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40

第40章 军事·兵制(4)

秦朝被推翻后,企图独霸天下的项羽,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是刘邦,便故意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为汉王。而把关中(今陕西一带)划为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的地方,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

公元前206年,刘邦准备出兵东征,先派了百余名士兵去修复栈道,佯装要从老路杀出。章邯听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在修复栈道,大笑刘邦糊涂,更加轻视刘邦,毫不做战争的准备。

就在章邯高枕无忧的时候,刘邦却率领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敌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随即攻占了雍地、咸阳。章邯兵败,只得自杀。

没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关中就变成了汉王刘邦的地盘。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故意暴露一种行为,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悄悄在那边采取另一种行动。运用这一谋略,要把握好“明”和“暗”的奇正关系,明修栈道是迷惑敌人,掩盖自己行动企图的手段;暗度陈仓才是真正的目的,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006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与张耳率领大军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听说后,聚齐了二十万兵马,部署在井陉口迎击韩信大军。

赵王认为汉军只有一万两千人马,人少且疲乏,决定正面迎敌。韩信得知后,大胆前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休息。半夜传令出发,选出轻骑两千人,要他们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偷偷靠近赵军,监视赵军。

韩信对他们说:“赵军见我军撤走,肯定会从后追赶,那时你们就火速占领赵军的壁垒,拔掉赵旗,插上汉旗。”

接着,韩信又命令副将安排宴会,对诸将说:“我们今天要为打败赵军而用餐。”诸将领心中都不太相信,但都假装说“好”。

鉴于此,韩信一反常规,先派出一万兵马,在河边背水列阵,赵国的将士见此情景,都大笑不已,以为对手必死无疑。清晨,韩信命令万人军队大张旗鼓,擂鼓走出井陉口,赵军离开壁垒前来应战,汉军背水搏战,拼死抗击。此时预先潜伏的轻骑乘虚驰入赵军营垒,树起两千面赤旗。赵军进攻受挫而欲退兵,回望营垒汉军旗帜而惊惶。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此战,韩信背水设阵,貌似不合作战常规,实则深得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篇》)的精义,为世代兵家提供了灵活用兵的范例。

007以逸待劳

此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是“以佚待劳”,“佚”通“逸”,即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

善于作战的人,应该以逸待劳,以自己精锐严整之师对敌之疲惫虚弱,就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尤其是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力量弱小,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采取边防御、边养精蓄锐的办法,待进攻者疲惫不堪、士气沮丧后,再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争的胜利。

运用以逸待劳之计谋,要注意:“逸”,不是无所事事;“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充分准备,积极防御;“劳”,就是要巧妙地调动敌人、激怒敌人,以达到使敌人疲劳的目的。

008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篇》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即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为我用。反间计的手段就是以假乱真,迷惑敌人,达到己方目的。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敌间谍,并摸清他的来意,但不露声色,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透露一些假情报,使敌人以假当真,借以利用敌人的错误达到目的;二是敌间谍被发现或被我捕获后,不是公开审判,而是暗中以重金收买,使他变为己方控制,给敌方提供假情报,以达到目的。

施用反间,无论是将计就计,还是重金收买,借问用间,都不过是巧施骗术。使用“骗术”,不在于制造完全的假象,而是要善于改变实际的景象或者转移其重点。反间计是一条可以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谋略,它充分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思想,运用得好,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009知己知彼

此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战争指导者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失败的危险。

这里的“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就是要求战争指导者在作战前和作战过程中,对敌我双方涉及的方方面面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并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确定战略战术。这一思想揭示了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010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军争篇》:“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即军队要利用巧妙的方法隐蔽自己的意图,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变化。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计为道。”兵不厌诈,意思是指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尽可能地使用欺诈的战术。“兵以诈立”、“兵不厌诈”,都是“兵者,诡道”思想的反映,战胜敌人,要靠谋略、靠诈伪,这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的重要的谋略思想。

古代兵书

001《孙子兵法》为何被誉为“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是我国古典军事思想成熟和大发展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来有“古代兵经之道”、“兵家鼻祖”、“兵家圣典”之称。

《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该书现在的存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近6000字。

《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它首先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和善战的战争观。强调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一定要郑重对待。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保全自己,又使战争获得完全胜利,因此,不打无把握之仗。强调有备无患,力争做到“立于不败之地”。而要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善战。善战之道有三:一是“道”(政治);二是注重谋略,决策制胜;三是以诡诈之法取胜。

其次,《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将”、“法”并重的治军思想。它对将帅品质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即智、信、仁、勇、严。同时也强调以法治军,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重视教育,又有严格的军队纪律和法令来约束士兵,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此外,《孙子兵法》还十分重视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就是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的。对战争的胜负也从作战双方的“道”、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制等方面客观实际的比较加以判断,这反映了《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在特殊战法的运用方面,《孙子》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中对“火攻”和“用间”的阐述,发前人所未发,引起很多研究者的重视。

002《孙膑兵法》包含哪些军事思想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孙膑,孙武的后世孙,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后来在魏国为将,“自以为能不及孙膑”,遂把孙膑骗到魏国,借机迫害,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发愤著书。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逃到齐国,受到齐威王和大将田忌的重用,任为军师。孙膑在齐国改革军事,且谋略出众,取得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辉煌胜利,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孙膑主张“战胜,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也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有察”。面对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他鲜明地指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认为仁义礼乐并不能制止争夺,只能以战止战。但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有道而得人心。此外,进行战争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在这里,孙膑清醒地看到政治、经济与战争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作战指导上,孙膑提出:“欲保国泰、欲立君威、欲使民安,必须懂得用兵之道,即知阵(军阵)、势(兵势)、变(机变)、权(主动权)。”他十分强调创造有利条件来作战,比如用“必攻(敌之)不守”以达批亢捣虚;示弱以麻痹敌人;“能分人之兵”以达敌分我合等。“孙膑贵势”是其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在战法上,孙膑主张灵活多变,指出“以一形之胜万形,不可”。

在军队建设上,孙膑首先强调“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即严格逃选士卒;其次是用“义”、“仁”、“德”、“信”进行教化,以法规律令约束军队,使之令行禁止。作为“王者之将”,除了具备德、信、忠、敬等品格外,还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内知民心,外知敌情,对阵时则掌握八阵之要。

003《六韬》论述了哪些军事观点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旧题为姜太公所著,并且自始至终是以姜太公(吕望)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但今本《六韬》可能是商周之际成书的作品,书中春秋战国的时代痕迹很多。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共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