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芸娘去世以后,我整天闷闷不乐。春去秋来的每个朝夕,登山临水每一次游历,满眼都是让人悲伤的景象,除了伤心难耐、悔恨不已,就别无他想。读了《坎坷记愁》,就能知道我所经历的遭际是怎样的苦难不顺。
静下心来思索解脱的计策,打算离开家乡远走他乡,只想在尘世之外与世隔绝,寻求神仙生活。后来因为夏淡安、夏揖山两兄弟的劝解,才来到西邻禅寺,在那里暂时居住,仅凭借一部《南华经》自我排遣。这才知道庄子丧妻之后,鼓动盆而歌的真正含义,难道他真的达到了忘情的境界吗?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无可奈何,故作旷达罢了!我赏读庄子的书籍,才慢慢地略有领悟。读《养生主》,我领悟到凡是达观豁然的人,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安宁的,没有什么不顺利的处境是不能生存的,冥冥之中似乎与造物主融为一体。那怎么还会有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死什么生呢?因此一切遭遇都顺其自然,而心中都没有悲伤与快乐的空间了。读了《逍遥游》,我领悟了养生的秘诀,只是在于闲放不拘,怡然自得而已。这才为此前的一段痴情感到痛悔,岂不是作茧自缚吗?我写《养生记道》的原因就是这些。我也吸取前代贤人的学说,然后再大加发挥,清扫去各种烦恼,以修身养性,庄子学说的旨义也是这样的。也许,能够靠它保全生命,尽享天年。
我才四十岁的年纪,却渐渐呈现出衰老的迹象。大概是由于种种忧愁摧残我的身心,多年以来,情绪压抑、郁郁寡欢,当然会因苦闷不堪而损害身心健康。夏淡安来奉劝我,让我每天静坐数息,学习苏轼《养生颂》的方法,我准备照着做。调养生息的方法在于,不论何时,都要挺直腰板端立而坐,就如苏轼所说的,调整身体,让它像木偶一样。把衣服解开,把衣带放松,但尽量使全身舒坦。舌头在口中搅动数次,慢慢吐出浑浊的气息,但不能发出声音,鼻子也慢慢地吸气。有时十五遍,有时十四遍。感觉口中有了唾液,就咽下去,上下牙齿再叩碰数下。用舌尖抵住上腭,嘴唇和牙齿稍稍接触,双眼微微合着,使目光朦朦胧胧,再渐渐调整呼吸,不喘不粗,均匀细微。或者数呼气的次数,或者数吸气的次数,由一数到十,由十数到百,集中注意力,一心只想着数数,不能让它分散。这样的境界就是苏轼所说的“寂然、兀然、与虚空等”。要是能达到心境与呼吸相统一的境界,没有产生任何杂念,就停止别再数了,顺其自然。这就是苏轼所说的“随”。坐得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要是想站起身来,千万记住要慢慢舒展手足,一定不能猛然地起身。如果可以经常这样做,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奇特的情景。这便是苏轼说的“定能生慧”。自然而然地就能明澈警悟了,这就好比盲人突然有了眼睛,真的可以明心见性,不是只能保养身体、保全生命而已。呼气吸气绵绵不绝,似有似无,精神与气息互相依存,这才是真息。每次呼吸都归于根本,自然能符合天地造化的规律,这是长生不老的绝妙途径啊。
别人高亢大喊,我便轻声细语;别人多烦恼,我就少记愁;别人愤怒恐怖,我尽量不动怒气。对一切外在事物都有一种淡然的心态,神情自得圆满,这就是长生不老的良药。欧阳修《秋声赋》中说:“为什么思索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忧患自己才智不能解决的事情呢?如果那样的话再红润的脸庞也会理所当然地变成枯木,使乌黑的头发变成斑斑白发。”这是士大夫的通病。又说:“百忧撼动他的心灵,万事劳损他的形体。心中一旦有了波动,就必然会动摇他的精神。”人若是经常有多忧多思的毛病,那样就会导致正值壮年却迅速变得苍老,刚进入老年却很快衰亡。反过来就是长生的办法。长袖起舞、羽扇轻歌,转瞬间竟成了飞逝而过的光景;红粉佳人、青楼知音,当下都是梦幻之情。秉灵性的烛火照破迷离的痴情,持智慧的利剑将情爱的欲望割断,这种境界,没有大智大勇的人恐怕是无法达到的。但是感情一定要有寄托之处,不如在花草树木上寄托情感,将情感寄托在书画中,这样与面对艳妆美人有什么差别呢?可以省去很多烦恼。
范仲淹曾经说过:
“千古贤哲,无法避免生与死,不能管身后之事。孑然一身从虚无中来,却又要回到虚无中去。谁又是亲谁又是疏呢?谁又敢保证能主宰世间万物呢?既然无可奈何,那就该放开心志,落得个逍遥自在,任凭它自由来往。像这样斩断烦扰,那么,心气就可以慢慢平顺,五脏也会通泰和谐,服下的药方才能显示效果,吃东西时才能感到其中的美味。像安泰快乐的人一样,心中没有要担忧的事情。如果心中有烦扰之事,就会吃不下饭,更何况是长期生病的人呢,还要担心会死去,更要忧虑身后的事,于是活在巨大的恐怖的阴影之下,怎么能够畅快地吃喝得下呢?请放宽心胸休养生息吧。”如此这般,这是范仲淹劝他中舍三哥的信。我最近多忧多虑,正好适合赏读这一段话。
陆游拥有宽广博大的胸襟,与陶渊明、白居易、邵雍、苏轼等人一样的旷达飘逸。他对养生之道的理解,有千言万语的领悟,真可谓是有道之士。以后定当时常玩味研究陆游的诗词,正好可以治疗我的病。
洗澡对人很有益处。我近日做了一个大澡盆,能盛很多水。洗完澡,非常畅快舒服。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淤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我已经领悟了一些奥妙之处。
有了病再治,倒不如在没病的时候疗养生息;治疗身体,不如治疗调理内心;让别人给自己治疗,还不如先自己治疗。林鉴堂的诗说: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说的是自己治疗的药方。让心灵遨游于虚静之中,让神志凝聚在微妙之处,让忧虑化解在无欲的心态中,把生命意义归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彻悟人生、延长寿命,与道永久结伴。
