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06

第6章 民俗·礼仪(5)

另外,满月时还有剃胎发、出门游走等习俗。剃胎发是满月礼中的一项重要习俗,多由舅舅主持,这是母系社会人际关系的某种遗留。剃头时,额顶要留“聪明发”,脑后要蓄“撑根发”,眉毛则要全部剃光。剃下的头发还要收藏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月游走,也叫满月逛街,是一种为婴儿祈求吉祥的活动。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在满月礼落胎发之后,便“抱牙儿入他人房”,一般是由外婆或舅舅抱去礼节性地小住,谓之移窠或挪窝。目的是让婴儿象征性地见见世面,以便将来有出息、有胆识,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的人。

019“百日礼”有什么讲究

百日礼,又叫百啐,《东京梦华录》有言:“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啐,婴儿周岁之谓也。又称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所以,过百日也叫过百岁。

百有圆满、完全等意义,所以,百日礼多在“百”字上做文章,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百家衣和百家锁了。

所谓百家衣,是指亲朋好友敛百家之布头,拼缝而成的小孩子衣服。敛布之时,尽管邻家皆乐助“百家衣”之成,但一般紫色的布头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因为“紫”与“子”谐音,谁都不愿将“子”送给别人。要讨要紫色布头,一般要到孤寡老人家里。

很明显,民间的这种习俗是仿“和尚衣”,即“百衲衣”而来的。古时候,孩子出家当和尚,主要是因为小孩子从小多灾多病,难以养活,父母没有办法,这才忍疼割爱,交给佛门,让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得以生存。

百家锁也是一种集百家之金银打制而成,或由多个人家合送的象征物。锁上多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祝福吉祥的文字或图案,所以,也叫长命锁。

020“周岁礼”有什么讲究

周岁,既是诞生礼的总结,也是寿礼(生日礼)的开始,所以,一般庆祝时都比较隆重。所送的礼品多为衣服、鞋、帽,其中鞋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此时孩子已能蹒跚行走了。旧时以送虎头鞋为最多,因为民俗认为老虎为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避邪壮胆,富贵长寿,并且说:“穿上虎头鞋,力大踢死虎。”

周岁礼中流行最普遍的是抓周,也叫拈周或试周等。

一般是父母在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要在他(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不予以任何诱导,任其挑选,看孩子抓取何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仪式名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风俗。

据史书所载,此风俗始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当时,人们认为,如果婴儿抓弓矢,长大后习武为将;抓纸笔,长大后习文为儒;如抓珍宝服玩,则长大后贪婪爱财或玩物丧志;女婴如抓刀尺针缕,长大后即为贤妻良母……

021“冠礼”,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

冠礼,俗称成年礼、成丁礼,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

在我国古代,男子在加冠前称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龄称为“弱冠”之年。据《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就是“加冠称字”。这是因为在古代,每个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在人出生三月便取定的,而字则要等进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因此,成年礼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礼,或叫称字礼,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冠礼,经书记载,最早实行于周代。据《礼记·士冠礼》的记载,冠礼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由父亲或兄长主持仪式。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应有的一切责任和权力,可以管理人了;次授以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了;最后授以爵弁,表明从此有权参加祭祀了。

每次加冠完毕,都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穿着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至此,成人的加冠礼全部结束。

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须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在古代,普通的士子,没有行冠礼,就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而帝王不行冠礼,就不能执掌朝政。汉景帝在临死前,抱病给汉武帝行冠礼,就是这个原因。

022“笄礼”,古代女子的成人礼

笄礼,是汉族女孩的成人礼。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

笄,为盘头发用的簪子。所谓笄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用笄簪上。

礼经中关于笄礼并无像冠礼一样的详细记载。《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可见,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表字”,故《仪礼·士昏礼》言:“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另外,《礼记·杂记》还载:“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意思是女子到了二十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笄礼的仪式大体依据男子冠礼演变而来,不过,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南朝梁代礼学家贺埸说,笄礼是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宋史.·礼志》对公主笄礼有较详叙述,可让今人得识公主笄礼实况:

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笄礼始加冠笄,再加为冠梁,二加为九翚四凤冠。祝辞及取字之辞也多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然后,笄者再接受皇后、妃嫔的祝贺。

至明代,笄礼即废而不用。在民间,笄礼逐渐消泯或与其他礼仪合并,如后世婚礼便有了成年礼仪的涵义,婚典前的“修眉”、“开脸”就标示了这一点。且大婚之礼本身就宣告了当事者的成人。

023古人的生日与祝寿有哪些讲究

人们往往在诞辰之日举行贺诞祝寿的活动。古时,生日,又称生辰,祝寿,也叫贺寿或拜寿。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过生日”、“做生日”,不能称“做寿”,因为“寿”是年龄长久之称:年满六十或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祝寿”、“做寿”。

我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不过生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祝寿也不是在生日那天进行。直到殷商时代,人们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过,生日只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干支为孩子起名,没有庆贺生日的活动。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庆贺小孩周岁的习俗。

成人过生日则见于唐代的记载,当时以做生日煎饼为贺。到两宋时期,有了做寿的习俗。当时,朝政腐败,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纲”的故事。

除祝寿外,民间还有借寿之俗。过去,人们以为人的寿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样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寿,于是亲友中的一些人,自愿借寿一岁,自愿借寿的人择一吉日,斋戒沐浴,到宗庙虔心拜祝,告诉阎王自愿借寿给病人。此俗曾在江苏淮安地区很流行。

024古人的饮酒习俗是怎样的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025“磕头”的由来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人就以磕头跪拜来表示礼貌尊敬了。现在,虽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丧大礼的时候,仍经常看到磕头的礼节。磕头是怎么来的呢?

