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写主人公荡秋千时的情景。词人并未正面描写少女的样貌神态,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等侧面烘托了美人如玉的娇美形象。“慵”字极生动地描绘出了女子荡完秋千后的慵懒娇憨,“露浓花瘦”则以花写人,衬出了主人公的身躯娇小。“薄汗轻衣透”一句,少女轻轻喘息着,汗水湿透了纱衣,正是静中见动,显示了少女刚才荡秋千的活泼姿态。
下阕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此两句自然生动,少女忽见人来,来不及穿鞋子,只穿着袜子就朝屋里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和羞走”三字更是精确地描绘了少女内心的感情和外部的动作。结尾“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是难得的妙笔,少女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借“嗅青梅”掩饰自己,以偷偷地看客人几眼,写活了她不敢见客人而又忍不住要看看的微妙心理。把一个娇羞、顽皮、好奇的少女刻划得栩栩如生。
这首词轻松活泼,写少女的情况心态,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以及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精神,勾勒出一个纯洁、羞涩的闺中少女形象,堪称佳作。
10.苏轼:豪放肆意,行云流水
作者简介请参考本书上篇第132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①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②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③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⑤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⑥,谈笑间,樯橹⑦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⑧。人生如梦,一樽⑨还酹⑩江月。
①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
②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
④雪:这里是浪花的意思。
⑤小乔:东吴乔玄之女,嫁与周瑜。
⑥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⑦樯橹:强大的敌人。这里指曹操大军。
⑧华发:花白的头发。
⑨樽:酒杯。
⑩酹(lèi):洒酒于地,祭奠之意。
长江滚滚东流,千百年来,滔滔巨浪冲洗掉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石壁崩耸云天,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雄壮的江山美如图画,一时间诞生了多少豪杰啊!
遥想周瑜当年春风得意,小乔刚嫁给他为妻,他身姿英伟,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百万曹军便灰飞烟灭。神游赤壁旧地,可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幻,谨以一杯薄酒祭奠这江上的明月。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杰作,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全词借古抒怀,感情激荡,气势雄壮,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写,赞美了古代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开篇三句总起,给人一泻千里之感,之后引出千秋万代的风流人物。“浪淘尽”三字兼顾写形和传神:时光荏苒,英雄业绩如同浪花一样再不回头,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词人假借“人道是”提出“三国周郎”,展开下文。“乱石”三句直写赤壁的景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则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下阕写怀古之情,着重写人。词人以“遥想”总领,从多个方面表述对周瑜的仰慕,通过“小乔”和“羽扇纶巾”衬托周瑜当年的英武形象,并且暗示自己垂垂老矣而一事无成。“故国神游”句转入词人对个人身世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最后两句情景交融,消极感伤的情调却又衬托出词人不甘沉沦的心态,让人慨叹不已。
全词以赤壁怀古为主题,肆意大方,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感情饱满,情景交融,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传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①,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⑤,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⑦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①达旦:到清晨。
②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③把酒:端起酒杯。把,执。
④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⑤归去:回到天上去。
⑥胜(shèng):承担、承受。
⑦何事:为什么。
⑧婵娟:月色美好的样子。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一直喝到第二天早晨,喝得酩酊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我的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怕那碧玉楼阁太高,受不住那里的清寒。还不如在月下翩翩起舞和影子嬉戏,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
看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倾泻在绮窗前,照得窗内人辗转难眠。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生一世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从古至今难得两全。但愿人们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明月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他与苏辙熙宁四年颍州分别后,已是阔别七年,政治上也郁郁不得志,于是乘醉而歌,作下这首思念异地亲人的名篇。词人“酒酣胸胆尚开张”,对月思人,尽抒情怀,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刻的孤独感,历来脍炙人口。
上阕望月,以问句起首,点明饮酒赏月。词人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意境深邃幽远。“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对月遐思,不知道月宫里今晚是什么日子,逸兴壮思,作者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徘徊,无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唱三叹,妙笔生花,同时也暗含词人对现实人间的不满情绪。“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最后给出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留恋!表现了词人积极乐观的情绪。
下阕怀人,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照无眠”的月光更使词人感到孤独与凄清。“不应”两句承接“照无眠”,是在埋怨明月给人增添忧愁。下面“人有悲欢离合”三句,作者认为无需伤感,月的阴晴圆缺不是我们所能够左右的,凡事都要积极乐观地对待,充分表现了苏轼情怀旷达的一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意为月色美好的样子,这两句是对兄弟苏辙的劝勉,也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这首词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以“月”贯穿全篇,构思奇拔,逸兴壮思,读来朗朗上口,豪情万丈。尤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被世人引用良多,用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①生死两茫茫。不思量②,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④忽还乡。小轩窗⑤,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⑥冈。
①十年:苏轼妻王氏去世十年。
②思量(liáng):想念。
③千里孤坟:王氏去世后葬在四川,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④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⑤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⑥短松:矮松。
十年生死阔别,即使不去思念,却本也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即使我们相逢了,你也应该不会认出我,因为现在的我已是风尘满面,两鬓如霜。
