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浮生六记(增补版)
6906500000030

第30章 中山记历白话版(4)

这里有一位红衣妓女,跟她说话听不懂。和着节拍清唱,也是用方言。但风韵也确实有美妙之处,几乎不差于憨园。近日忽然因为有事要去别的地方,拿着扇子要我题诗,因此题了两首诗赠给她。诗云:

芳龄二八最风流,楚楚腰身剪剪眸。

手抱琵琶浑不语,似曾相识在苏州。

新愁旧恨感千端,再见真如隔世难。

可惜今宵好明月,与谁共卷绣帘看?

琉球国人的行为举止都恭敬彬彬有礼,凡接受什么东西,肯定高举双手表示礼貌。碰到令人尊敬的人,就会俯下身子搓手,然后膜拜。

劝尊贵的客人饮酒,就把酒斟满酒杯,放在指尖上以表恭敬,地位平等的,就把酒杯放在手心。

这里的房屋都不高,必须盖上筒瓦,用此来预防被飓风刮跑。地板一定要离地三尺,是为了避免潮湿。屋脊向四面伸出,如八角亭。

四面连着修建,结构和套房没有重复的,这样就能节省材料。房屋没有门,上沿刻出两道槽子,设有方格框子,用纸糊着,左右推移滑动,并且不安门闩,有利于节省方便,这样做凭借的是没有盗贼。临街的房子则装了门闩。神盒是把青石放在灶上,用砂填满,祭祀供奉祖先神灵。琉球人将石头作为神,没有相传的真神。屋脊上立着用瓦塑造的狮子,《隋书》上所说的“兽头骨角”就是这样。墙壁没有粉刷,表示简朴。贵族的家里,有的也有涂砑粉、糊花笺的,这都是源于中国的风俗,逐渐有点奢华的表象了。

龟山上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山峰,与群山隔绝开来。前面附着一座小山峰,和主峰的距离有两丈左右。中山人用石头架设成洞,连接两座山峰,洞的高度为十多丈,把布幔结在洞的东面。我们没有休息,顺着石级往上攀登,从洞上走过,又登了十多级石级,才爬上峰顶。

峰顶恰好可以容纳一座楼,楼没有名字,四面高大宽敞,没有窗户。

副使对我说:

“站在这座楼上,向下俯视,可以看到中山国的全貌,但不能没有名字啊。”因此取名叫它“蜀楼”,并为之作跋说:

“蜀是什么意思的呢,就是独。楼为何取名为蜀呢,因为它雄踞在孤峰之上”。

不叫做独而称为蜀,因为副使是蜀人。这座楼的修建已届百年,但副使才给它取名,好像是有待来者。楼的左侧能够观看青色的田野,右边凭靠苍劲的岩石,后边濒临大海,前面正对中山,坐在楼上眺望远方,的确像高屋建瓴。我再次请求副使说:

“匾额虽然有了,但不可以没有对联啊。”于是副使写了前面引用的四句话作为对联。返回的途中,顺着海岸往西边走,悬崖、山洞、溪流、沟壑,都奇特峭拔,这次的游历也非常快乐啊。

越过南山,穿过丝满村,每家每户都面朝大海居住,周围有林立的奇石。顺着海岸往西,有一座山,青翠的山峰插入半空,山石的骨脉绵延入海,山名为“砂岳”。这时,正午的海潮刚刚退去,粼粼闪光的白石,群马争相奔驰,飞溅而起的水花如雨点般的洒落下来。再往西,穿过大岭村,丛生的荆棘做成篱笆,数百张的渔网晾晒在上面。

村落外面的水田广漠无垠,泥淖陷住了奔驰的马蹄,山冈上有放牧的牛群。汪楫的游记里说马耕无牛,如今看来也不尽然。

本岛会中山语的人,官府发给黄帽,任命为酋长。每年都会派遣“亲云上”(相当于钦差)监察安抚,这称做奉行官,主要料理收缴税务和诉讼,各地收集本地的特产,拿出来供奉给国王。间切,是外府官员的称谓。首里、泊、久米、那霸四府属于王都,因此不设有间切,除此之外全设有间切。他们的职责就是亲近老百姓,监察管辖区域政务的利弊,再向“亲云上”汇报。间切,有点像中国的知府。中山下属府十四个,设有十个间切。山南省下属府十二个,山北省下属府九个,间切与下属府的数量一样多。

中山国有一个风俗,从八月初十到十五日,每家人户都要蒸米,拌上赤小豆,作为饭食互相馈赠享用,以此来祭拜月亮。他们的这种习俗跟中国的相同。这天夜晚,正副使邀请随从在露天享饮美酒。月光清澄得像水一样,天色一片碧蓝,寂静得没有一丝风,都能听见海潮声夹杂的丝竹之声,从远方飘然而至。恍惚间,只觉身体置于蓬莱三山,听子晋吹笙,麻姑弹奏琴曲,割断万般尘缘,心地一片清净。

浩浩宇宙如此之大,世人共同享用一轮皓月。回忆起往日在萧爽楼居住的日子,这样的良辰美景,都被我们轻轻放过了,如今和芸天各一方,面对明月怎能没有万千的感慨情怀呢?

