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将近10,000亿美元……
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决不是简单的数字,是武器装备的人。
杨得志熟悉这些,更熟悉我们自己。自从就任总参谋长之后,他访问过不少国家,接触的都是军界。多少次在友好的交谈中谈到裁军,多少次在碰杯时高讲和平与发展,但也不能不说到军队建设、武器发展和军费情况。在访问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军方向他介绍情况,他在心里算了一下,我们中国军费是人家的5%,而军队数量则是人家的2倍。我们过多的人员吃掉了军费的大部分,因而限制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即使这样,我们的国民经济也负担太重。
正因为杨得志深知这些,也更深切感到裁减军队员额的必要,更深切体会到邓小平决策的英明,更奋发不懈地为此而努力工作着。
伏在临窗的宽大写字台前,杨得志的目光穿透老花镜片,落在布满铅字的纸面上。
这是上一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情况的反映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须经他和其他军委领导人批准下发。他右手握着一支粗大的红蓝铅笔,读得很认真很仔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文件上面了。很快,仿佛跟随那些“情况”走到了全军部队,看到各单位都在学习军委扩大会议的文件,努力将精简整编工作进行得稳妥顺利。尤其可喜的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其他各项工作都没有受到影响。他的脸上漾起了笑容。
依稀中,他来到一个师。这是解放战争后期组建的一个部队。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它横渡天堑长江,进军大西南,参加云南剿匪、警卫勘界,可以说是一支著名的劲旅。
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他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指挥这个师勇猛出击,夺取被入侵者占领的国土,创造了一个阻击战的战例。战前,杨得志曾去过这个师探望过那些勤勤恳恳的干部和勇猛无畏的战士。战后,中央军委命名这个师的一个营为“攻坚英雄营”,一个连为“能攻善守英雄连”,另一个连为“守如泰山英雄连”,还有4名全国战斗英雄。他曾号召所属部队学习这个英雄集体,而今,在百万大裁军中,这个师却要撤编了,也就是说,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表上,从此没有了这个师的番号!
当宣布命令时,全师上下笼罩着一片悲凉。可师长和政委到一个团,站在他们的下级面前,惋惜、忧伤的情绪立即被神圣的使命感所代替。政委眼含泪花哽咽地说:“谁对自己的部队没感情?正因为有感情,才不能给部队抹黑,那怕是到了最后一天。如果我们撤得乱糟糟的,就对不起我们师的老前辈,对不起在本师服役过的干部战士,尤其对不起埋在云南屏边的202位烈士!”师长伤感中透出坚定地说:“我们师能打仗,平时工作不含糊,撤编也要撤出个样子来!”就这样,宣布撤编命令的会议,充满战前誓师的气氛。
杨得志的眼睛湿润了,多么顾大局识大体的官兵!
何止这一个师,所有报撤编部队的官兵都用他们的行动,写下了军史上悲壮绚丽的一页。
突然,杨得志的眉头皱了起来,两道浓黑的眉毛打起了结。
--以关心为名,突击为干部提职提级;借口解决实际困难,突击花钱,甚至私分公物;打着送老还新的旗号,大吃大喝,挥霍浪费……这是多么不应该做的事啊!他虽听说过个别撤编或合并的单位出现过一些不好的现象,并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调查后严肃处理。然而,情况竟然这么严重,他真的没有想到!
他还记得,他在那次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中就要求过:要加强撤消单位的营房、编余武器装备、物资器材的维护管理。注意防止各类事故,防止贪污盗窃、挥霍浪费、侵吞公物等各种违犯政策纪律事件的发生。做得好的,要表扬。做得不好的要批评。造成事故的,要追究责任。违法乱纪的要视情节给予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看来那些要求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把一般口号变成真正的行动,需要艰苦、细致、长期脚踏实地的工作。在这一瞬间,杨得志决定再派机关的人到有问题的单位去调查帮助,他自己也打算抽时间到部队去看看。
一定要把精简整编搞好!如同无数次研究确定战役、战斗的方案一样,杨得志的拳头重重地击在写字台上,就这样干!只能干好,不能干坏!
