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让兰辉告诉世界(习近平号召学习的好干部)
6906200000013

第13章 重生(6)

谁都不敢看对方红红的眼睛,个个紧紧咬着嘴唇。

但面对周志鸿和兰欣怡时,都止不住哭出声来。

老同学们同时想到一个问题:周志鸿没有正式工作,兰欣怡在南京上大学,小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母女俩立刻面临着经济问题。

同学之中,一位民政干部说:兰辉因公殉职,按工伤事故处理,抚恤金有限……老同学们纷纷表态:集众人之力,把欣怡供到大学毕业!

在北川守了辉辉一个通宵,刘勇赶回绵阳给学生上课,然后再赶到北川。学生们非常惊讶,刘老师今天怎么了?嗓子哑了,双眼也红肿了。

刘勇试着向学生们发问:你们心目中的当代英雄是什么样的?

有学生说到雷锋、焦裕禄。

更多的学生表情茫然。

还有学生反诘:现在哪还有英雄啊?

同学们用笑声表示附和。

刘勇后背发凉!

难道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到了当代就出不了英雄?一个不出英雄人物的国家,将会堕落到何等地步?!

他想起了郁达夫。对于鲁迅之死,有那么多中国人感觉麻木,甚至有人吐唾沫。

郁达夫沉痛地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如果把伟大人物换一种说法叫“当代英雄”,兰辉能不能算是当代英雄?刘勇在问别人,也在问自己。

不算,不算。有朋友给他分析:

兰辉有什么英雄壮举?全是些细枝末节,全是些不起眼的小事。

兰辉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搞过什么显赫的大工程,没有突出的政绩,只有交通与矿业的安全纪录,只有帮助多少残疾人和困难户的数据;只有给北川的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一位与辉辉情同手足的老哥怨老天不长眼:欣怡需要爸爸,周志鸿需要丈夫,北川老百姓需要亲民爱民办实事的好官;而兰辉就这样永远地走了。谁又能认识到兰辉四十八岁生命的价值?

“头七”那几天,为了“止痛”,刘勇每天晚上要喝下半斤白酒才能入睡。他一把泪一行字,写下了《兰辉赋》,还在网上写下了“批评”文章《兰辉,你对我们很不像话》。他多次对笔者说,要说辉辉的“缺点”,那就是,考虑问题太细致、做事情太认真、太苛求自己、太廉洁奉公。

进入九月,刘勇听说,为了给兰辉修一座简朴的墓,周志鸿还欠着石匠一笔工钱。一连数日,他心中发堵。

他不停地在心中念叨:辉辉啊,你太划不着了!

九月下旬的一个深夜,刘勇突然接到老同学范芸芸的电话。

刘勇,你看新闻联播了吗?

没看。有啥事?

范芸芸激动得嗓音发颤:辉辉的事迹,传到中南海了!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向兰辉同志学习……刘勇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平时轻言细语的范芸芸,竟以“粗黑体”音调,把习总书记的批示逐字逐句地念了一遍:

兰辉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刘勇细细品味:“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概括得太好了!

当天夜里,老同学之间,电话打得发烫。

金秋十月,老同学们在绵阳的一次聚会。

范玲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从此以后,“撤退三百里”。绝不能提我是兰辉的同学,主要是担心自己如果做错了什么事,会玷污我们辉辉的英名。

刘勇说:辉辉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我这个教书匠,从来没有在学校说过自己是兰辉的同学。

少言寡语的李德川也开了金口:我们北川在抗战中举起了一面“死”字旗,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历史都不会忘记这面象征中华民族血性的“死”字旗!我敢说,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只要说到北川,说到“5·12”大地震和灾后重建,历史绝不会忘记辉辉这面旗帜!

桌上一片叫好声,酒杯碰得叮当响。

接着,一人一句“一口闷”:

来,为好人有好报,干杯!

来,为天下有公理,干杯!

来,为我们的辉辉,干杯!

老同学们,从来没有喝得如此痛快、酣畅、尽兴。

热泪,溅进了酒杯。

15.人,种子,镜子

兰辉生于北川,最后,长眠于北川大地。

刘勇说,辉辉有N次机会离开北川,比如绵阳市有关部门看中了他的执教经历,想调他去从事青少年工作,被他婉拒了。

兰辉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北川?

反过来问,为什么“兰辉”出自北川?

笔者与刘勇曾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而最终却没有说出个“子曰”来。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在2007年7月召开的全国禹羌文化研讨会上认识了兰辉,当初的印象就很深。最近,他研究历史之余,也非常关注兰辉。对于笔者的提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的故乡,古朴之风犹存。

大禹,灾难中挺身而出的治水英雄,他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已传之数千年;八年抗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北川人高高举起了“死”字旗,震惊天下。如今,大地震之后,又出现了兰辉。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北川的文化土壤养育了兰辉。

兰辉有头脑,有心性,追求真善美,身上保留着一种可贵的“古风”。他像一粒种子,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兰辉将感情之根、血脉之根,扎根于北川,最后把生命献给了北川,他与北川永不分离。

当兰辉的英名传遍中国之时,还有几位与兰辉相知甚深的干部婉拒一切采访。他们告诉笔者:他们心痛至极,不愿复述那痛彻心扉的事;其二,他们担心有“傍兰辉出名”之嫌;其三,是最主要的一点,他们不愿将兰辉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他们说:如果写出满篇豪言壮语、标签口号、人造光环,这哪还是我们的兰辉嘛!

老县长经大忠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回绝了记者:兰辉,就是那么个人!啥事都主动去做。有啥子具体事例嘛,每天都是这个样子,每天都是具体例子。他没有哪年腊月三十晚、大年初一在屋头过的。

兰辉,就是那么个人!

确实,兰辉太平凡了,平凡得像一粒不起眼的种子。种子,没有花朵的色彩,没有果实的香甜。它总是默默无闻,甘愿被埋没,一旦投入土地就将其根须深扎其中。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兰辉,恰似种子扎根于泥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的秘密之一,体现于毛泽东的名言: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兰辉这个人,对于遥远的山乡,他是知识的种子;对于贫困的学生,他是希望的种子;对于苦寒的通口,他是富裕的种子;对于险峻的山路,他是平安的种子,对于多灾多难的北川,他是大爱的种子……优质的种子,在哪里都能生出最强劲的根,开出不败的鲜花!

经大忠在大地震爆发时的那一声吼“干部留下,学生先走!”声犹在耳。

五年之后,那挂在悬崖上的环湖路上传诵着兰辉的一句话:干部要勤走危险路,群众才能走放心路!

无须口若悬河,无须颂歌连篇。一声吼,一句话,让亿万人民看到北川干部团队的形象。

习总书记要求党的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水面平滑如镜的唐家山堰塞湖,收藏了兰辉的英魂,成为一面照彻灵魂的镜子。

请到湖边来照照镜子吧!

对比兰辉,视群众为洪水猛兽的干部,不觉得自己很怯弱吗?

对比兰辉,心中只有如意算盘的干部,不觉得自己很渺小吗?

对比兰辉,满口套话,不干实事的干部,不觉得自己很虚伪吗?

对比兰辉,喜走红地毯,不愿沾地气的干部,不觉得自己很丑陋吗?

唐太宗那一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流传千年,已成经典。

古训犹在,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