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07

第7章 民俗·礼仪(6)

由于跽是在跪的基础上耸身直腰的,腰挺直以后,身体似乎有所加长,所以,就有了长跪的说法。《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长跪多为晚辈对长辈表示敬意的姿势。

在先秦的古文中,“作”有时也是长跪的意思。如《论语·先进·侍坐章》写孔子问各弟子的志向,问到曾皙时,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里的“作”就是起,也就是长跪。这是当时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必须有的礼节,就像现在的起立回答问题一样。

031古代男子见面怎样“唱喏”问候

唱喏,古代男子见面礼节之一。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在见尊长时,以口中之“喏”声来表达问候、敬意和祝颂等意思。所谓“唱”,就是将口中的“喏”声拉成长音。起初,东晋时王氏子弟用唱诺为礼,当时人颇以为异。但后来却又逐渐盛行开来。《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

唱喏还有种种不同。声音洪亮而且拖得较长的唱喏称肥喏或大喏;众人同声唱喏的则叫众喏。古人唱喏时,一般常伴有作揖的动作,边作揖边唱喏。如果只是作揖不唱喏,那就叫做哑揖了。

032“投刺”(投递名片)有什么讲究

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明清两代,社会交往特别盛行用名片。那时士人出门拜客,先行“投刺”之礼。就是先将自己的名片递上,让主人知道是谁来拜访。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固冠盖云集之地,名士之馆于斯者,辄怀刺访友,倒屣接宾,日不暇给。”有的人家里“一日间往谒之客,多者以百计”,“途为之塞”,可见,京城社交中名片使用之盛。在拜客应酬中,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是为“望门投刺”。

明清时,在使用名片上还有不少讲究,反映出社会交际中人们的尊卑等级、一定的礼俗和世风,投刺的规矩、礼节不能马虎。

按照礼法,位尊者才可用红名片。亲王的名片与众不同,显得高人一头。据王世贞《觚不觚录》说:“亲王投刺,例不称名,有书王者,有书别号者,体至尊也。”人们只要看名片上写的“王”字或别号,就知道是亲王尊驾到了。那些位尊者连名片的称谓、颜色、投递次数都颇有研究,都要显出尊贵的身份来。投刺拜谒重资格、讲辈分,必须很有耐心才行。

《清稗类钞》还记载,光宣年间,谁家有丧事,则在自己的名片四周卷上黑框,或在姓的左角写“制”字,期服以外之丧,则在姓的左角书“期”字。以此向别人表示自己有丧事在身。而已嫁妇女的名片上要“辄增夫家姓氏”,以表示自己有了婆家。

一些人在名片上做文章,名片质地或用红绫,或镂金镶银,制作也更加考究,于投刺拜客之机,钻营巴结,暗通关节。有一首竹枝词对此作了揭露:“大字职名笔画工,门前投递纸鲜红。都镌拜客无他用,关节曾防暗里通。”

033古人对见面礼也有规定吗

“执贽”,就是见面礼。古代拜谒时是不能没有见面礼的,但同时又有“不以珍奇为贽”的习俗。《礼记》说:“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这是古人送礼的原则。

按周礼的规定,执贽应视对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天子以已鬯(一种以郁金香泡黑黍酿成的酒)为贽,诸侯以玉为贽,卿以小羊为贽,大夫以雁为贽,士以雉为贽,百姓多以匹(家鸭)为贽,妇女则多以水果和干果等为贽。如果是在野外或军中,那么,马缨和箭矢等也可以为贽。

总之,古人拜客是不能没有礼物的。只是这种称为贽的礼物不同于现在拜客时的礼物:一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地选择以何物为贽,何人该以何物为贽是确定的,是完全由礼制以及本人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二是贽其实并非馈赠的礼物,执贽只是一种礼节性的行为,除了表示社交礼貌外,主要是用来表明身份。

按照礼仪和礼制的规定,客人来访之后,主人也要回拜,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是有来无往,就会被看成是一种失礼的表现。《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阳货想让孔子来见自己,孔子不愿意去见他。阳货就采取拜访送礼的办法逼孔子来见自己。孔子也巧妙地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既做到了不失礼,又避免了和阳货的见面。

上古时回拜一般以异日为敬,后来回拜的时间可视情况而随意确定,方式上也有了不少变化,如富家就多以名刺投帖的方式来示意致敬。

034古人的谦称因身份不同而有什么差别

中国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在提到自己时,一般都会使用谦称,称对方时则用尊敬之语。在说自己时,谦称又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

最常见的为“鄙人”。“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农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古人常用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

另外,“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帝王称呼自己则常用“寡人”、“孤”等词,孤指单,寡指少。君主称“孤”道“寡”,是一种自我贬损。“孤家寡人”后来成为君王的专有称谓,其自谦的色彩也逐渐消失。

官吏在觐见上级时,则一般会谦称自己为“下官”、“末官”、“小吏”、“卑职”等。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为“末将”。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古代女子的谦称也有很多,如“妾”、“妾身”、“贱妾”、“奴家”。出家人自称“贫僧”、“贫道”、“贫尼”等。

此外,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有一定身份的人自谦“小可”,意为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小子”;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035古人的尊称又因身份不同有何差别

与谦称相对,尊称是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

在古代,最普通的尊称是“君”,不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可称“君”,意为“您”或“先生”。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常用尊称“公”,而在“公”前加姓,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称谓,如称李渊为唐公。“子”原是五爵之一,后演变为尊称,如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程子、朱子等。