夜已经很深,杨得志还没有睡意。柔和的台灯光,把他的剪影投射到雪白的墙壁上,犹如一张反差极强的黑白照片。
批阅完必须当日处理完的文电,他才打开另一个文件夹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外电对中国裁军百万的反应:
德国《波思评论报》指出:“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
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说:“中国军队裁减一百万的决定将会受到全世界欢迎。它确实是一次单方面行动。这与其他国家一方面连篇累牍地发表军备竞赛如何坏的慷慨激昂的废话,另一方面,继续加紧生产武器,甚至拼命地部署人员和武器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杨得志的脸上浮现出掩饰不住的笑容,映出他心中自豪的喜悦。中国人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
是的,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总部机关人员编制精简了近一半;空军海军及第二炮兵做了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原来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减掉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掉师、团级单位4,000多个;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60万军官退出现役;官兵比例达到1∶3.3……
经过这次大手术,人民解放军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新的能量,在向逐步建设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武装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宏伟目标的进程中,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这是军史上壮丽的一页。杨得志自己为这一壮丽的一页贡献了一份力量而感到欣慰。
不知是夜太深还是白天太忙,杨得志觉得有些疲倦。是啊,从离开筑路工地,投奔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到如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漫长的曲折的光辉道路上,他参加过许多战斗,也指挥过许多战斗,献出了他所能够献出的一切。蓦然间,他意识到,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可能是他参加的最后一个战斗了。也许,不久他就会把肩头的责任交给比自己年轻的同志。到了那一天,他将无愧无悔地说:“同志,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你要继续干好!”想到这里,他缓缓站起身,慢慢拉开窗帘,眺望夜空。啊,天幕无垠,繁星闪烁。多静谧多美丽的夜景啊!为了明天,更需要干好今天的事情。
将军的情诗
在周克玉上将的诗集《京淮梦痕》中,有几首是写他和夫人王昭大姐的,可以说是情诗。这些诗,最早的写于战争年代的恋爱时期,最晚的是在近年,时间的跨度半个多世纪,连缀起来,是一曲悠长的情歌;铺展开去,是他们丰富经历中亮丽的画幅;细细品味,又有着美好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诗是抒情的,尤其恋爱中的人,往往用诗这种形式表达满腔炽热的起伏爱潮,倾诉语言难以叙说的心曲。青年时的周克玉也是这样,《明月还会亮》就是例证。诗曰:“狂风掀恶浪/乌云黑茫茫/人民眼睛亮/跟定共产党/花儿依然香/明月还会亮/消灭反动派/遍地映红光/那时你和我/相逢诉衷肠/王贵李香香/我俩的榜样。”
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话,没有爱呀想呀的蜜语,和那个时代一样朴实无华,回响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移的胜利信心,一句“王贵李香香,我俩的榜样”,包容了所有的深情。
是啊,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爱情之花都会顽强地开放。周克玉写给恋人王昭的这首诗,就是艰苦和隔离的年月里生长的一支恋歌,进溅着他们冲破旧传统束缚的勇气和挚情。
周克玉出生于江苏盐城地区阜宁县偏僻乡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辈父辈倾其全力,送他进了收费低的学堂,断断续续读到小学毕业,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不久,新四军到了盐城,为他提供了读中学的机会,并在中学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即在区里做青年工作。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认识了也在同一个区里做妇女工作的王昭。这位少女不但也出生于穷苦人家,而且出生几个月就被送给了人家做养女,后来这家生了男孩,她则更不被喜爱。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坚强和叛逆的性格,促使她早早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一个青联主任,一个妇联主任,经常在一起开会、交谈。他帮她写材料,她帮他洗衣服;她感到他是一个心疼自己的亲人,他觉得她是一个可信赖的伙伴。