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19

第19章 诗·思无邪(18)

见过沧海的壮观景象,就觉得别处的水与沧海相比都黯然失色;目睹过巫山之云的美丽,觉得其他地方的云都不足观。从百花丛中走过,我也目不斜视,懒得回头观看。一半是因为我潜心修道,另一半是因为心里有你。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诗人用优美的景物,一往情深的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眷恋之情,读之让人动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两句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巧妙地运用暗喻的手法,借“沧海”“巫山”等极美的景物,表达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情感。此两句意为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那小小的细流都黯然失色;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地方的云都不足观。实际上是在传达除爱妻之外,诗人再也看不上别的女子了。这两句写得感情炽热,却又含蓄蕴藉,是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末尾两句用花比人,让人以花的形象出现,继续表达诗人的情思。即使百花齐放,自己从盛开的花丛里走过,也懒得回头去看,这含蓄地表示自己不眷恋女色,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半缘修道半缘君”,最后诗人隐隐道出“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依然爱恋爱妻,另一半是为了修养品德。然而“修道”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所以此句使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仍旧将主题回归到对爱妻的思恋上来。

全诗真挚豪迈,婉转深沉,虽并未直接写人,却通篇都在写对爱妻的眷恋之情,将人比作水、云、花,诗界绝美,让人回味无穷。

41.贾岛:奇僻寒峭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见张籍,第二年投诗干谒韩愈,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皆不第。唐文宗时做过遂州长江主簿等小官,世称“贾长江”,受诽谤后被贬为长江主簿。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死于任所。他的诗大多描摹风物,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与孟郊齐名,并称“郊寒岛瘦”,有《长江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①,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②。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③。

①邻并:邻居。

②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头为云根。

③不负言:不食言。言,期约。

友人悠闲地住在这里,四周的邻居很少,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我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也在移动。我要暂时离开,但不久就会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著称,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联描写了“幽居”周边的幽静环境。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聊聊数笔,将“闲”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颔联是“推敲”一词的出处,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月光如水,万籁俱寂,骤然响起的敲门声惊起了树上栖息的鸟,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这也是为什么在漆黑的夜晚,诗人也能“看到”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的原因。“敲”字用得很妙,相传贾岛曾在“推”“敲”二字的使用上犹豫不决,坐在驴背上苦苦思索,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不觉竟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音节上的爆破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也更能体现出“幽居”的意境。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颈联写诗人归路上所见之景。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野色”仿佛被桥分成两半;天空中云朵飘移,仿佛山石也在移动。常理上“石”是不会“移”的,诗人在这里却偏偏用云的飘动反衬石头也在移动,更显别有韵味,可见诗人用字之大胆出色。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的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过一段时间再来,不会忘了一同归隐的约定。此联承接前面三联,点出诗的主旨,抒发了诗人心中的归隐之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①不遇

松下问童子②,言③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④不知处。

①隐者:古代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山野中的人。

②童子:小孩,这里指隐者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我在松树下面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进山去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却不知道究竟在哪里。

这是一首赞颂隐者的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将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在诗中,诗人将白云比喻隐者的高洁,将松树比喻隐者的傲骨,反映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松下问童子”,首句诗人仅是简单地写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作者把童子的这一回答描写出来,其实是揭露了浓浓的隐者特征。接着诗人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个问句省略掉,一句问,三句答,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是简单的回答,却仿佛描绘出了山峦之高峻,云雾之缭绕,将隐者所在的环境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读者形成对隐者之神逸的印象,另外也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人们一般访友,见朋友不在家就回去了,但诗人再三发问,并且将所问隐去,只突出童子所答,从而把寻访者焦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平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至于诗人“寻隐者”的原因和寻而不得的心情,诗人却隐而不答,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件寻访隐者的小事,造境空灵,画面优美,是不可多得的佳篇。

42.李贺:奇诡妥帖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因其祖籍陇西,常自称为“陇西长吉”。李贺少年即崭露头角,十五六岁时所写的乐府诗已和李益齐名。十八岁时,他到洛阳,携《雁门太守行》诗拜谒时任国子博士的韩愈,得到赏识。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李贺参加河南府试,被荐应进士举。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应进士举。他后来做过三年奉礼郎,一生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告病辞官。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县),投奔友人,无所获而归。不久死于家中,死时年仅二十七岁,被后世称为“诗鬼”。他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工于诗歌,有《李长吉歌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黑云①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④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⑤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⑦上意,提携玉龙⑧为君死。

①黑云:厚厚的乌云。

②摧:摧毁。

③“甲光”句:太阳透过黑云照在金甲上,像鱼鳞一样闪动着五光十色的异彩。

④角声:古代军中号角的声音。

⑤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⑥易水:今河北省易县。

⑦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昭王曾置千金于台上,以表示不惜用最高代价来延揽人才。

⑧玉龙:代指宝剑。

敌军似乌云压近,好像要把城墙压垮,铠甲迎着阳光像金色鱼鳞一般熠熠生辉。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胭脂凝结而成。军队行至易水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赐和信任,将士们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至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本诗所写的应该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联总起,一个“黑”字给人气氛沉重之感;一个“压”字则描述了敌军黑压压一片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甲光向日金鳞开”,次句言我师奋起以待,“黑云”和“金日”一抑一扬,浓墨重彩,形成强烈对比。三、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出发,描写了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此句以虚写实,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描绘出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燕脂凝夜紫”,“夜”字与第二句的“日”字前后呼应,表明战斗已经从白昼持续到了黄昏。“凝”字在句中指代大片大片如胭脂一样鲜红的血迹,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形象地描绘出边塞将士浴血奋斗的场景。