晚上我在隐约的梦境中忽然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地流下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就在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氏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两人婚后幸福恩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在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因梦到亡妻,无法释怀,便写下了悼亡词,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始三句写与妻子生死相隔已十年,即便是不思量,过去美好的情景也自难忘怀。“千里”句写词人现在所在的地方距妻子的坟地也有很远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妻子逝去的这十年也正是词人仕途黯淡的十年,内心的话儿想跟最亲近的人说说,却“无处话凄凉”,这是何等的孤寂凄清。“纵使”三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即使能够相见,你也应该不会认出我,词人用这样的假设反衬出自己现况的不堪,感情更加深沉、悲痛。
下阕记述梦境,写词人与妻子在梦中相会的情景。“小轩窗,正梳妆”形象地再现了妻子的美丽多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人并没有像别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昵,只在无言中泪流满面,却似包括了千言万语。“料得”三句,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幽独的凄凉处境,抒发了词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令人读之泣下。
全词情意缠绵,虚实结合,多重角度描述了自己的处境和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使人读罢无不为之动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①出猎
老夫聊②发少年狂。左牵黄③,右擎苍④。锦帽貂裘⑤,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⑥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⑦。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⑧云中,何日遣冯唐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⑩。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聊:暂且。
③黄:黄犬。
④苍:猎鹰。
⑤锦帽貂裘: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⑥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民。
⑦看孙郎:孙权射杀老虎的典故。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⑧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
⑨冯唐:汉初名将。
⑩天狼星,主侵略的星宿,这里指侵略者。
我兴致高涨,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的豪放之情。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头戴锦蒙帽,身穿貂皮袄,带领千余骑手威风凛凛地穿过小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就像当年雄姿英发的孙权一样。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精神豪迈,即使两鬓灰白又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有冯唐那样的使节来为我请命,让我能出征杀敌,为国效劳?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转向西北,射杀那胆敢入侵的外敌。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当时西北边事紧张,苏轼正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来时在铁沟打猎,这首词便是写苏轼去打猎的情景。全词洋溢着激昂向上的情绪,一扫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拓宽了词的境界,抒发了为国效力的豪迈气概。
上阕写狩猎的情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当时苏轼年四十,以老夫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一“狂”字豪放激昂,笼罩全篇。下面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武士们纵马奔驰,词人身着一身猎装,气宇轩昂。词人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豪兴勃发,自比当年的少主孙权,想要一显身手。
下阕抒怀。出猎之际,词人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更加豪情洋溢,“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表现了词人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出猎的豪兴,作者倾诉了自己的壮志,希望自己能被朝廷重用,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句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愿望,届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杀去。充满了豪情壮志,让人读罢精神百倍。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豪而能壮,以出猎开始,一脉贯穿,抒兴国安邦之志,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充满了孔武刚健的英雄气概。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①章质夫②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③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萦⑤损柔肠,困酣⑥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⑦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②章质夫:苏轼好友。
③从教:任凭。
④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⑤萦:萦绕、牵念。
⑥困酣:困倦之极。
⑦恨:惋惜。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仔细思量却发现,貌似无情的它也有愁思。愁思萦绕的柔肠百折千回,困顿朦胧的娇眼,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拂晓一阵风雨后,杨花的踪迹在哪里?早化成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落泪。
这首咏物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前后,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上阕写杨花飘落的情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细小无华,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任其飘零无着,随风而去。“惜”字充满情感,反衬作者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是全篇之“眼”。“抛家”三句,作者将杨花拟人化,把杨花“离枝”说成“抛家”,将杨花飘零的情形写得极为空灵。“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承接前面的“有思”,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把花和人合为一体,可谓想象奇特。“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思念远方的夫婿,梦里刚要团聚,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这里借杨花之飘舞写思妇之怀人,极言离人的愁苦哀怨。
下阕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不恨”“恨”两相对照,鲜明地体现出词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词人借询问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春色”三句,词人采用了高度夸张的手法,描写杨花最后的结局或被碾为尘土,或被流水带去。最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人将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含蓄、巧妙而又干净利索,蕴意回味无穷,可谓妙笔生花。
全词想象丰富,手法独特,含蓄深沉,独具艺术魅力,堪称婉约词中的经典。尤其“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令人称颂的佳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①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定慧院在黄州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间。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
④省(xǐng):理解,了解。
弯弯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夜已深,人声已静。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若隐若现。
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选遍了树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居黄州,这首词就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人罪废之余,谢绝交往,幽独与寂寞时时萦绕在心头,该词借咏孤鸿夜飞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雁悲离群,却不同流俗的孤高自许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