臣子称君王则为“陛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等,称太子为“殿下”,称将军为“麾下”,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君王呼臣子为“爱卿”。称别人的意见为“高论”、“高见”。称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友人为“先生”、“足下”、“阁下”。称和尚为“圣僧”、“高僧”。称尊师为“夫子”、“师父”、“先生”、“先哲”等。

在提到对方或对方家属时,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为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亲属为“令亲”、“令兄”、“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等等。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与谦称的贬损意味不同,尊称多为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这些称谓有很多至今还在使用。

036姓和氏最初是一回事吗

“姓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据考证,最早的姓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若干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不过当时还没有文字,“姓”也只是在口头上流传。经历了无数世代以后,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才有了现在的“姓”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应是取木之根本的意思。“姓”的社会职能是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姓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后来就逐渐将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词了。

据说周代,是氏产生最为频繁的时代。据知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近50个。还有异姓封国得氏高达60个。周朝过后,各种不同的氏也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姓。

姓氏在形成上也很有意思,有的以古国名为姓,如夏、商、周等;有的以城邑名为姓,如詹、鲍等;有的以先人名或字为姓,如高、刁等;有的以职官名称为姓,如史、司徒、司寇等;有的以职业技艺为姓,如巫、屠、优、卜等。

037郡望和姓氏有什么关系

郡望,是古人用来表明自己出身名门望族的一种文化习俗。

秦汉以后,有的家族由于世居某地而人才辈出,有的家族由于战功显赫而世代高官,这些都可能在当地形成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家族在当地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巨大的威望,就会使自身成为当地人所仰望的对象,从而成为一地之望族。当地人常以有此望族而感到骄傲,后人也常常会借用古代同姓者的这个地望来为自己增光,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北宋的祖无择是上蔡人,但他在题碑时却自署范阳人,借用的就是晋代名人祖约和祖逖的地望。

韩愈是河内河阳人,但也自称祖籍昌黎,这是因为昌黎的韩氏在唐代是望族,所以,韩愈就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亦称之为韩昌黎。其实昌黎的韩氏和韩愈的家族之间未必存有某种亲族关系。

因为古人总喜欢把自己和历史上曾产生过影响的人物联系起来,希望能和名人的血缘挂上钩,希望自己的地望能叫得响,希望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的出身和来历是非同一般的,等等。于是就有了太原王、汝南周、天水赵、颖川陈和陇西李、南阳张等以地名相标榜的姓氏,从而使姓氏和地域产生了某种固定的联系。

而姓氏一旦和地域联系起来,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就有了所谓的“国姓”、“郡姓”、“州姓”和“县姓”的等级差异。中古时代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当时的北方就有所谓的四大望族,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038名、字和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是社会上一个人的特称。古代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素,后来,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点的发展,人名才变得越来越复杂。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周代贵族男子年二十行冠礼,即结发加冠,以示成年,也就是说,“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这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了。

“号”是别人的称号,即人的别称。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特别是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如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宋代以后,别号之风尤盛。

一般来说,名、字、号其实都是人的名称,只是在取用的时候,才显示出其间的不同。通常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体现了长辈对子女的期望与想法。别号则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可以更自由地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

039“行辈”能看出一个人的长幼次序

“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个人在家族中的长幼次序。表示行辈的方法主要是用字,即以字入名,通过用字区分辈分、排行。

这些字因时代不同而各有特色,在先秦时期,最常见的行辈用字是:孟、伯、仲、叔、季,如伯禽、仲山、叔向、季路等,排行长幼一目了然。

之后的排行如长、次、幼、少、元等也很常见。长、元表示排行第一,如司马长卿;次,是次子,指排行第二,如祭肜,字次孙;幼、稚,表示排行最末,如东吴孙坚的弟弟孙静,字幼台,东晋葛洪,字稚川;少,指弟弟,如东汉时人许荆上有兄长,字少张。

民间的普通百姓还常以数字为名表示排行。魏晋以后,表示行辈的字逐渐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如唐代杜甫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颜真卿、颜杲卿、颜春卿三兄弟则同属颜家的“卿字辈”。

一些大家族通常规定出若干代的辈字,这样,同一家族即使历经数代,分散各地,从名字上也能分辨出辈分关系来。行辈字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再次续字延长。

除了以字入名外,以偏旁作规定也是标明行辈的主要形式,如宋代“三苏”中的苏轼、苏辙兄弟,偏旁都为“车”。

因为行辈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到了宋元以后,宗谱在中层以上的家族中十分盛行,甚至影响到了皇族。

040古人如何确定座次位置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集群宴会中座次的排列,也是很有讲究的。两汉以前,人们习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在“室”内设宴,座次“以东向为尊”。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形、矩形、圆形诸形制桌椅的出现,让座次利益也有了新的改变。

以圆桌为例,它是应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最初让用惯了方桌的人很不适应。清中叶以后,圆桌成为酒楼流行的餐台式样,座次一般是依室的方位和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采光,或依厅室设计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侍者会用餐巾折叠成花、鸟等造型摆台,由于十分醒目,首位一望便知。

总而言之,上下前后左右的尊卑古今一样。尊位既定,那么,排座次的传统规矩往往以官场中级别的高低为序,分就主次位。在民间,多以辈分长幼为序,长辈、长者坐尊位;在师门,则以进门的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