在东汉之前,是没有椅凳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豪门贵族甚至万人之上的帝王,一律坐在地上。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坐垫、何类坐垫而已。当时,人们坐于地时,为了方便站立起来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湿和寒气,人们习惯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自己的两腿和脚跟上,相当于现在日本人的坐姿。

这样坐时,当有客人或长辈到来,或谈话中要表示感谢时,很自然地就会从跪坐变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来,变成只小腿着地的跪姿,接着俯身曲背双手撑地表示恭敬,跪拜礼由此形成。再后,发展成多次俯身,即磕头礼了。

汉代后,有了凳子、椅子,出现了双手抱拳的作揖礼,以及再后的点头鞠躬礼。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时,人们仍沿用下跪磕头的习俗,直到现在。

026“跪拜”礼是怎么出现的

在我国古代,跪拜礼是最常见的一种礼节。“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着地为拜。”

跪拜礼的出现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人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坐着的人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后俯身向下,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桌椅发明后,行跪拜礼愈发显得不便,但对于受礼人却更有意义,一是更能体现尊卑之别;二是由于施礼人两膝着地,以头著地,难有攻击性动作,对于受礼者比较安全。因此,这一礼节就作为觐见上级的“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虽历经王朝百代,却依旧盛行不衰。

028“九拜”是说连续拜九次吗

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真是这样吗?

《周礼·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原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间的礼节。九拜当中,前三种属于正拜,后六种依附“正拜”演化而来,又称“附拜”。

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拜君,子拜父,弟子拜老师,新人拜天地以及祭祀上坟等场合的隆重大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手在膝盖前,且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后头缓缓地伏在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顿首。这种礼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所以,叫“顿首”。这种礼同现在的鞠躬礼近似。

空首。空首也叫拜手,或简称拜。是古代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

振动。振动也叫振董。由于《周礼》无明文说明,所以,后世多猜测之词,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吉拜。吉拜是一种丧拜,是非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种丧拜。拜时,先空首,后顿首。拱手时男尚左手,女尚右手,即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凶拜。凶拜也是一种丧拜,是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种丧拜。拜时,一般先顿首,后空首。拱手时男尚右手,女尚左手。其程序与左右手的位置和吉拜刚好相反,是一种重于吉拜的丧拜。

奇拜。奇拜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朝时称为雅拜的一种拜礼,拜时,先屈一膝,然后再空首拜;一种认为奇是奇偶之奇,即只拜一拜的拜礼。

褒拜。褒拜指拜两次以上的拜礼,是一种表示恭敬的跪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再拜三拜都是用来表示恭敬的意思。“褒”是大的意思。

肃拜。肃拜也叫手拜,在几种礼节中,肃拜为最轻的跪拜礼,在军中使用。由于兵士甲胄在身,所以,只直身肃容,微微下手以拜即可。肃拜也是女子常用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膝跪地,手至地面,而头不下垂。

在各色拜礼中,常礼为两拜稽首,有时也为三拜稽首。三跪九叩首为大礼。

027“拱手”的姿势为何与带手枷的奴隶相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交往礼节,也叫捧手。这种礼节在现在见面或答谢时还经常用到。施礼者两手合抱于胸前,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但是如遇凶丧,则应该反过来。

拱手礼在周朝时已经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也有子路遇丈人“拱而立”的记载。从这些记载来看,拱手礼主要用来表示对长者的敬意。

据考证,拱手的姿势最初是双手抱拳,模仿前面带手枷的奴隶,意思是愿为对方做奴仆,供其驱使。古人的自谦语中有一个“仆”字,“仆”就是奴隶、奴仆,似乎也正是一个佐证。《尔雅·释诂》释“拱”为“执也”,《甲骨文编》收“执”字32个,均为枷住人双手之状。看来拱手礼就是用这种与戴手枷的奴隶相似的形状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的。

029“作揖”有哪些讲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见礼仪。作揖时,两手抱拳于前,轻微晃动,身体略弯,以此向人表示问候、致谢、邀请或讨教等意思。行礼时,还常伴以敬辞或谦辞,并因对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时揖、天揖、长揖和高揖的种种区别。

土揖是对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稍稍往下,俯身。

时揖是对有姻亲关系的异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平推,俯身。

天揖是对同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微微向上推举,俯身。

长揖是对尊长者所行的揖礼。行礼时身体站直略折,两手合抱,拱手高举,然后自上而下缓缓移动。

高揖多为平辈间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高高拱起,不需弯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为基本姿势而辅以上下动作的一种礼节。行拱手礼时双手是不动的,而作揖双手则须有相应的动作,两者原先是不相同的两种礼节。但后人在行此礼时,多分不清它们的区别而逐渐混为一礼了,所以,常连名称之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

030“长跪”有哪些讲究

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这个动作就叫“长跪”,也叫跽。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古汉语中,坐、跪、跽这三个词的动作姿势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膝盖都是着地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臀部是否靠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

坐为臀部靠着脚后跟的姿势,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安稳舒适的姿势。

跪为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这种跪姿与坐相比显得较为谦恭有礼。《觳梁传·僖公十年》:“君将食,丽姬跪而请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由于跪姿臀部悬浮,不太安稳,所以,又称“危坐”。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矍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吕延济注曰:“危坐,敬之也。”

跽为臀部离开脚后跟且耸身直腰的姿势。《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秦王向冯谖请教时,为表示自己对他的敬意而跽。但跽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心情急切或紧张的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对樊哙的突然闯入,心中有所戒备而“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