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25

第25章 王导

王导(276-339),元帝时丞相。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出身士族。其祖父王览,官拜光禄大夫;父王裁,曾任镇军司马。王导历任骠骑大将军、侍中、司空、司徒、丞相等职。谥号“文献”。王导一生经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位高权重,忠心为国,尽智尽力。

辅佐亲王大治江南

王导风流倜傥,识量清远,在少年时就小有名声。王导的堂兄王敦有一个好友,名叫张公,他素以清高识人闻名。王导14岁时,张公就断言他是将相的才器。王导成年后,袭祖爵为官。不久,司空刘引荐他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但他都没有上任。后来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西晋末年,统治者荒淫腐败,朝政日益黑暗,“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卷入的东海王司马越还是比较有头脑的。他的封地在长江下游一带,相对中原来讲,破坏较轻。他占据的封地可进可守,可以作为称霸天下的根据地。司马越派司马睿镇守下邳。

也就在这期间,王导与司马睿相识了。他们二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王导见天下大乱,晋室衰微,就倾心辅佐司马睿,暗中有复兴晋室的志向。司马睿在洛阳时,请王导任安东司马,参与军事机密和决策。王导尽职尽责,保守机密,献计献策。

不久,司马睿迁镇至建康,但是过了一个多月,无论士族还是庶人都没有来拜见他的,王导认为这是因为司马睿的声望还不够高的原因。于是,王导便认为抬高司马睿的地位,树立其政治威信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一次恰好王敦来访,王导便把心中的烦恼诉说出来。两人经过一番商议,终于想出了一个计谋。农历三月初三是江南人的传统的上巳节日。这一天,按民间风俗,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到附近的河畔水滨去祭祀,祈祷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成。建康城里,王导、王敦带领一大群北方南下的士族簇拥着司马睿在城中穿行,司马睿相貌堂堂,神态安祥,引起了江南士族顾荣、纪瞻等人的惊奇。他们被王导这帮北方士族恭谨的态度和司马睿的风采所打动,于是异口同声地说:“此人可以投奔。”司马睿从此名声大振。

顾荣、纪瞻是江南名士中最着名的人物。王导又以司马睿的名义以厚重的礼物登门拜访顾荣、纪瞻等江南士族大户,请他们出来做官,他们满口应允。顾荣还向司马睿推荐了不少江南名士,南北士族终于形成了一个大联合集团。于是,司马睿便在江南站稳了脚。

王导还劝司马睿收揽自中原南下百姓中的贤人君子,和他们共谋大事。王导为政务求清静,常常劝司马睿克己厉节,安邦定国。司马睿也十分仰仗王导,称他为自己的萧何。此后,君臣二人配合默契,江南大治。

助王称帝清静为政

建兴五年(317),司马睿在建业称帝,是为晋元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王导任丞相军谘祭酒。在举行登基大典之时,司马睿给予王导最高的礼遇,百官陪列,让王导与他共坐御床。王导急忙谢绝。王导认为国家初治,建立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元帝说:“如果天上的太阳与万物一样落在地上,那么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靠什么来仰照呢?”元帝只好作罢。之后,王导也尽心辅佐元帝,而元帝也十分宠信他。所以朝野上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司马)共天下。”

王导任相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干。他注意协调江南大族和北方迁徒的贵胄世族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东晋秩序逐步稳定下来。

当时,由于频繁的战乱,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肆意烧杀抢掠,汉族人纷纷越淮渡江,南下避乱。北来侨民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还多,如何安置他们,关系到东晋政权的稳定。当时,南方比较富庶的地方早就被当地士族占有了,北方人无法进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落户,于是王导只好将侨民迁集到南方士族势力较为薄弱的地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建立了侨寄行政区,设侨官。同时,他们利用北方逃难来到江南的劳动力,重新创立产业。这样一来,北方来的士族都得到稳定与安治。

由于赋税和徭役过重,侨人难以负担,于是纷纷流入私门,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王导又推行了“土断”政策。即把侨州郡县的居民变成土着居民,按其居住地区认定新籍贯,编入户籍,这使得东晋政府编户增多,财政收入也大量增加。

王导不仅善于辅政,还善于理财,能根据具体情况办事。本来,经过战乱,皇室开支用度没有宽余,适逢朝廷财政空虚,只剩下几千端的粗丝布可以出售,但这种布却无人购买。王导于是心生一计,用这种布制成衣服并带头穿上,百姓于是纷纷效仿,布匹的价钱一下子都涨了起来。