《仙经》中的内三宝为精、气、神,外三宝为耳、目、口。应当时刻保持内三宝不追逐物欲而外流,外三宝不引诱心中而产生忧虑。
重阳祖师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不论行、住、坐、卧,都要让心安稳得像泰山一样,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谨慎地守住四个门户:眼、耳、鼻、口,不让邪气内入、真气外出,这称做“养寿紧要”。外没有劳损身体的事情,内没有冥思苦想的忧患,将安恬愉悦作为生活的首要,把自得其乐当做修炼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做到身体不疲劳,精神也不会涣散。
益州老人曾经说过:
“凡是希望身体没有病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心里不胡乱企求,不痴心妄想,不贪图嗜好欲望,不因为诱惑而迷糊不清,心神自然就泰然了。心神要是泰然了,就算四肢百骸有病,也不是很难医治。但只要心神一旦动摇,便会招致百种病患,即便有扁鹊、华佗在身边陪伴,也没有办法下手医治。”
林鉴堂先生有《安心诗》六首,真是追求长生的秘诀。
诗云:
我有灵丹一小锭,能医四海群迷病。
些儿吞下体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
安心心法有谁知,却把无形妙药医。
医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虚时。
念杂由来业障多,憧憧扰扰竟如何。
驱魔自有玄微诀,引入尧夫安乐窝。
人有二心方显念,念无二心始为人。
人心无二浑无念,念绝悠然见太清。
这也了时那也了,纷纷攘攘皆分晓。
云开万里见清光,明月一轮圆皎皎。
四海遨游养浩然,心连碧水水连天。
津头自有渔郎问,洞里桃花日日鲜。
禅师和我交谈养心的方法,说:“心如明镜,不能让它蒙上尘埃;心如止水,不能让它荡起波澜。”这话和朱熹所说的“做学问的人,要经常提醒这颗心,保持机灵而不沉睡,如日中天,全部的邪恶自然而然就会停息下来”,其旨义正好相同。又说:
“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口不要乱说,心不要胡乱动摇,要将那些贪婪、嗔怪、痴迷、爱恋,是非曲直、他人自我,一切都放下。事情没有发生没有必要妄自揣测,遇到事情不应该过虑地担忧烦恼,过去的事情不能念念不忘,听从事件的自然发生,应对自然,要相信事情都会自然过去。那么,愤怒恐惧、好乐忧患,都各得其所。”这是颐养心志的关键。
王华子说:
“斋,就是齐。齐肃人的心神、清洁人的肌体,这难道仅是吃素而已。所谓齐其心,指的是淡泊情志,不事钻营,把得失看得很轻,勤于内心省悟,远离荤腥美酒;所谓的洁其体,就是指不走邪门歪道,不看丑恶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为物欲所诱惑。
进入房间就关上门,点上香,静静地打坐,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斋戒。
的确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身体中的神明就能自我安宁,升降都不受阻碍,疾病都能消除,就可以长生了。”
我的居室,四面都是窗户,风吹来就关上,风停止就打开。我的居室,前面挂帘子,后面设有屏风。太耀眼了就拉下帘子,使室内的光线柔和;太暗了把帘子卷起来,让外面的光线透进来。内,可以安稳心神,外,可以安逸眼睛,心神眼睛都得到安宁,全身也就安宁了。
禅师告诉我两句偈语:
“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有生,就是刚刚产生的邪念;杀生,是说马上实施铲除行动。这与孟子“勿忘勿助”的功用是相通的。
孙真人的《卫生歌》说: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又说: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诚意正思虑除,理顺修身去烦恼。
又说: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入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
又有蔡西山的《卫生歌》说:
何必餐霞饵大药,忘意延龄等龟鹤。
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将安乐。
食后徐行百步多,两手摩胁并胸腹。
又说: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
食不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
若教一顿饱充肠,损气伤脾非尔福。
又说:
饮酒莫教令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
酒渴饮水并啜茶,腰脚自兹成重坠。
又说:
视听行坐不可久,五劳七伤从此有。
四肢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又说:
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戒人少嗔恚。
以上这些卫生歌谣,如果真能遵照实行,早晚再坚持练习就会显示功效,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