世传八月十八日是海潮的生日。中山国的风俗,是在当天晚上,来到波上,等候海潮的来临。这天半夜,我与寄尘一起来到波上,草如碧绿的地毯,沾上露水更加滑柔绵软,仆人扶着慢慢前行,倚着墙边的石头坐下。夜里一点,海潮才到,宛如云峰,千重万叠,席卷着海水飞驰而来。一会儿,一股海腥气息极为浓烈,好像海里有水怪在旋转着海风,金蛇舞起了闪电,天柱似乎要折断开来,地轴在暗暗摇动,浪花如雪花般地溅湿了衣衫,飞扬高度可达百尺,不敢急忙窥探龙宫,似乎已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而起。脑海在恍惚之间,为海潮的扑朔迷离、千姿百态感到惊讶。看到这幕景象,才知道枚乘的《七发》,所形容的还没有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海潮退了之后,才听见礁石间传来的像钟鼓一样的声音。我们漫步来到护国寺,仿佛还有雷霆般的潮声在耳鼓边回荡。海潮达到这种情景,没必要观看别的海潮了。

从元旦到初六,庆祝迎贺新春佳节。初五,恭迎灶神。二月,祭祀麦神。十二日,疏浚水井,汲新鲜水,以民间的风俗称之为“洗百病”。三月三日,做艾蒿糕饼。五月五日,是赛龙船的日子。六月六日,中山国过六月节,每户人家都蒸糯米,作为饭食互相馈赠享用。

十二月八日,做糯米糕,裹上一层粽叶,蒸熟互相馈赠,这称作“鬼饼”。二十四日,送灶神。正月、三月、五月、九月是吉祥的月份,妇女都在海边快乐地游玩,祭拜水神,祈祷幸福的降临。每逢初一日,大家一起收集新水献祭神灵。这些都只是琉球习俗的大概。我暗自疑惑,中山国有敬重佛教的风俗,却不知道四月八日是佛祖的诞辰;十二月八日的鬼饼像粽子,却不知道七宝粥。

国王把二十多盆菊花送给我们,花朵叶子都开得繁茂,根部都用竹签标出花名。其中有三种特别奇异:一种叫做“金锦”,花朵兼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细小而繁多,灿烂犹如排列的群星;一种名叫“重宝”,花瓣类似莲花,但要稍小一点,淡红的颜色;一种名叫“素球”,较宽的花瓣,不像菊花那样,重重叠叠多达千层,洁白的颜色如飞雪。

这都是我没有见过的,我为它们题了诗,诗是这样写的:

陶篱韩圃多秋色,未必当年有此花。

似汝幽姿真可惜,移根无路到中华。

见过中山国的狮子舞,狮身是用布做成的,狮子头是用兽皮制成的,狮尾是用丝线做成的,把彩绸剪成狮毛的样子装饰在外表,头、尾、口、眼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再在眼睛上镀成金色,牙齿贴成银色。两人藏在狮子里,时而上时而下,起伏跳跃,作出驯服戏耍欢腾的样子。我说:

“这近乎古代的游乐了。”按照《旧唐书·音乐志》

的记载,后周的武帝时期,创造了太平乐,也称为“五方狮子舞”。白乐天《西凉妓》中有这样的话:

假面夷人弄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罢双耳。

所描写形容的就是这种狮子舞。

这里还有所谓的“踏柁戏”,把横木架起来作为梁,距离地面四尺多高,再用一块一丈二尺长的木板横放在上面,让两端悬空,使它的受力均衡平等。当地的两名女子,穿着彩衣束好佩带,光着双脚,每人手里持着一条丝巾,对面站着相视而歌,还没唱完歌曲,便一跃而起站在木板的两端。开始轻轻地蹲下、站起,木板上下起伏像水碓一样,渐渐地起伏越来越高。站在东面的女子猛然地落下击中木板。西边的女子就向上飞起三丈多高,翩翩起舞,仿佛在空中轻盈飞翔的燕子。西边的女子再猛然飞落下来冲击横板,东边的女子又高高地在空中腾飞,又像直上青云的雄鹰。两边交相起伏,频率越来越快,幅度不断增大,几乎像山鸡在镜子面前跳舞,已经分不清哪个是影子,哪个是真形了。一会儿,势头逐渐衰减,木板渐渐平缓,木板的两端稳定下来,两名女子一起跳了下来,衣饰完整,稳稳站立。直到表演结束,都没有丝毫的倾斜踩空,达到如此境界的技艺,可真是空前绝后。

琉球人接送宾客十分真率,没有作揖谦让等礼节的烦扰。有客人来也不出去迎接,自己随意坐下,主人准备好一个烟架、一个火炉、一个竹筒、和一个木匣,在烟架上横放着烟管,把烟叶装在木匣子里,竹筒用来装烟灰。如果碰到尊贵的宾客,就为他煮茶,用少许的粉末,掺上茶叶末,再倒进半瓯的沸水,用小竹帚搅拌,以泡沫与瓯面平齐为限度。客人走了,也不出去相送。高官贵人款待客人,总是用筷子蘸上少许的酒浆,放在客人唇边以表尊敬。把黄糖加在烧酒中叫做“福”,放入白糖叫做“寿”,这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珍贵物品。

重阳节准备了龙舟在龙潭比赛。琉球人也在五月赛龙舟,重阳节的赛龙舟,是专门为款待天朝使臣而设置的。我为了记载当时的盛况,作了三首诗,诗中写道:

故园辜负菊花黄,万里迢迢在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