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18

第18章 诗·思无邪(17)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千呼万唤”写出了女子羞答答的形态和不愿意抛头露面的心理,出来的时候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为后面讲述琵琶女的故事留出了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节选的是全诗的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突出了“情”字。调音之后,琵琶女开始正式演奏。“弦弦掩抑”写出曲调的悲怆;“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则描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表现了女子在通过乐曲倾诉衷肠。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和“信手”联系在一起,足见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乐曲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了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语言生动。“嘈嘈”和“如急雨”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了,美妙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描写乐曲先快后慢,逐渐细弱至无声,声音好像到此就结束了,但觉余音袅袅,意境非凡。然而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之声又如疾风暴雨突然而起,“幽愁暗恨”在“声渐歇”中凝聚了无穷力量,乐曲也演奏到了高潮部分。然而琵琶女却“曲终收拨当心画”,使曲声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只剩下荡气回肠的乐声久久没有消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用周围环境侧面烘托了曲声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以致听者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鸦雀无声中那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也似乎更加的皎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①春行

孤山寺②北贾亭③西,水面初平④云脚⑤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⑥,绿杨阴里白沙堤⑦。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③贾亭:即贾公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今已不存。

④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和湖岸持平。

⑤云脚低:指云层低垂。

⑥行不足:百游不厌。

⑦白沙堤:即今白堤,在西湖东岸。又称沙堤、断桥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一直游玩到贾亭西面,西湖水与堤岸刚刚持平,同片片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正争夺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浅草刚好能够遮没住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怎么也游览不够,特别是绿柳掩映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春天去钱塘湖游历,沉醉于旖旎的春光,写下了这首诗。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人以此诗赞美了西湖的春色,抓住一些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写孤山寺和贾亭。“孤山寺”“贾亭”都是西湖名胜,景色优美,是西湖著名的标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西湖“水面”和天空中的白色云朵连成一片,所以叫“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诗人从小处着手,并且由“争”字和“啄”字赋予这幅早春图以强烈的动感,充分展现了西湖春天的活力。另外,诗人用笔精炼到位,用“几处”而不是“到处”,“谁家”而不是“每家”,突出了早春的特征,视野非常宽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笔下的景色开始由湖上转到湖岸。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还不是很繁盛,但“渐欲”“没马蹄”告诉我们,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即将到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后两句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总揽全湖之胜,诗人怎么也游览不够,表达了诗人由衷喜爱西湖的感情。

全诗结构紧密,构思巧妙,选取了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刻画西湖蓬勃的春意,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语言平易浅近,情景相融,充分体现了诗人游湖时的喜悦之情。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①瑟瑟:碧绿色。

②可怜:可爱,让人怜爱的意思。

③真珠:即珍珠。

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实在令人喜爱,滴滴清露犹如粒粒珍珠,一弯新月恰似一张精巧的弓。

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大约作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的任途中,是其“杂律诗”中的一首。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对诗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脱离政治压抑后的诗人心情备显轻松愉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作。全诗通过诗人对暮江景色的吟咏,反映出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夕阳斜照下的江面,“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表明太阳快要落山,时间已晚;“铺”字用得十分形象,描绘了太阳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的情形。同时“铺”字还具有拟人的作用,极具画面感,写出了残阳铺水的壮丽景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描写了夕阳下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深红,江面光色瞬息万变的奇景,仿佛一幅油画般令人迷醉,这幅绚丽多姿的残阳铺照图也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最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升起新月的夜景。深秋的露珠折射出晶莹的光彩,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无限美好的境界,诗人不由赞美它的可爱。“露似真珠月似弓”,新月初上,其弯如弓,诗人用“真珠”比喻露珠,直抒胸臆,将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本诗通过对“露水”和“弯月”的描写,将夕阳照射和新月初悬时的夜景形象地描绘出来,细致真切,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喜悦和热爱之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①桃花

人间②四月芳菲③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④春归无觅处,不知⑤转入此中来。

①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上,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

②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③芳菲:盛开的鲜花。

④长恨:常常感到遗憾。

⑤不知:岂料、想不到。

四月的时候,别处的春花都已谢尽,大林寺里的桃花却才刚刚盛开。人们常说春去后,再也无处寻找春天,却不知道春天已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这里。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同友人游大林寺时,遇上了一片盛开的桃花,本诗便作于当时。全诗描写了大林寺的优美风景,构思灵巧,意蕴深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第一、二句是对景色的描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春花凋零的时候,不曾想却有一片春景映入眼帘,原来在这高山古寺,桃花才刚刚盛开,诗人和朋友顿时一片惊喜。“芳菲尽”与“始盛开”构成了转折关系,前后遥相呼应,给读者带来跌宕起伏之感,同时营造了一个似悠然仙境般的幻境。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第三、四句抒情。诗人看到眼前这美好的景色,想到春并未归去,而是悄悄躲到了这高山古寺中来,于是责怪自己错怪了春天。似是诗人在自责,又似是对春天的极度珍惜、留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全诗清新隽永,构思灵巧,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惹人怜爱。全诗篇幅虽短,却具有深邃的意境,平淡的语言之下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春光的无限珍惜。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①

