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11

第11章 王允

王允(137-192),献帝朝司徒。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历任郡吏、太仆、尚书令、司徒等职。曾镇压黄巾军起义,又设计诛杀董卓,最终死于董卓部下手中。

少年时代的王允便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为此,他不仅学习经传典籍,早晚还练习骑射,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里,王允能够坚持习文练武足可见他的抱负之大。

19岁时,王允曾为郡吏。当地小黄门的赵津横行霸道,成为县中巨患。王允便追捕并处死了赵津。这使得赵津当宦官的兄弟怀恨在心,于是就在皇帝面前诬陷王允和太守刘质。汉桓帝大怒,把刘质逮捕处死。王允送丧到平原县,终毕三年,然后回家。

后来,太守王球辰想召年少无名的路佛为郡吏,王允犯颜反对。王球辰怒,逮捕了王允,想杀他,但被闻讯而来的刺史邓盛解救。从此,世人知道了王允的名字。

中平元年(184),黄巾军起义爆发,并很快蔓延十多郡县,致使本来已经腐朽的东汉王朝遭到了沉重打击。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军,收降几十万人。其间,王允发现宦官张让与黄巾军有书信联系,及时上告皇帝。汉灵帝很生气,责斥张让,张让叩头谢罪,心中怨恨王允。于是张让唆使他人中伤王允,以致王允被投狱中。

后来被赦免的王允官复原职,再次担任刺史。时隔不久,他又因其他罪名被捕。在狱中,王允得到司徒杨赐的关照,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也一再上书,请求皇帝给予赦免,最终王允免去死罪。结果当年冬的大赦,只有王允不在其中。三公于是再次为王允说情。直到第二年,王允才被释放。在宦官的横行之下,万般无奈的王允只能改名换姓隐匿起来。

后来,王允在灵帝死时到京城去赴丧。当时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请王允参与谋划此事,命他担任从事中郎,接着又任河南尹。

王允被刚刚登基的汉献帝所重视。他先任太仆,再迁尚书令。初平元年(190年),王允代替杨彪担任司徒,兼任尚书令。权臣董卓专权后,王允矫情屈意,每件事情都依附董卓。因此,得到董卓的信任,同时也得以辅政王室于危乱之中。

而事实上,表面依附于董卓的王允一直在寻找除去董卓的机会,以恢复汉室。于是,他秘密地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划诛杀董卓。这时,以袁绍为首,包括袁术、曹操在内的各路军阀也曾联合起来征讨董卓,但均以失败告终。

初平二年(191),董卓火烧洛阳,胁迫献帝及朝中大臣迁都长安。因入关之功,王允被封为温侯,食邑5000户,王允开始坚持不接受,后在士孙瑞的劝说下,王允接受2000户。

初平三年(192),阴雨连绵60多天。王允与士孙瑞、杨瓒再次谋划诛杀董卓并最终商定由董卓部将吕布作为内应。

初平三年四月,皇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身穿朝服登车。不一会儿,马突然受惊,董卓掉入泥中。随后他入室更衣,他的少妻劝他不要去了。但董卓还是依然坚持进宫。

董卓从他居住的地方直至未央宫门的两侧都安排了将士防守。左边步兵、右边骑兵,环绕防卫,同时,吕布等人又护卫前后。王允与士孙瑞向皇帝密奏诛杀董卓的计划,让士孙瑞亲自书写诏书交与吕布,命令骑都尉李肃和十多个与吕布同心的勇士,穿着卫士的服装冒充卫士在北掖门内等待董卓。董卓快要到达宫门时,马惊恐万状。既奇怪又害怕的董卓准备回马,吕布劝董卓还是进宫为好,董卓听从了劝告。一进入宫门。李肃便用戟刺向董卓,董卓内穿铠甲未能刺入,但因手臂受伤掉下马车,吕布举矛刺死了董卓。

董卓被杀以后,王允想解散董卓的凉州兵旧部,结果致使凉州旧部惶恐不安。于是,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合谋策乱,攻入长安,把当时56岁的王允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