打扫干净一间屋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通明透亮。不要摆设过多的古董玩艺,为的就是不扰乱人的心思眼目。安置一张大床、一张长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摆设一个小几,挂上一幅字画,频繁更换。几上搁置一到两部喜欢的书籍,一本古帖、一张古琴。心神眼目之间,经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铲除杂草,浇灌鲜花,栽药。回来进入屋里,合上双眼、安养神情。时而读快意之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诵好诗,尽情抒发幽思之情。临古帖,弹奏古琴,累了就停下来。聚在一起谈论趣事,不要涉及政事,也不要涉及权势,不对人物做出褒贬,不争论是非对错。偶尔相约结伴出行,身着打扮、穿戴随意而行,不要让遵循礼节成为劳心苦力的原因。可以小酌对饮但不能喝醉,只要心情舒畅就够了。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也算是愉悦心志。可以看出,那些缩脚陷入绳绊,伸颈落入圈套,出入于卿相之门,受做官之累的人,和心神愉悦的人比起来,难道不是有着天壤之别吗?
与太极拳相比,别的拳术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太极二字,已经完全概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就是由无数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这个圆圈,离开了这个圆圈,就违背了太极拳的真正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一旦动起来就都离不开这个圆圈,处处成圆,时而虚时而实。
练习太极拳以前,必须先要凝神吸气,静坐片刻,但却并不是道家的守窍。只需要将思虑停止,务必使万种杂念都归于寂静。要以缓慢作为原则,以毫不用力作为要领,从头至尾,连绵不断。据说,辽阳人张通,在明朝洪武初年被召进京城,在武当遇阻,夜里梦见异人,把这种拳术传授给他。我最近几年开始坚持练习,果然觉得身体比较强健,严寒酷暑都无法侵入肌肤,用这样的方法来强身健体,的确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
少说话,少书信往来,少交友游玩,少妄想,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可少的,是积德养心。
杨廉夫有《路逢三叟词》说:
上叟前致词,大道抱天全。
中叟前致词,寒暑每节宣。
下叟前致词,百岁半单眠。
曾经看过后山诗中有一首词,也是这个意思。都源于应璩的诗。
应璩的诗写道: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岁余,相与锄禾麦。
往前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
二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古人说: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寻求快乐的最佳的办法。
和那些因为饥饿而哭泣的人比起来,能吃饱就该感到快乐;和那些因为寒冷而呼号的人比起来,能穿暖就该感到快乐;和那些因服役而劳苦的比起来,得悠闲就该感到快乐;和疾病缠身的人比较,拥有健康的体魄就该感到快乐;和遭遇灾祸的人比较,能得到平安就该感到快乐;和逝去的死者比较,活在世上就该感到快乐。
白居易有诗说:
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近人有诗说:
人生世间一大梦,梦里胡为苦认真?
梦短梦长俱是梦,忽然一觉梦何存!
这与白居易是一样的豁然旷达啊!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仔细思量为何要劳碌奔忙?人生平庸辛苦,争论高下短长,却不想万物兴亡都有定数,得与失都难以估量。
看那金谷园萧瑟,乌江月凄凉,阿房宫冷冷清清,铜雀台惨淡荒芜,荣华像花上的清露,富贵如草头的寒霜。参透了千般机关,万种思虑都抛掷脑后;夸耀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在清闲宁静中度日,姑且吟诗喝酒畅快狂放;唱一首‘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恰逢良辰美景,拾掇翠叶,寻觅群芳,约上几个知心朋友,到野外溪旁,有时拨动琴弦陶冶性情,有时推杯换盏曲水流觞;有时谈论一些善恶因果报应,有时谈论一些今古兴亡;观赏枝头开满花朵如堆锦铺绣,倾听鸟儿犹如笙簧般的鸣唱。听任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悠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这首曲子不知道是谁的着作。读了它好像从大梦中惊醒,为热闹奔忙的红尘世界敷了一贴清凉散。
程颢先生说:
“我秉承先天之气很薄,所以对养生特别注意。到三十岁逐渐强盛,四十岁、五十岁就更加强盛,五十岁以后臻于完满。
今年我七十二岁的高龄了,就筋骨而言,与盛年比较没有丝毫损伤。
要是等到人老了再去养生,这就像已经贫穷了才开始积蓄,虽然十分勤奋,但也无济于事了。”
口中的言语少,心头的事情少,肚里的食物少。有了这“三少”,就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了。
饮酒应该有所节制,愤恨应该迅速清除,欲望应该竭力制止。依照这“三宜”,疾病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