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写词人月夜漫步,独居的寂寞清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疏桐”“漏断”等词一起营造出了一个夜深人静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漏断”即指深夜,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词人自己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那缥缈若仙的孤鸿。词人以“孤鸿”自喻,让人倍觉冷寂,同时也引出下文。全词仅八句,从第三句以下就专咏孤鸿,物我同一,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惊起”两句一语双关,孤鸿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有着幽人的心志,这里“惊”字实是写词人自己的心理感受,暗蕴自己孤寂的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两句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在寒枝间找不到可以栖身的高枝,甘愿栖于沙洲,表现了词人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态。
全词借景抒情,含蓄蕴藉,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人而似鸿,鸿而似人,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为词中名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吟啸:吟诗长啸,表示闲适轻松,不在乎。
②芒鞋:草鞋。
③一蓑(suō):蓑衣。
④料峭:这里是微冷、有寒意的意思。
⑤向来:指刚才。
⑥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行路时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放晴了,因而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如一边吟唱一边慢慢赶路,竹杖和草鞋轻便得胜过骏马,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春风微凉,吹散了我的酒意,寒意初上,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过头看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作者途中遇大雨,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显现出词人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自信坚定形象的写照。
上阕写词人路上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此两句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则透出一点俏皮,形象地表现了苏轼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揭示了词人宠辱不惊、悠然自得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却倍显从容,“谁怕”则传达出一种笑傲人生的轻松、乐观的信念。“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拓展时空,词人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下阕写风雨过后词人的所感。“料峭春风吹酒醒”暗示雨停,雨过天晴后词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词人认为,归去之后,只要从容面对,风雨或阳光都微不足道,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此词描写了词人在逆境中仍能怡然自得的心态,无喜无悲,韵味无穷。读罢全词,能激发许多人的共鸣,成为人们在逆境中仍然昂扬向上的动力。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①清泉寺②,寺临兰溪③,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④,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⑤,休将白发唱黄鸡⑥。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②清泉寺:在蕲水城外二里许,有王羲之洗笔泉等名胜古迹。
③兰溪:源出箬竹山,其侧多兰,故名。
④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之中。
⑤西:流向西。
⑥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中“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的诗句。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苏轼此处反用其意,借以自勉。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览,清泉寺临近兰溪,溪中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杜鹃在潇潇细雨中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还能奔流向西,不必再烦恼叹白发,感慨时光的流逝。
该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这首词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一首记游词。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触景生慨,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以“兰溪”为中心写景,描写了暮春三月幽雅的风光和环境。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无泥,景色清新亮丽,色调明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子规”也点出了暮春的节气。
下阕借景抒情,写词人从眼前景物中感悟的人生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振起一笔,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作者认为人也可以重新青春年少。结尾一句从典故中化出,认为不必自伤白发、自叹老暮,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的精神,表现出词人老当益壮、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本词景色自然明丽,情景交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在逆境中乐观的精神,催人奋进。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④。夜阑⑤风静縠纹⑥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①临皋:指临皋亭,在黄州城南长江边。
②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的数十亩荒地,名之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③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④营营:为名利奔波忙碌的样子。
⑤夜阑:夜尽。
⑥縠(hú)纹:形容水波微细。榖,有皱纹的纱。
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童的呼噜打得像雷声一样响,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我只好倚着拐杖,倾听江涛声。
常常怨恨自己身不由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深了,风停了,江水的波纹平静了,真想乘上一叶小舟从此去,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是作者该年九月从东坡雪堂夜饮后归临皋所作,表现了词人出世的意念以及看破名利的超脱情怀。
上阕写词人醉后回家。“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醒复醉”意为醒了又醉,可见词人醉酒的程度。“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竟然醉得连时间也不知道了。到达家门口时,家童早已睡着,敲门都不应,通过家童的鼻息如雷衬出了夜的寂静。“倚杖听江声”,既然家门久叩不开,词人索性倚仗而立,谛听江声,不觉大醉顿醒,顿生许多感慨,使人遐思联翩,为下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下阕言情。词人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开篇,意为何时才能不为外物羁绊,任性逍遥呢?此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夜阑”一句亦景亦情,作者心与景会,希望自己的“余生”不再为名利所驱,而是能脱离现实社会,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回归无限的自然,体现了作者渴望精神自由的心境。
全词清新自然,将写景抒情相结合,自然生动,富于启示的哲理,风格飘逸洒脱。其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是传颂至今的名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花褪①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③?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④却被无情⑤恼。
①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
②柳绵:柳絮。
③“天涯”句:指春光已晚,芳草长到天边。
