其父的影响和教育之下,自幼饱读兵书,勤于习武。他不仅武艺超群,阵法娴熟,而且为人正直,不畏权贵。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率部平叛,与李光弼部进军河北并击败史思明,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等十余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以关内、河东副元帅名义,统兵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因功升至中书令,又晋封为汾阳郡王,后因兵败,遭人陷害,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吐蕃、回鹘兵相继攻唐,郭子仪被朝廷重新起用,再度领兵并呈绝妙御敌之策,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月,在回鹘与吐蕃兵压境之际,他率领几名骑兵出城至回鹘阵前,与回鹘议和,共同抗击吐蕃兵。吐蕃首领闻讯后连夜引兵逃遁,郭子仪乘机派唐军精锐骑兵与回鹘兵一道追击,在灵台(今属陕西)西大败十万吐蕃军,稳定了关中局势。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

郭子仪用兵持重,长于谋略,治军宽严得当,深为部下敬服。他虽功高望重,但从不居功自傲,被后人视为名将典范。他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勤于职守,身系国家安危二十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009狄青本是罪犯,他是如何成名的

狄青(公元1008年~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宋朝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成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时间内,狄青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因功封为枢密副使。就在这一年,文本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奉命征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使军威大振,接着又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囤积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但随着狄青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八月,仅做了四个月枢密使的狄青被罢官,不到半年,即发病郁郁而死。

010岳飞与金军战,未尝一败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勤奋好学,武艺高强,身先士卒,事母至孝。他十九岁投军抗辽,不久退伍还乡守父孝。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多次升职。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完颜兀术继续南侵,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六战六捷。次年,岳飞在牛头山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但因无援兵粮草,无奈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绍兴十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45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不敢出战。岳飞招兵买马,联络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这时高宗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他只好挥泪班师。回临安后,岳飞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

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岳飞死后二十年,宋孝宗继位,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官复原职,以礼改葬。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他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多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011韩世忠是怎样的一位抗金名将

韩世忠(公元1089年~公元1151年),字良臣,南宋名将,陕西绥德人。

韩世忠出身贫寒,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十八岁时,韩世忠应募从军,在战场上,韩世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宋钦宗即帝位后,韩世忠升为武节大夫,率部屯滹沱河。

当时,宋室孱弱,北方大部沦于金人之手。韩世忠往援真定,被金军围困,部下劝他突围而走,他不许。夜半下大雪,他命敢死士卒300人突袭敌营,致敌军自乱,互相攻杀,金兵主将竟被刺死,金兵尽退。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授韩世忠御营左军统制。平灭苗傅、刘正彦叛乱后,高宗手书“忠勇”二字赐予韩世忠,授检校少保。

后金军大举南犯,韩世忠引兵至镇江,屯兵焦山寺,与金兵大战黄天荡48天,取得了最终胜利,史称“黄天荡大捷”。

宋、金停战期间,韩世忠晋为少保,他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遇害而鸣不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012徐达,明朝第一开国功臣

徐达(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明朝大将,开国功臣,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家世务农,少有大志。

徐达少时,全国各地反元义军频起,徐达也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加入朱元璋部,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夺取滁、和二州。次年又渡长江、拔采石,克太平。十六年下集庆、镇江。徐达因功被封为统军元帅。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争中,徐达统兵克庐州(今安徽合肥)、江陵、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诸路,湖湘平。二十五年冬,又率军取淮东,克泰州,攻高邮,至次年三四月间,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同年八月,拜为大将军,与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同张士诚进行决战。先下湖、杭二州。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吴地平。论平吴功,晋封为信国公,右相国。

南方基本平定后,徐达又受命率步骑25万北伐中原,并连战连捷,将蒙古残余势力赶回了漠北。朱元璋即帝位后,以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太傅,后又封魏国公。

徐达治兵严明,且谦虚谨慎,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行军持重,不妄杀戮,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勋卓著,为开国功臣第一。

