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687—726),字子羽,山西省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进士。性情豪爽,次年赴长安应吏部选,受知于张说,历任秘书省正字、驾部员外郎等职,生活奢靡。张说辞官后,王翰被贬加州别驾,卒于上任途中。王翰诗风壮丽豪放,善写边塞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②马上催③。
醉卧沙场④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明照夜,这里泛指精美的酒杯。
②琵琶:马上弹奏的乐器。
③催:饮酒时奏乐助兴。
④沙场:古时多指战场。
晶莹的夜光杯里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马背上传来祝酒兴的铮铮琮琮的琵琶声。醉就醉吧,如果我们醉倒在战场上,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出征打仗的人,能有几个是平安归来的呢?
这首诗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作之一,大概作于开元初年,王翰在幽州大都督张说帐下任职之时。“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特色。全诗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既展现了边塞荒寒艰苦的环境,也表现出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从而传达给读者征战将士们悲壮、豪爽的情怀。
“葡萄美酒夜光杯”,首句寥寥数笔即显出了盛宴的豪华气派,描绘了一幅热闹的盛宴场面。“欲饮琵琶马上催”,“欲饮”一词将热闹的豪饮场景进一步展现出来,着意渲染气氛。琵琶声响起,仿若劝酒令,催人饮酒,场面之热烈可见一斑。
三、四句极写征人之间互相斟酌劝饮。“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酒至半酣时的劝酒之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豪爽旷达中还夹杂着征人内心的酸楚,蕴含了征战人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中的“沙场”“征战”等词语体现出浓厚的边地色彩和营地生活的风味,具有鲜明的盛唐边塞诗的特色。整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诗人豪爽的性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清人宋顾乐更是评价该诗为“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18.王昌龄: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自幼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任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尉,后迁江宁丞,故世人称其“王江宁”,约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获罪被贬岭南。安史之乱发生后,王昌龄回乡,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他擅长七言绝句,诗文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号称“七绝圣手”。其诗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③金甲,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①青海:即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祁连山。
③穿:磨破。
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境内,这里泛指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青海湖上连绵不绝的大片乌云使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黯淡无光,远远眺望,只看见一座孤独屹立的城池遥对着玉门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坚硬铁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绝对不会返回家乡。
“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本诗便是描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是王昌龄《从军行》系列诗(共七首)中的第四首。永隆年间,外敌入侵,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本诗就是在这期间所作。这首诗通过对将士戍守边防的过程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官兵力退敌军的必胜信念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是乐府诗中描写从军生活的代表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前两句以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为背景,结合各个不同方位的要塞名,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渲染了战地的环境气氛。仿佛看着青海和玉门关,战士们就会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画面,从而激起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另外,“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也从侧面体现了战争的惨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面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尽管环境恶劣,战斗繁多,但为保家卫国,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誓死血战到底,格调高昂,铿锵有力。“百战”是概数,表明了战争之频繁;“穿金甲”是夸张,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另外“黄沙”二字则渲染出了边塞的荒凉萧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愈发凸显出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无畏精神。
该诗高度统一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代出征将士呼出了振聋发聩的誓死杀敌之声,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的英雄群像,意气豪雄,意境深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①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③龙城飞将④在,不教⑤胡马度阴山。
①塞(sài):边关,边塞。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③但使:只要。
④龙城飞将:“龙城”指名将卫青,“飞将”指李广,这里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⑤不教:不叫,不让。
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仍在,但是万里征战的将士却早已不在。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还健在,岂会容匈奴南下越过阴山?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是王昌龄两首《出塞》诗中的第一首,也是著名的边塞诗。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国家的忠诚,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抒发了诗人对早日平定边疆战事的渴盼心情。
诗从写景入手,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说的是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明月”和“关”寥寥两词,便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带给读者辽远的时空感,描绘出了一幅苍凉的边塞景色,引人深思,形成一种苍茫浑厚的独特意境。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表明边塞和内地相隔遥远,而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句里句外传达出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采用假设的修辞,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平息胡乱。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满之情。
全诗侧重点落实在现实社会,以平凡的语言,写出了雄壮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读罢全诗但觉气势流畅、宏大,充满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感情复杂而深刻。明人李攀龙称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①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③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
①辛渐:王昌龄的一位好友。
②吴:指润州。
③平明:清晨。
④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这里比喻清正廉洁。
透着寒意的冷雨夜,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早晨送别友人离开时,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好像是玉壶中的一片冰心,晶莹透亮。