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时间长了,便产生一种超越一般同志关系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出现,使一向处事认真诚实的周克玉高兴,也使他感到苦恼。因为很小的时候,父母已经给他订了娃娃亲,虽然他没有见过那位姑娘,也不同意这门婚事,但毕竟有了一个名义上的未婚妻。他一方面向家里提出退婚,一方面如实地把一切告诉了王昭,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没想到,此事一挑开,却使他们原本朦胧的爱情明朗了起来。王昭还利用下乡的机会,编个假名字登门探望周妈妈,劝其同意儿子解除婚约。就这样,他们公开相爱了。后来,周克玉调到县里工作,王昭仍在区里,虽然相隔并不遥远,但连绵烽火竟使他们难得经常见面,于是书信往来就多了。特别是他,不断以诗代信,寄托思念。可惜,那些诗都因纷飞的战火而没有保留下来,令他们至今想起来还感到惋惜。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苏北的大部分城镇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周克玉先是带领民工支前队,参加两次涟水战役,后转入部队,担任区独立连指导员;王昭则在被敌人隔开的邻县一个区里做妇女工作。敌人的封锁,频繁的战斗,使这对相距并不遥远的恋人难得见面。周克玉就用粗糙的牛皮纸订了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将心中的思念以诗写在上面,《明月还会亮》就是其中的一首。这个小本子由王昭大姐保存了下来。我有幸看到这个小本子,读到了里面所有的诗和文字,看到那片历经半个世纪的树叶,更感到其珍贵和分量。
和所有置身战争年月的恋人们一样,热恋中的周克玉和王昭。不但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没有缠绵柔情的呢哺私语,反而是分开的时候多,相见的机会少,还得随时准备把生命献给比爱情更高贵的自由。一次,王昭几经周折找到了分别一年多的周克玉。他们见面刚对坐不一会儿,就传来枪声,敌人打了过来。身为指导员的周克玉,立即带领全连战士向外冲,到了村外才想起王昭没出来,想带一个班打回去营救未婚妻。区队长虽然理解他的心情,但还是制止了。周克玉以为王昭牺牲或被俘了,便带着痛心和仇恨,投入了新的战斗。而王昭和她的一位女友,则在房东大嫂的掩护下脱离了险境,也到了部队,在苏北军区文工团当分队长。一年后的南下途中,他们在偶然的机会里见了一面,也只是站在田埂上说了几句话,便又投入各自的工作。那情景,那心情,大概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体会到的。有人曾开玩笑地问王昭大姐:“他把你丢了,你不生气吗?”王昭大姐说:“那时候的女孩子与现在不同,我根本一点儿都没想到埋怨他,反而觉得他很英勇,更喜欢他。”
经过战火考验的爱情,更加坚贞;穿过枪林弹雨的恋人,终于结成伴侣。1952年,周克玉和王昭结婚了。可是不久,周克玉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尽管怀孕的妻子支持他,他却仍然心悬牵挂,把想说的话,诸如怎样锻炼提高自己,怎样保养身体,读什么样的书等等,一条条写在一本纪念册上,作为“遗书”留给了妻子。这虽然不是诗,但比诗更优美,它激溅回荡的,是觉悟的旋律,是动情的音韵。这旋律、这音韵,鸣响在他们至今近50年的漫长岁月中,并还将继续鸣响下去。
当我读着这本纪念册的时候,眼前又出现了10年前的一幕幕情景。周克玉将军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率总政歌舞团出访罗马尼亚、波兰等四个国家和军队,我作为记者随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看到每当有人回国,他都要带一封信给夫人,只要有机会,他都要亲自为夫人选买一件礼物,让那些多情的青年男女演员们也投来敬羡的目光。记得有一次,他想为王昭大姐买一件上衣,竟花费了难得的所有游览时间。
过生日,也是这对夫妻寄托真情的时机。王昭大姐过生日,周克玉将军欣然写下一首《戏祝老伴58岁生日》的诗:“颠簸辗转城与乡/终究未改村姑样/征衣虽脱心依然/发白更见真情肠/一肩何惧内外重/两手勤育新花香儿孙同祝寿无量/百年嘘问共安康。”周克玉将军过生日,王昭大姐画了一幅祝寿的画,画面上是两个鲜嫩的桃,颇像两颗偎依的心。周将军为之题了一首诗:“此桃绝非凡人栽,蟠苑瑶池特意赉。一片丹青千年愿,两心相映百寿台。”我在灯光下读着这些诗,看着画,眼前总是站立着这对恩爱夫妻的形象。面对儿孙们,回首走过的道路,品味不渝的爱情,像年轻的恋人一样,那舒心的笑声,仿佛敲打着我的耳鼓。这是多么甜美的爱情啊!
一次,周克玉将军出国访问。这时,他们都已年过花甲,她是怎样为他送行的,不得而知,然而,将军却用诗记述了夫人的关心,题为《叮咛》:“欲出国门万里行/行前老伴细叮咛/细检衣扣紧不紧/又摸领带平不平/‘勤梳头发勤整衣/大事小事多留神/上梯举步昂起头/下梯伸腿看分明/登机乘车缓半步/平平安安回京城’/我望老伴满脸笑/恍若当年别柴门。”
从时间上计算,这首诗距《明月还会亮》已48年多,当初年轻的恋人已成为霜染鬓发的老年夫妻。这中间,该有多少风风雨雨,该有多少分别和相聚,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稀释,反而像陈年佳酿,越来越香,越来越醇,正如王昭大姐所说:“50年风雨同舟,我们俩始终没有变。”我要说,也有变,那就是越变爱得越深沉。
有几次,我到将军的家里去,总看到客厅和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幅画,均是王昭大姐画的,周克玉将军题字。颇有造诣的画,配上刚劲的字,让人产生颇多的联想和感慨。记得一对青年夫妇新婚时,王昭大姐以画祝贺,周将军题诗日:“不用绿叶扶/苦寒共争春/炼得骨节硬/还靠根底深。”这是对新婚夫妻的由衰祝福,不也是他们夫妻的真实写照吗?
人常说,诗中的爱情美好。殊不知,现实中的爱情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