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26

第26章 桓温

桓温(312-373),海西公、简文帝时大司马。字元子。东晋龙亢(今安徽怀远)人。穆帝时征西大将军,封南郡公;孝武帝追赠丞相。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母孔氏,赠临贺太夫人。桓温能文能武,豪气过人,战功累累。但其心怀异志,有意废立。

平定西蜀独揽朝纲

桓温父亲桓彝为宣城太守。在桓温出生不到一岁时,受到太原温峤的欣赏,桓彝于是就取名为温。桓彝后被韩晁和江播所害,桓温才15岁,他枕戈泣血,志在复仇。到18岁时,正赶上江播去世,江播的三个儿子在居丧,桓温拿刀进入屋里,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杀了,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誉。

桓温豪爽,相貌堂堂,面有七星,被南康长公主选为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出任琅玡太守,累迁徐州刺史。他与庾翼关系很要好,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并受到庾翼的推荐。庾翼去世之后,桓温担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当时,蜀地成汉政权衰弱,桓温便有了灭成汉的想法。永和二年(346),他率兵西伐。当桓温上疏而行时,朝廷认为西蜀险要偏远,而桓温兵力不多,又是进入敌方,甚为担忧。当初诸葛亮在鱼复平沙上造八阵图,垒石为八行,每行相隔两丈。文武官员都未能认出。桓温见到当即指出这是常山蛇势。他命令参军周楚、孙盛在彭模守卫辎重,自己亲自率领兵步直接奔赴成都。李势派他的叔父李福及兄李权等攻打彭模,周楚等进行防御,李福逼却,桓温又进攻李权等,三战三捷,最后攻下成都,灭亡成汉。桓温在西蜀停留一个月,举贤旌善,百姓无不称赞。桓温因功晋升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桓温还朝后,朝廷此时也害怕桓温的权势越来越大,便依靠殷浩等人来抗衡桓温,桓温相当忿怒,然而他很了解殷浩,并不怕他。桓温以北伐为名,顺江到达武昌时,兵力已达到四五万。害怕被废的殷浩,又想用驺虞挡住桓温的军队。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当时是抚军,给桓温写信言明社稷大计。于是桓温回军还镇,再次上疏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桓温被晋位太尉,自己固让不拜。

后来,殷浩因到洛阳修复园陵而遭惨败并导致朝野怨言四起。桓温进督司州,于是他启奏免除殷浩,从此内外大权归属桓温一人。桓温马上统率骑兵4万奔赴江陵,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到南乡,步兵从淅川进征关中。军队所经之处民不受扰,一路上拿酒宰牛迎接桓温的有十之八九,穆帝也派侍中黄门到襄阳慰劳桓温。

桓温的母亲孔氏去世,桓温上疏解职,准备送葬宛陵。穆帝下诏不批准,追赠孔氏以临贺太夫人印绶,谥曰“敬”,并派侍中前往吊祭,桓温办理完丧事后回到官署。

数次北伐劳而无功

桓温打算修复园陵,迁都洛阳,但朝廷不准。穆帝让桓温担任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门征伐的任务。

于是,桓温开始再次北伐。大军由江陵出发,行经金城时,看见早年他为琅玡太守时所栽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得粗大,约有十围,不禁感慨万分,手拿柳条,泫然流涕。此时,晋室南渡已经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沦落已50年。

桓温一路拼杀,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来到平阳,屯兵在老太极殿前。桓温徒步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诸陵,命令修缮被毁的陵寝,并设置陵令,然后回师京都。升平中(359),桓温改封南郡公,封其次子桓济为临贺郡公。

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陷。太和四年(369),桓温开始第三次北伐。最初,桓温进军顺利,一度离燕都仅200里。后来,晋军形势发生变化,水运不通,粮草不继,退军已经是必然的了。在退兵途中,又中燕军埋伏和夹击,晋军被杀者达3万人之多。此后,前秦又于半路阻击桓温,晋军又死伤万余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遂以惨败告终。

桓温北伐虽有广大人民的支持,但因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的破坏,桓温的北伐大都是无功而返。后来,朝廷改授他并、司、冀三州,罢免他的都督。桓温上表不受,又加他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

此时桓温总督内外,不宜再次远征,但他仍十分关心朝政。于是,上疏陈述应该做的七件事:其一,抑制朋党倾向,不宜扩展;其二,并官省职,让他们稳定地尽其职责;其三,朝廷职事不能停废,平时的行文档案应该限定日期;其四,应该提倡长幼之礼,奖赏忠公的官吏;第五,实事求是地褒贬赏罚;其六,应该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应该选建史官,编写晋书。不久,桓温加羽葆鼓吹,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他只接受鼓吹,其余的全部辞让。他又率船进军合肥,兼扬州牧、录尚书事,但不久被朝廷召回。

心怀异志身竟先死

桓温素有野心,他曾躺在床上对亲信说:“为人寂然无所作为,将会被汉文帝、汉景帝所笑。”接着坐起来说:“男子汉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王敦甚受桓温仰慕,有一次经过王敦墓,连声称赞说:“可人,可人!”

桓温一心想篡位,参军郗超建议他废帝以重立威权,桓温表示赞同。

晋废帝太和六年(372),桓温逼褚太后下诏废掉皇帝司马奕,改立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桓温改立新帝后,开始打击那些与自己不合的皇族和大臣,以谋反罪将殷、庾两大强族的势力削除殆尽。

桓温诛杀了殷、庾等人以后,威势显赫至极,侍中谢安在很远的地方看见桓温就开始叩拜。

司马昱身为帝王,但只是桓温发号施令的工具而已。简文帝常恐被废,整日担心,以致在位两年就一病不起。简文帝命其子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他又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推辞不来。简文帝下达遗诏: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又说:“对年轻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君则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手持诏书进入宫中,在简文帝面前把诏书撕掉了。于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重写诏书,说:“宗族国家之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就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一样。”是日,简文帝驾崩。

桓温希望简文帝临终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或者让他摄政。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于是把怒火发到王坦之、谢安身上。

宁康元年(373)二月,大司马桓温来到建康,屯重兵于新亭(今南京南)。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这时,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继而夺取司马氏江山。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在与桓温的谈话中,谢安应付自如,桓温才没有发难,晋王室也得以安稳。

三月,寓居建康的桓温去拜谒高平陵。回来后,桓温就身染重病,只好回姑孰养病。

宁康元年七月,桓温病重身死,时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