《芙蓉楼送辛渐》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写于王昌龄被贬为江宁丞时。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分手时作下此诗,时间约在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后。该诗构思新颖,描绘了清晨诗人和朋友在江边离别分手的情景,但又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而是侧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淡写两人的绵绵不舍之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的前两句写清了送别地点和周围环境,通过景物描写着力渲染离别的气氛。但见秋雨弥漫整个江面,更浸透了两人的心,“连”和“入”两个字将雨势之连绵不断表达得酣畅淋漓,放眼远望,就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愈加渲染了凄冷孤单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朋友是诗人的同乡,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所以辛渐回乡后,友人可与洛阳亲友相聚,而亲友肯定也会询问诗人的情况。于是诗人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自己时,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那晶莹纯洁的一块冰,清澈无瑕。这既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也表现出了诗人自身正直纯洁的品格。
这首七言绝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诗人借离别自抒胸臆,含蓄蕴藉,表达了自己的玉壶冰心之志,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19.王维:山水如画,禅意充盈
王维(70l—761),字摩诘,原籍祁县(今属山西),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先后担任过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其为王右丞。王维的官职屡次升迁,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晚年居蓝天辋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去世。王维书画俱佳,通晓音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高远。其尤其擅长五言律绝,存诗四百余首,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①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①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亚热带地区。呈鲜红色。
②采撷(xié):采摘。
晶莹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萌生出多少新枝。愿你多多地采摘它,此物最能把情思包涵。
这是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该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诗人在此诗中借相思豆抒发相思之情,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相思”的对象不仅指相爱的男女,也可指朋友,全诗洋溢着一种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
第一句用简洁的文字起兴,“南国”是红豆的生长之地,又为朋友的生活之所,南方人常用红豆镶嵌饰物,也称“相思子”,从而为全诗定下了“相思”的基调。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设问寄语,表面上是关心红豆的生长状况,其实是在表达对朋友的挂念,诗中寄托着意味深长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一句中,诗人继续以红豆寄托相思。“愿君多采撷”,此句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暗示珍重友谊,语言委婉含蓄,感情真挚深沉。“此物最相思”,最后一句一语双关,不仅提升了诗意,更符合诗人写这首诗的初衷,点明了主旨。而其“最”字蕴含着深厚的感情,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这首五言绝句,全篇写红豆,洋溢着少年的热情,感情饱满,语言朴实无华,但相思之情却跃然纸上,格调高雅,意味深长,于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可谓上乘佳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①中。
①涧:山沟。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桂花从枝头无声无息地飘落,夜深时,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显空旷。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不时在山涧中发出一声声脆啼。
《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也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笔墨疏淡,表现出春夜静谧安详之美,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运用了通感的写作手法,以声写景,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用动态表现静态。“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静,正因如此,他才能捕捉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才能感受到这种“落”,并进一步突出了春山夜色的宁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面两句写由于山中太幽静了,所以月亮洒下明亮的光辉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惊”“鸣”两字,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是诗人采用以动形静、以有声形无声的手法描写这些动的景物,从而使全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愈加衬托了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该诗动静结合,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文笔优美,使读者不禁也随着诗人进入到了那个清幽绝俗的山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①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④。
征蓬⑤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⑥逢候骑⑦,都护⑧在燕然⑨。
①使:出使。
②问边:到边疆去查看。这里指慰问边防的兵将。
③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时称归附的地区为属国。
④居延:是我国古代西北军事重地,故址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⑤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
⑥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⑦候骑:在前方担任侦察、巡逻的骑兵。
⑧都护:边疆的最高统帅。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⑨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轻骑前去慰问守卫边疆的将士,作为使者路过我朝属国的居延海。我就像是那远飘的蓬草,已长在国境之外,又如天空的大雁,早已飞进了胡人的领地。沙漠里一道孤烟直上云霄,倍感苍凉;黄河边上落日正圆,景色壮丽。走到萧关遇上出来侦查的探马,禀报说都护大胜后,就驻扎在燕然城。
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于青海西破敌,取得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前往平凉,犒劳将士,探访军情,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本诗便是作于此时。该诗描写了黄河上游的壮阔景色,记述了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可见出使路途遥远,边地辽阔。诗人叙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表现出来。“单车”说明王维出使时随从很少,没有一点气派,仪节规格不高。“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第三、四句描写了边境壮美奇丽的景色,诗人更在写景中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出微妙的内心情感,象征了诗人此时漂泊异乡的飘零和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一个“大”字表现了边疆沙漠的广阔,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和沙漠的荒凉,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烟的劲拔、坚毅,而“长河”之上,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则更带一种温暖和苍茫之感。寥寥数笔,塞外悲壮绮丽的景象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因而王国维称该句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遇到了一位负责侦查的骑兵,他告诉诗人“都护在燕然”,还没有回来。全诗于此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①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②处,遍插茱萸③少一人。
①山东:这里指华山以东。
②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②茱萸(yú):药性植物名,又叫越椒,有香味。传说重阳节将结籽的茱萸戴在头上可避灾。
我独自在异乡漂泊,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越发思念亲人。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遍插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这个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