最后四句描写的是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追兵已临易水,暗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极言战事失利。“霜重鼓寒声不起”,驰援部队击鼓助威,无奈夜寒霜重,战士们连战鼓也擂不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最后两句引用典故反映出作者幻想投笔从戎,为国牺牲的想法,情感豪壮激越,慷慨激昂,别具一格。

全诗色彩鲜明,一改过去作品中战斗场面的黯淡,想象丰富而奇特。诗境深沉蕴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①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刀,此处泛指兵器。

②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军阀所占据的诸州郡。

③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而建的殿阁。

④若个:哪个。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吴钩,奔赴疆场,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自古封侯拜相,又有哪一个是文弱书生?

《南园》共十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为李贺乡居昌谷之时所作。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李贺也想驰骋沙场,为国效力,该诗便主要抒发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全诗顿挫激越,酣畅淋漓,明朗畅达,在李贺诗中别具一格。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第一个设问也是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男子汉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兵器杀敌卫国?此句首领全诗,语意急峻,气势磅礴。下句“收取关山”道出了诗人从军的目的,诗人想收复黄河南北五十余州,可见其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既是对自己的发问,也包含势在必行之意,给读者以磅礴之感。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里的“凌烟阁”是长安表彰开国功臣的殿阁,唐太宗曾命人画二十四功臣于凌烟阁。诗人第二次发问,是问读者漫步在凌烟阁,看自古封侯拜相,又有哪个是书生呢?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此诗是述志之作,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同时又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格调高昂,让人读来情绪激昂,倍感振奋。

43.林逋:恬淡高逸

林逋(967—1028),字君复,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他自幼聪颖好学,通经史百家,喜恬淡。年轻时在江淮一带游荡,四十余岁后归隐于杭州西湖,单身一人,种梅养鸟,超然物外,相传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陶然自乐,终生不仕不娶,无子,只喜欢种梅养鹤,因而被人们叫做“梅妻鹤子”。他为人狂放不羁,安贫乐道,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卒,年六十一。今存其词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②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③,不须檀板④共金樽。

①暄妍:形容天气晴和,景物鲜媚,此处用以写梅。

②霜禽:白色的小鸟。

③狎(xiá):亲近,接近。

④檀板:打节拍用的拍板,这里指唱歌。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依旧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梅花稀疏的影子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在黄昏的月光下四处飘散。当冬鸟停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一定会高兴得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须敲着檀板独自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山园小梅》是一首咏物诗,林逋种梅养鹤成癖,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笔下的梅鹤更是引人入胜。在古往今来的咏梅诗中,这首诗最为历代读者赞赏,被誉为咏梅之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诗人一挥毫,先写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将它和其他凡花区别开来。“众”与“独”字对出,勾画出梅花卓尔不群的清姿。一个“尽”字,既说明了梅花所在的环境,又展示了梅花的性情风韵,何等的峻洁清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疏落交错的梅枝,还有月光下飘散着的缕缕幽香,都带给人们似真似幻的美感。姜夔更是以“疏影”“暗香”为名创作了咏梅的词调。“疏影”状梅之轻盈风骨,“暗香”写梅之香气萦绕,加之月下的环境气氛,让人如痴如醉,为后世公认梅花高洁的形象奠定了基调。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颈联“以物观物”,从动物的视角来表述梅花的美,以至于霜禽、粉蝶都自甘束缚在梅花的美色里。“偷眼”表现了“霜禽”的迫不及待,“断魂”则以夸张的手法写粉蝶对梅花的无限深情。“如”“合”虽是假设性的用语,却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尾联诗人认为幸而有我与你亲近,为你小声吟诗,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成功描绘出了诗人爱梅的痴迷神态,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品格高尚、自甘淡泊的风雅气质。

这首诗把诗人的理想、情操和山园小梅融会到一起,语言精美而意境淡远。尤其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神韵写得惟妙惟肖,是咏梅的佳作。

44.王安石:瘦劲刚健,悠然旷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祖籍临川(今江西抚州),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神宗时为宰相,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他担任参知政事,次年开始实施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熙宁九年第二次罢相后,辞官退居南京,号半山老人。卒于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时年六十六岁,谥文,封荆国公。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以散文名世,亦工诗,其诗长于说理,境界高远。他的词作传世的很少,但开一代豪放词风之先河,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代表作《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①

京口②瓜洲一水间,钟山③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州市南面。

②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③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寓居此处。

京口和瓜洲仅是一江之隔,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眼见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途经京口,眺望江南,非常思念家园,于是作下此诗。这首诗除反映了他复相入京的喜悦之外,还抒发了诗人眷恋家园的深切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