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57

第57章 文词·诗赋(8)

高启为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他的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动荡及其对时局的恐慌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038袁宏道首创了“性灵说”

袁宏道(公元1568年~公元1610年),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

袁宏道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举,四年后进士及第。曾问学李贽,颇受其思想影响。屡官屡辞,醉心山水名胜,曾遍游楚中及江南名胜。后返故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心学问文章。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工诗能文,他在文学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在写诗的时候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陈规旧俗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争取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崇尚信手而成、随意而出,而不喜欢铺陈道理、刻意雕琢,语言通俗活泼、随意轻巧,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袁宏道的散文可分为四类:一为尺牍。长短不同,多达千字,少则数十字。大多简凝活脱,风趣诙谐。代表作有《致聂化南》。二为随笔。题材多样,意趣别具。记述风俗人情的《畜促织》、《斗蛛》等篇,为传世名作。三为传记。这类文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为名篇。四为游记。大多刻画细腻,文笔优美,在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名篇较多,如《满井游记》、《虎丘》、《晚游六桥待月记》等,真切动人,语言平易,流传较广。

039“随园先生”袁枚

袁枚(公元1716年~公元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性格豁达,喜好山水,广交四方文士。他的诗不拘一格,追求直率自然,清新灵巧,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情是其诗论的核心,认为男女是真情本源,并公开为写男女之情的诗歌张目,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之效。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将“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础,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

袁枚作诗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极有特色,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

040《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蒲松龄天资聪慧,勤于攻读,文思敏捷。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得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文名藉藉诸生间”。然而此后屡应乡试不中,直到年逾古稀,方得一个岁贡生的科名,没几年即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一生位卑,寄人篱下,以做童蒙师、代抄文稿糊口度日。由于蒲松龄诗文俱佳,很得乡绅毕际有的赏识,彼此相处融洽。这一时期,他写过很多文章,多骈散结合,文采斐然,然而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诗作甚丰,终身不废吟处。诗如其人,大抵率性抒发,质朴平实,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由于长年做塾师,他还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

当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创作《聊斋志异》。晚年时,《聊斋志异》基本辍笔,转而为民众写作,如以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的俚曲《归姑曲》、《翻魔殃》、《墙头记》;还有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而编写的《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崇书》等。

在众多的作品中,《聊斋志异》成了流传至今不朽的名著。在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竞相传抄。后来《聊斋志异》刊行,更是风行天下。本世纪以来,《聊斋志异》仍为人们所喜爱,其中的很多篇章不断地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影响深远。

041曹雪芹,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曹雪芹(约公元1715年~约公元1763年),名霈,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内容浑然一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描绘了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书中各类人物血肉丰满、性格独特,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红楼梦》一书,是对小说传统写法的全面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2吴敬梓如何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公元1701年~公元1754年),清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又因曾移居南京,故又自号秦淮寓客。

吴敬梓出身官僚家庭。他年幼聪颖,少年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对社会有初步了解。

23岁,他的父亲去世,为争夺田产,他的亲族一个个都撕下“孝悌慈爱”的假面具,这就发生了《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财产纠纷。这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由于吴敬梓性格豪爽,“遇贫即施”,加之挥霍无度,不到十年的时间,产业荡尽。同族人骂他为败类。他曾经热衷科举,也很早就中了秀才,但一直未能中举。这一时期,他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了封建家族的道德沦丧和科举的弊端,从而厌倦功名,并逐渐形成了傲岸不屈、鄙弃世俗的性格。

吴敬梓在33岁时,举家迁往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更是认清了儒林、科举制度的真面目。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儒林外史》。

吴敬梓经历了从热衷功名到绝意仕进,从封建家庭的一员到封建家庭的逆子这一坎坷过程,这就是《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儒林群丑作了尖锐的批判,并旁及当时人伦关系、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043龚自珍,中国近代文学的先驱

龚自珍(公元1792年~公元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盒,别署羽塔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出生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为举人,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忤其长官而辞职南归,主讲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两年后病逝。

龚自珍主张进行社会改革,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治国之学。著作辑为《定庵全集》,今通行本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先驱,诗、文、词都有创作,其中以诗作最为著名。他的诗多为伤时、讽世之作,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抒发感慨,议论纵横,想象奇异,形式多样,风格多姿,语言不拘一格。其中,《咏史》、《己亥杂诗》、《夜坐》、《秋心三首》是名作,《己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被人传诵的名句。

龚自珍文亦多有感而发,对时事、世事予以评论和建议,记载了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其他类型作品更多传世之作,如讽刺寓言小品《病梅馆记》呼唤个性解放,情真意切,发人深省;记叙文《说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借景抒情,内容充实。

文学典籍

00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最早传习的经典之一。最初只称《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创作的,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全貌。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诗经》的内容,按作品的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是周王畿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意同后世的大曲小曲,共105篇,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中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是朝廷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国风”部分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其中很多作品是当时人民口头创作的,反映了人民对压迫的抗议,体现了他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两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构成了《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同时,还常用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诗歌可以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吟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的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孔子也以其为“六艺”之一教育弟子。汉初,《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立于学官。

作为儒家经典,《诗经》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被用以进行道德教化等。此外,《诗经》中还保存了上古社会的许多史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风貌。《蒹葭》、《采薇》、《关雎》等都是《诗经》中的名篇。

002《说苑》对后世的笔记小说有什么影响

《说苑》是西汉刘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全书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说苑》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些史料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也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有出入,足资后人分辨、考证。此外,《说苑》中还收录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古籍。

《说苑》以对话体为主,故事性很强,叙事意蕴讽喻。作者在叙事的同时,夹有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说苑》一般以第一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

《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003《楚辞》,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之一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公元前4世纪在楚地兴起。在兴起之初,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楚国诗人在作品中或者自称为诗,或者自名为诵(颂),或者因袭乐章之名,称为九辩、九歌等。“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的《史记·酷吏列传》,以后沿用不变,就固定为这种文体的名称。

西汉末年,经文学家刘向等人整理,收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16篇诗歌,合为一编,取名为《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仅后于《诗三百篇》的一部古代诗集。东汉王逸又为《楚辞》作《章句》,并附入己作《九思》,全书遂成17卷,成为现在流传的本子。

因屈原的《离骚》为《楚辞》的代表作,故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屈原作为《楚辞》的主要作者,写出了诸如《离骚》这样辉煌的诗篇。屈原在诗中直抒胸臆,驰骋高远,使《离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自己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楚辞》和《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被人们并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深远。

004《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书。编撰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南朝梁刘孝标为其作注。

全书原为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门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一部故事集。

其语言也极具特色,主要特点是高度的准确、简洁,文字清丽,笔调含蓄,用词精当,寥寥几句就表达出比较复杂的情愫,描绘出人物的品性、才能、风范。

比如,在《尤悔篇》里,桓温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着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这短短几十个字,就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权臣野心勃勃的心理。此外,书中还运用大量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极富形象性。

关于《世说新语》,鲁迅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笔记小说影响极大。后世许多成语便出于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005《文心雕龙》,古代文论领域成书的始祖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它是古代文论领域成书的始祖。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撰。“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指精细如雕龙纹般地进行研讨。“文心雕龙”,即文章写作精义。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

《文心雕龙》一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总论,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三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以圣人为师,研究圣人的著作即儒家经典。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三十多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是文体论。其中《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