013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

戚继光(公元1528年~公元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武术家。

戚继光指挥抗倭作战,机智勇敢。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又于三十二年荐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任参将,分部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当时卫所驻军将骄兵惰,军纪松弛,兵不习战,战斗力低,遂于三十八年亲至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三千余人,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教以击刺枪法,长短兵器兼用,因地形练阵法,创编了鸳鸯阵。同时,他更置战舰,制造各种器械,选用当时最精良的火器。戚继光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敢杀敌,爱护百姓,终于练成一支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四十年,在浙江等地九败倭寇,又率兵入闽,大败倭寇。四十二年,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升福建总兵。是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前往驰救,以内外配合、各个击破之策,解仙游之围,追歼逃敌数千。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之事。他在蓟镇练兵十六年,边备整饬,军容整肃,蓟门晏然。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十五年后病逝。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当时乃至后世人民的赞颂。其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均被列入中国古代经典兵书,还有一些有关的奏书丰富了中国兵法智慧的宝库。

014保护明朝边关的袁崇焕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有明一代最后的“长城”之称。字元素,号自如。

袁崇焕本为一介书生,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然而,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后金无法攻破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遂绕过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但在得胜之后,崇祯皇帝却听信谗言,认定袁崇焕是内奸,袁崇焕被逮,并被处以凌迟极刑,一代名将就此被无罪枉杀。

兵家谋略

001假道伐虢

春秋时,晋献公把大夫荀息叫到身旁问道:“我打算攻打虢国,而虞国肯定会救它;进攻虞国,而虢国又要救虞,你说如何是好呢?”

荀息说:“虞国国君非常贪婪,喜爱珍宝,请您把屈邑出产的千里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送给他,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献公说:“宫之奇是虞国的贤臣,他一定会进谏阻止这件事。”

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是:内里聪明而性格懦弱,他是虞国国君从小养大的。性格懦弱就不会强争劝谏,聪明通达则说话简洁,从小在宫中长大,就不会受到虞公的重视。况且祸患远在他国之后,而宝物珍玩就摆在眼前,虞公是个平庸之人,他不会预料这件事的后果。”

于是晋献公就派人到虞国,送上宝玉名马,宫之奇果然进谏说:“‘唇亡则齿寒’,虢国和虞国互为屏障,相互依存,并不能互相把对方当成礼品送给别人。晋国现在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道把虢国灭掉,不久以后就可以把我们灭掉。”

虞公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给晋国借路。晋灭掉虢国后,回来顺道便攻打虞国,虞国国君只好牵着名马、抱着玉璧前来投降。

运用假道伐虢的计谋,重在“假道”。因此,实施这一计谋,要巧妙地找出“假道”的理由,掩盖自己的目的,不使对方怀疑。

002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范雎本是魏国官吏,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在魏国却因受诬陷遭到残害,不得已逃至秦国,受到秦昭襄王重用。

秦昭襄王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范雎向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兵力,认为秦国进展不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对外政策,建议秦王远交齐、楚、燕等国家,攻打邻近的韩、赵、魏,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王采纳范雎的意见,对齐、楚、燕、韩、赵、魏逐步吞食,各个击破,打破六国合纵抗秦联盟,最终统一了中国。

远交近攻,就是当作战目标受地理条件所限时攻打近敌有利,攻打远敌有害,对远隔的敌人,如有利于己,也可以暂时联合。

003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围魏救赵”后被演化为三十六计之一,意指攻其所必救,迫其所必退,要击中要害,这样才能调动和消灭敌人,达到排围解难的目的。

004破釡沉舟

秦末,天下大乱。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秦将章邯打败项梁的军队后,以为楚地已不足忧虑,于是便渡河北上,攻击张耳、陈余等人。

当年秦国围困赵王歇、张耳于巨鹿的时候,越王向楚怀王求援,赵义军决定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

宋义率大军至安阳畏缩不前,项羽便杀掉宋义,用斧子凿沉船只,以示没有退路,表示决战。军队士气大振,直驱巨鹿,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击杀秦将苏角,俘获王离。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破釡沉舟”的兵家谋略也由此而来,意指在敌我双方关键性的决战时刻,断绝自己的退路,把部队置于死地,以激励将士下决心拼死战斗,从而争取决战的胜利。

005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