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08

第8章 诗·思无邪(7)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诗人为考取功名,从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独自一人来到长安,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无法与家人团聚,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佳节之日怀念兄弟之情。

第一联诗人正面直接抒发自己在佳节时的怀乡之情,这两句诗非常凝炼,一个“独”字,两个“异”字,点出了作者自身的孤独无依,再加上遇逢佳节,愈发衬托出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和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从而为下文做了充足的铺垫。“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亲人团圆的节日,独自在外的游子都会泛起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感受为人人心中所有,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在外游子的心声,因而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在三、四句中,诗人灵活转换角度,一改直抒胸臆,选择从反面着笔,由己及人,写到了自己的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们在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之时,应该也会为少了自己这样一个亲人而感到失落吧。此两句道出“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憾,将亲人的思念和诗人的思乡交织在一起,烘托了绵绵不断的乡愁情绪,从而收到了比平铺直叙更加触动人心的效果。

该诗最妙的地方就是寄情于他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使得全诗感情更加深沉,意蕴更加悠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①朝雨浥②轻尘,客舍③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④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①渭城:即咸阳。

②浥(yì):湿润。

③客舍:旅店。

④更:再。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出塞必经之地。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

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地上的浮尘,客舍和周围的杨柳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元二再喝一杯送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认识的人了。

该诗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或《阳关曲》,是一首谱入乐府的送别名曲。题中王维一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为他送别,同时作下此诗,该诗从盛唐时期便开始广为流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开头两句交代了两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景物,并且融情于景,为送别创造一个淡淡忧伤的离别气氛。“客舍”“杨柳”都是有关离别的意象,淅淅沥沥的小雨去除了道路上的浮尘,旅社周围的柳树青青,显得分外新鲜。“青青”“新”等生机盎然的词汇给人一种明媚的心情,丝毫不见强烈的忧郁伤感。其实,诗人是用清丽的景色反衬离别的伤情,并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两句语意连贯,通过频频劝酒,表达了依依离情。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心和担忧等感情都蕴含在了劝酒中,“西出阳关”说明好友免不了要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而且在阳关之外“无故人”,友人的路途上肯定会伴随着许多的寂寞和愁苦,诗人的不舍和关切一齐涌上心头,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希望朋友能多停留一会儿,进而将离别之情烘托到了顶点。

该诗因描写送别场景出色而广为流传,朋友间的浓浓情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①临眺②

楚塞三湘③接,荆门九派④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⑤浮前浦⑥,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⑦,留醉与山翁⑧。

①汉江:即汉水。

②临眺:登高望远。

③三湘:湘水的总称,即漓湘、蒸湘、潇湘。

④九派:这里指江西九江附近的九条支流。

⑤郡邑:郡城,这里指襄阳城。

⑥浦:水边。

⑦风日:风光。

⑧山翁:指晋人山简,他曾镇守襄阳,每饮必醉。

汉水流过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聚九处支流,与长江连通。汉水浩渺,好像是要流向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之中。沿江郡邑,恰似漂浮于水面;水天相接之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美景啊,确实令人沉醉;我愿长留此处,做那常醉的山翁。

本诗又题作《汉江临泛》。是诗人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由监察御史贬为殿中侍御史时,途经襄阳所写。全诗概括地写了汉江通途四处的地势,咏叹汉水之浩渺,表明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是咏叹汉江的经典名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首联如同作画的构图过程,勾勒了汉水壮美的景色。汉水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这是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望所看到的景色,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也为全诗奠定了恢弘的基调。此句对仗工整,烘托出了汉江接三湘通九派的浩瀚雄浑的气势,成为整首诗的背景,总领全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颔联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描写了汉江的水势和山色的朦胧,从侧面衬托了水势的浩渺。江水在画面中流至天地之外,两岸青山,朦朦胧胧,似有似无,从而烘托了一种无边无际和玄妙之感。此两句写山水颇有水墨画的淡雅之感,给人以伟丽新奇的感受,出语绝妙,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诗人由远及近,将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回来,用灵动的笔墨写了汉江的烟波浩渺、郡邑的“浮”和远空的“动”。本来是船动,诗人却说是郡邑在前面浮动,天空好像也被撼动了一样,摇动起伏。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汉江的磅礴水势,诗文也变得洒脱清逸。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末联引用了晋人山简的故事,直抒胸臆,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留恋山水的志趣,从而使全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汉江临泛》风格清新自然,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轻笔淡墨的水墨画面,寄托了诗人开朗乐观的情绪,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①