绿蚁②新醅③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①刘十九:是诗人在江州的朋友,为崇阳处士。

②绿蚁: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浮沫。

③醅(pēi):没有滤过的酒。

我家新酿的酒醇厚芳香,红泥小火炉冒着火光。晚上天色阴沉,看样子要下雪,天气寒凉。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叙说衷肠?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诗人被贬江西九江,刘十九是嵩阳处士刘轲,是诗人在江州的朋友,该诗写的是诗人邀朋友刘十九来饮酒叙谈,因而这是一首劝酒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歌开篇先说酒。自家新酿成的酒面上泛着细小的绿色泡沫,显得格外清冽,“新”字既是写酒刚刚酿成,又反映了诗人急于和友人分享的心情。“红泥小火炉”一句,写烧得通红的炉火将房间暖的热烘烘的,照映着浮有泡沫的绿酒,环境是如此宜人,充满了诱惑力。让人读来,不禁想象诗人和友人围炉而坐,把酒言欢的情景,分外惬意。

“晚来天欲雪”,此句点出当时的天气和时间。一场暮雪将至,给人一种寒意,这也是前两句诗人准备酒与炉火的一个原因。寒冷的天气再加上天色已晚,最容易让人产生饮酒的欲望,来消遣这欲雪的黄昏。诗人用这种小酌的氛围和朋友间质朴的感情向刘十九发出了邀请——“能饮一杯无”,诗到这里结束,留给人们无穷的联想,到底刘十九来没来喝酒呢?我们不得而知,使全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全诗语言质朴,通过对饮酒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和刘十九之间的深厚情谊,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余味无穷。

38.李绅:通俗质朴,和谐明快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监助教。元和十五年官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称“三俊”。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武宗李炎时,官至宰相,封赵郡公,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因中风辞位。青年时李绅曾目睹农民整日辛苦劳作却得不到温饱的情形,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二首,因此被称为“悯农诗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悯农

锄禾日当午①,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①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烈日当空时在田间给禾苗除草,汗珠一滴滴落在庄稼下面的泥土上。有谁知道那盘中的食物,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

这是李绅两首《悯农》诗中的第一首,全诗主要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辛,表达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诗人通过表述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劝诫世人珍惜和节约粮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数不清的汗珠一滴滴落在了土地上,该句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人民劳作的艰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两句诗人以现实的一面拷问世人:现在谁又知道,碗中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呢?“谁知”一问是诗人的质问,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发人猛醒,同时也把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沉思。

这首诗入情入理,发人深省,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最后以问句的形式给人留下有力的发问,大大增强了全诗的表现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片闲田,却仍有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的农夫。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春种”“秋收”的因果关系带来“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巨大差别,虽一笔带过,却形象地描绘了播种和丰收的过程,将秋天丰收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种”和“收”饱含着诗人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也为后面诗人展开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诗人将视角推进到四海之内,描绘了到处喜获丰收的喜人景象,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到第四句,全诗语意急转直下,“农夫犹饿死”,如果说前三句都是为此句铺垫,那么“农夫犹饿死”这一结果的出现,就显得格外凝重而沉痛,突出了主题。“犹饿死”三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公,既包含着诗人的悲愤之情,也凝聚着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

39.柳宗元:精绝工致

柳宗元(约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官宦之家,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十四年(公元798年)登博学宏词科,后任蓝田尉。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受诏回到长安,后迁为柳州刺史,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卒于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其诗幽峭峻郁,自成一路,留有《柳河东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①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②,独钓寒江雪。

①万径:虚指所有的道路。

②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千山万岭没有了飞鸟的踪影,万径千川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孤舟上有个披蓑戴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冒雪垂钓。

该诗是首托景言志的小诗。柳宗元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坚忍不拔、抑郁苦闷的情感,此诗便是当时所作。诗中勾勒出一幅江野雪景、渔翁寒江独钓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清高、孤傲的内心世界,并一吐永贞革新失败的政治苦闷。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开头两句描写雪景。辽阔无边的皑皑白雪突出了广阔空旷的环境,“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诗中“绝”“灭”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形象地描绘了白皑皑飞雪中的世界,使辽阔之感呼之欲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三、四两句刻画了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中,老翁依然在风雪中坚持垂钓,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同时也刻画出渔翁顽强不屈、清高孤傲的精神面貌。这个渔翁显然是诗人的化身,恰如其分地描写了诗人遭贬后处境孤独,不甘屈从、凛然无畏的心理状态。

全诗情景交融,用语刚劲有力,塑造了鲜明的渔翁形象,描绘了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画面感极强。诗中描绘的皑皑白雪给人无限虚白空寂之感,同时展现了诗人傲然独立、清俊高洁的内心情态。

40.元稹:辞浅意哀

元稹(约779—831),字微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年九年(公元793年),元稹以明经及第,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初年又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历监察御史、江陵士曹参军、通州司马、膳部员外郎等职,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由工部侍郎拜相。唐文宗太和年间,出任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节度使,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三岁。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是至交,并称“元白”。他的乐府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遵循“美刺”,表现有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元氏长庆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①,除却②巫山③不是云。

取次④花丛懒回顾,半缘⑤修道半缘君。

①“曾经”句:语出《孟子·尽心》中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经过浩瀚沧海的人看来,别处的水简直难以称为水。

②除却:除了。

③巫山:在今重庆市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④取次:随便,漫不经心。

⑤缘: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