王导为人谦虚谨慎,从不文过饰非。有一年大旱,数月之间滴水未降,农业收成很差,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身为宰相的王导时时感到上对不住皇上,下对不起百姓,便上疏皇帝自责并请降职。皇帝下诏将其称赞一番又再三挽留,王导才决定留下。

大义灭亲北伐复国

晋元帝对王导非常尊敬,但他对王导等人手握重权还是很害怕,准备伺机削夺王导的兵权。因此他重用了佞臣刘隗、刁协等人,组建军队,监视王敦,疏远王导。王导依然恬静淡泊,但早有篡逆之心的王敦却沉不住气了,于是举兵反叛。

322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上疏痛斥刁协、刘隗的罪状,并向京城进军。晋元帝命刁协督六军,刘隗、戴渊卫护京城。四月,王敦率军至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击败刘隗。刁协、刘隗连忙奔逃。当刁协仓惶逃窜到江乘时被人杀死。

王敦造反,王导深恐灭族之灾降临,便率领全家老小,从早到晚跑在离台边等着元帝降罪。元帝知道王导一贯忠诚,又怕杀了王导更会激怒王敦,于是顺水推舟,让王导去劝王敦退兵。

王敦兵变,在王导的劝说下,最后以和平方式解决。但元帝司马睿却因此事心情郁闷,不久就去世了。元帝死后,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封王导为大司徒。

这时,王敦再次谋反。王导对王敦不顾国家利益,只为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十分痛恨。为了表明自己对晋室的忠心,王导毅然向明帝请命,亲自率军平叛。

不久,两军相遇,王导假传王敦已死,命宗族子弟身穿孝服,为王敦发丧。王敦部下不知是计,顿时丧失了战斗力,而王敦本人也真的因此盛怒而死。王敦叛乱随即平息。

东晋之初,祖逖北伐,王导给予了积极地支持,但由于元帝宠信刘隗,再加上王敦举兵谋反,这次北伐便功亏一篑了。明帝即位后,王导决心进行第二次北伐,但北伐还未开始,又因王敦二次反叛而耽搁。

此后,明帝对王导更加倚重,王导也因此准备再次北伐,完成中兴大业。谁知,年轻的晋明帝却在此时突然病逝了,北伐再次泡汤。

反对迁都平息流言

明帝死后,王导又与庾亮担负起辅佑成帝司马衍的重任。当时,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且掌握重兵,日益骄横,不听朝命。庾亮认为苏峻早晚必乱,所以奏请成帝,召苏峻入朝,欲夺其兵权。王导却认为对苏峻应以宽大为主。庾亮十分固执,没有听从王导的意见。不久苏峻果然发难,攻入建康台城,纵兵烧杀。此期间,王导一直在成帝身边护驾。

当时苏峻部下路永、匡术等人都竭力要求将王导等朝中大臣全部杀掉,重新安排自己的心腹。苏峻虽心狠手辣,但因为敬畏而未敢伤害王导丝毫。

路永等人和苏峻之间也因此事出现了矛盾,王导得知后,喜出望外。王导迅速利用敌人的矛盾,暗中派参军袁耽诱劝路永等人,谋划让成帝逃出苏峻的控制,但因苏峻防守甚严而事情败露,王导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跟随路永逃奔到白石。

后来陶侃、温峤攻破石头城,诛杀苏峻,这次动乱才算平息。这次浩劫使建康城的宗庙宫室都成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豫章,三吴豪强则请建都会稽。支持两种说法之人相互攻击,不能定论。王导则认为:“建康是帝王之乡,不能因宫室受损就轻易迁都。发展生产、节约用度才是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否则民生凋弊,即使乐土也会变成废墟。更何况北方游寇时时窥伺我们,我们应安定沉稳,以安民心。”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成帝幼小,满朝上下诸事基本上都由王导掌握。他的地位和威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连成帝见王导,每次也要下拜。

这时,握有重兵且镇守武昌的庚亮见王导势重,要举兵废王导。有人劝王导密切注意防御,王导说:“我和庾亮休戚相同,捕风捉影的议论决不是智者所言。如果庚亮真想废我,我自己就告老还乡了,不必他费事。”王导又给陶称写信,认为庾公是成帝元舅,应该好好侍奉他。庾亮知道此事后深感惭愧,也就改变了当初的想法。

王导本人生活简朴,即使位高权重,也是家无余谷,衣无锦缎。成帝知道后,给布万疋,以供他私人享用。王导有虚弱之症,不能坚持朝会,成帝亲自到他府第,饮酒奏乐,然后令乘轿入殿。

成帝咸康五年(339),王导病逝,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