空山②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④。

随意⑤春芳歇⑥,王孙⑦自可留⑧。

①暝:夜色。

②空山:幽静空旷的山谷。

③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④下渔舟:渔舟沿水而下。

⑤随意:任随。

⑥歇:干枯。

⑦王孙:本指富贵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

⑧留:居。

新雨过后,空旷的山谷里格外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更添凉爽。明朗的月光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竹林中洗衣服的姑娘喧笑着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但眼前的秋景亦佳,足以令我留连山中。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在辋川终南山下居住时所写,该诗描写了秋雨过后山村傍晚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该诗开篇点题,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该句点明了当时“秋”的季节和“空山新雨后”的环境,仅用十个字就将雨后山村的秋季晚景形象地勾画出来,是一幅大手笔的自然画卷。诗人以一“空”字领起,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美态,为全诗定下一个清新空灵的基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三、四句继续写雨后的晚景。“松间照”和“石上流”动静结合,静态的“照”和动态的“流”相对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诗人的笔下,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和山石间淙淙流淌的清泉都笼罩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之下,创造出了一派水月仙地般的纯美诗境,并暗藏着浓浓的隐居者的禅意,成为了写自然风光的典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中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由写静改为写动,描写了浣女渔舟之喧哗。阵阵欢笑声从竹林里传来,那是姑娘们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摇动着向后退去,是那顺流而下的渔舟打破了荷塘的宁静。这两句画面动感很强,妙在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声音等侧面描写,这种写法不仅合乎常理,更将山乡优美淳朴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最后两句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本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但诗人却恰恰相反,认为“山中”比“朝中”更好,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却也甚佳,是洁身自好的所在,点明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全诗清新宁静,刻画景色动静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含蕴丰富,自然天成,耐人寻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砦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②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①鹿砦(zhài):用带枝杈的树木围成的栅栏,这里指辋川附近的一个地方。砦,通“寨”。

②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同“影”。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照进了深林里,斑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王维自从得到初唐诗人宋之问在辋川的别墅后,一住三十几年,对别墅附近的景物非常熟悉,作有《辋川集》二十首,《鹿砦》便是其中的第五首。该诗写的是鹿砦傍晚时的清幽景色,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喜爱。是他众多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本诗首句落笔先写所闻,“空山”二字并未着落在景物上,而是直接描绘了山的空寂,反映了环境的空旷寂静。但诗人突然听见“人语响”,由于回声的反射,一时间又很难判定人在哪里,愈发衬出了山的空旷。诗人在此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与世隔绝、虚无缥缈之感。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果说前两句是从听觉入手,那么三四句则是从视觉入手,从对空山语响的描写转到对深山密林中的景色的描写。只见夕阳返照的阳光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静静地落到青苔上面,巨大的黑暗和局部的光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点光亮反而使幽暗的氛围变得越发宁静、深邃。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作风格。诗人恰当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两句用声音衬托寂静,后两句用光明衬托阴暗,使空山静谧幽深的环境更加突出,引人神往。

20.李白:豪迈奔放,瑰丽浪漫

李白(约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少时在蜀地求学,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他离开蜀地漫游,学道学剑,结交朋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受人举荐,被召入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被赐金放还,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李白做了永王的幕僚,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他受到牵累,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卒,终年六十二岁。他是我国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今有《李太白全集》存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③建安骨④,中间小谢⑤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⑥。

①校(jiào)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蓬莱文章:指汉代东观所藏经籍文章。

③建安骨:即建安风骨。

④小谢:指谢朓。

⑤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船。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送走南飞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上高高的青天去揽摘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称意,不如明朝披散了头发归隐飘游。

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李白被赐金还乡后,游宣城时饯别李云所作,又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此诗不写离情别绪,而是重笔抒发自己年华虚度、怀才不遇的苦闷,也表达诗人对光明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语言自然和谐,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前两句和离别没有一点联系,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忧烦。一上来诗人就写了两个极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骚动不安的心情,乍看非常突兀,却是诗人一吐为快的牢骚之辞,从而间接体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也融入了他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第三、第四句忽作转折,从苦闷之情转到眼前之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大自然的景色让诗人心中的郁闷心情顿时好转,兴起了“酣高楼”的兴致。这两句展现出一幅壮阔的万里秋空图,也展示出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体现了两人都是饱学之才,有共同的志趣。诗人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赞扬其文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而后,诗人又以“小谢”(即谢朓)自指,是说自己的诗文清新秀丽,显示了自己超凡的自信。接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此句写彼此的逸兴,说明了彼此怀有风起云飞的壮志,想登上青天去把明月揽收。这两句是诗人酒酣兴发的豪语,表露出了其率真、豪放的性格和远大的胸怀抱负。

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但身体仍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忧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上心头,诗人想抽刀斩断一切的烦恼,力图摆脱精神的苦闷,最终反倒使内心的愁苦更深了一层。最后,诗人想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找到“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消极的出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和想要逃避现实的想法。

全诗大开大合,跌宕起伏,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表达忧愤苦闷中又带有豪迈雄放的气概,哀而不伤,表现出了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博大的胸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①

日照香炉生紫烟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

②紫烟:由于日光照射,使云雾呈现出紫色。

③九天: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这里指很高的天空。

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紫色的云烟缭绕着山峰。远观瀑布犹如长长的白练,悬挂于山前。激越的水流由高处一泻千尺,就像是银河水从云端而降。

这首诗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大约写于夏秋之交。该诗用夸张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描绘了瑰丽雄壮的庐山瀑布美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