④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⑤无情:代指墙内佳人。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新生的青杏显得如此小巧。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在天空中飞翔。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放眼望去,哪儿没有那萋萋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围墙之外的行人都可听到那动听的笑声。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苏轼以豪放词著称于世,但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春景》便是其中之一。全词写初夏时节隔着围墙的一件生活小事,其中包蕴的意趣为词家推重,颇值得玩味。传说苏轼小妾朝云曾歌唱此词,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所伤,因而泣不成声,后郁郁寡欢,抱病而终,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词,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该词的艺术价值。
上阕写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春花凋零,青杏初现,呈现出暮春景色。一个“小”字写青杏初生,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冲淡了伤春之情。“燕子飞时”两句,作者把视线移向天空,但见燕子低飞,绿水环绕,画面动感十足,带来了生活的气息,也为下文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是对逝去春光的感怀,伤春之感和惜春之情见于言外。但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词人宕开一笔,抛开低迷哀伤之气,诗境顿显开阔。
下阕言情。词人巧妙地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墙里的笑声渐渐远逝,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烦恼。词人用“多情”和“无情”来区分他们,再加上“墙里”“墙外”分别重复,读来错落有致,体现出一种哀怨缠绵的情感。
这首词写景抒情,传达了深长的感慨,佳人、行人信手拈来,充满和婉的韵味,一个多情的故事,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其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脍炙人口,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①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③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④。中秋谁与共孤光⑤,把盏⑥凄然北望。
①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⑤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⑥贱:质量低劣。
⑦妨:遮蔽。
⑧孤光:这里指月光。
⑨盏:酒杯。
世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在世能有几个新的秋天到来?晚上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响彻在回廊里,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缕银丝。
酒并非佳酒,我常常为客人稀少发愁,月亮明亮却被云遮住了月光。在这中秋月明之夜,谁能和我一同来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凉地向北方望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中秋,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全词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饱含着人生如梦的感慨,充满了深沉的喟叹。
上阕借景抒情。“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开头两句起笔高迈,咏叹人生之短促。“几度”二字饱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新凉”则指代又一个秋天的来临,掺杂着词人对往昔美好年华的哀叹。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词人在这里选取了秋风和落叶两个物象,只感觉阵阵寒意袭来,取过镜子,两鬓已经爬满了白发。词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尽的哀惋怅惘之情。
下阕抒写词人的人生感慨。“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隐约可见词人牢骚,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传达出词人心中深含的无限凄凉和落寞之情。“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末两句点明了全词的时间和主旨。“中秋”是我国传统里团聚的节日,词人念怀亲人,忧虑国事,因而只能对月把盏,体现了词人雄浑的壮志和对人生的希冀。
这首词情景交融,寄寓着一定的哲理意味,表达了词人由秋思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令人读之久久不能忘怀。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满庭芳·蜗角虚名①
蜗角②虚名,蝇头③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④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⑤。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⑥。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⑦。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①本词当系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在黄州时作。
②蜗角:极言微小。
③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④些子:一点儿。
⑤“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⑥“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⑦“苔茵展”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世间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凡事都有命中注定,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暂且趁着闲散之身还未老去,抛开束缚,放纵自我。一百年中就算每天沉醉度日,也不过醉它三万六千场。
想想,能有多少呢?一生中有一半的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何必硬要说短论长。不如对着清风皓月,苍苔作垫铺展,流云作帷帐高张。江南的生活多好,饮千钟美酒,歌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是词人对自己风雨人生的总结,展示了词人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旷达飘逸,令人读罢心血澎湃。
词人以议论发端,无情的嘲讽了世人所追逐的名利权势。“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词人用蔑视的语气评论名利,并点明了“算来着甚干忙”的观点,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此两句中的“事”是指名利得失之事。后六句描述了词人寻求到的解脱之法,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远离世俗。“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也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红尘羁绊的心情。
词的下阕夹叙夹议。以“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风雨”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又何须”两句则是词人看破尘世的叹息,体现出词人对忧患人生的怅惘之情。下面词人笔锋一转,“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此三句情景交融,浩大无穷的世界使词人的心怀豁然开朗,情绪也转向乐观积极。结尾三句,词人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真正找到了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其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首词情理交融,重在解脱,肆意不羁的用语间透露着词人豁达的心态和超脱的情怀,亦暗含着一丝无奈,情绪饱满,感人至深。
11.李之仪:深婉含蓄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宋神宗三年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徽宗初以文章获罪,被贬官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能文,尤工尺牍,小令写得尤好,有《姑溪词》。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①,君住长江尾②。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③?此恨何时已④?只愿君心似我心,定⑤不负相思意。
①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②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③休:停止,干涸。
④已:完结。
⑤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亦称“添声”。
我住在长江的上游,你住在长江的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只能与你一起喝这长江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