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36

第36章 萧瑀

萧瑀(577-650),字时文。隋炀帝时,任绍青光禄大夫、内书侍郎。唐建国后,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萧瑀虽然勤勤恳恳,但性情褊狭,因此常忤帝意。

献计解围计成遭贬

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信佛能文,世称昭明太子,他就是萧瑀的曾祖父。萧瑀虽然出身高贵,但传到他这一代,后梁政权已经衰微,早已沦为北周王朝的附庸。

杨坚以隋代周后,萧岿未有任何反对之举,这使杨坚十分高兴。开皇二年(582),杨坚把萧岿之女聘为次子晋王杨广的王妃。开皇三年(583),9岁的萧瑀被封为新安郡王。

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废太子杨勇,以晋王杨广为太子,萧瑀因此得授太子右千牛(太子宫属)。4年后,杨广继位为帝,即隋炀帝,萧妃成为皇后。作为国舅,年届30的萧瑀也日渐受宠,很快迁升为尚衣奉御,随后又升为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一时权倾朝野,成为萧氏家族的顶梁柱。

因为是皇后之弟,隋炀帝最初对萧瑀非常信任,委以机密要务。但萧瑀在官场上秉性不改,刚硬耿直,常对隋炀帝刚愎自用的行为毫不客气地加以批评,这让隋炀帝很是恼火。次数多了,贪图享乐的隋炀帝便逐渐疏远了他。

隋炀帝生性好动,巡游无度,虚耗民力。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又北巡长城,结果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的骑兵围困,形势万分危急。萧瑀献计说:“听说始毕可汗此次是假称打猎统兵来这里的,始毕可汗行此背逆我隋朝之事,义成公主并不知情。根据突厥人的习俗,可贺敦(可汗的正妻)可以参预国家兵马之事。当年,汉高祖平城之围的解围,就借助了匈奴阏氏的力量。如今,义成公主是以大隋王朝皇帝女儿的身份嫁给始毕可汗为妻的,她在突厥的地位是以我们大隋王朝的强大国力做为支撑的。如果我们派一位使者北使突厥,向义成公主说明事情经过,雁门之围可不战自解。即便不成功,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害。臣又听人们私下议论,说陛下平定了突厥以后,还要发兵征讨高丽,人们对陛下这种做法很是忧虑。正因为陛下如此穷兵黩武,连年争战,才导致了人心不齐,士气低落。请陛下明确下诏颁告将士,不再进攻高丽,全力讨伐突厥。如此一来,百姓心安,将士都是自卫而战,何愁解不了围呢?”隋炀帝觉得此计可行,便立即颁诏执行,并派使者去见义成公主,晓以利害,让她从旁帮助。于是,义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毕可汗,称突厥北方有警。由此,始毕可汗领军驰去,雁门之围遂解。

雁门之围解困之后,隋炀帝不顾君无戏言的大忌,竟自食其言,又要讨伐高丽。因为萧瑀的劝谏,使得炀帝已下诏不征高丽,这使炀帝非常恼火,便怪罪萧,炀帝对群臣说:“突厥狂悖为寇,能有多大能耐?因为我们人少,才遭到了突厥的包围,萧瑀却借机恐吓朕,迫朕下了那道诏书,这是扰乱人心,情不可恕。”恼怒之下就将萧瑀贬出了京师,使其出任河池郡郡守,并急不可耐地打发他当天就出发。不过,这一贬倒使萧瑀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从此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性情褊狭常忤帝意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不久就派人招抚萧瑀。萧瑀见隋朝大势已去,便率河池郡军民归顺了李渊。萧瑀因此被授予光禄大夫,官拜吏部尚书,封宋国公。武德元年(618)正月,萧瑀随秦王李世民征东都洛阳,任右元帅府司马,参赞军务。同年六月,萧迁为内史令。这样,他又成为唐王朝的大臣,与裴寂、刘文静等开国元勋并为开国宰相。

萧瑀素与高祖李渊有旧,而且因他是前朝独孤皇后的女婿,与唐高祖存在裙带关系。因此,唐高祖待萧非常优厚,也非常信任,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常委以机枢要务,把所有的大事都交其处理。唐高祖每次临轩听政的时候,必定特别恩赐萧瑀坐御榻交谈,并按亲戚身份称其为“萧郎”,而不直呼其名。

萧瑀办事认真,却爱钻牛角尖,有时还会让宠爱他的唐高祖起误会。按唐制:内史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发号施令的机构。作为内史令,有起草诏令把关颁行的责任。有一次,高祖李渊觉得有些诏敕内史省没有按时宣行,便对萧瑀责备了几句。萧瑀便以实情相告说:“往昔臣在隋大业年间任内史侍郎,亲眼目睹内史省宣布诏敕,行为草率,有些内容前后矛盾或相违背,各部门在执行时无所适从。现在的诏敕一定要认真地确认,直到它不会前后出现矛盾才宣布,所以,这些诏书、敕令就久留中书省了。因为大唐王朝的基业刚刚建立,凡事都会涉及到国家的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颁宣下去后,就会误大事。”高祖听后大喜,说:“爱卿能如此用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随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两大集团就皇位继承权展开争斗,萧瑀在其中仍是公正对待二人。武德早年,他随秦王取东都洛阳,对秦王的神武和才干就很佩服。在太子李建成企图谋反事发后,高祖李渊想迁延时日,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回避儿子之间的矛盾。萧瑀就此谏议高祖,要立即做出决断,决定谁能继承大统,还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之语相劝,但高祖不听。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了。

面对突发的政变,萧瑀趁机进言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此时也无能为力,只好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对萧给予自己的支持念念不忘。他还特地赋诗赠送萧瑀,其中有“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之句,对萧瑀刚正不阿的品性大加赞赏。

萧瑀脾气不改,每与宰相们参议朝政,便喋喋不休地说长道短,固执己见。房玄龄、魏徵、温彦博等新任宰相也只有同他辩驳一气,说服不了他时,往往说他是老顽固,并且在政务上也与他产生了分歧,这可让萧瑀窝了满肚子火气。正好房玄龄等人有些小过失,萧瑀就痛切弹劾,但却得不到唐太宗的理睬。从此,他怏怏自失,觉得自己在新主面前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太宗曾问萧瑀欲保社稷的长久之计,萧瑀提出了一条逆时代潮流的分封诸侯的主张,说:“汉分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踵。”他的这一建议一度让大家动了心,但在臣议之时因魏徵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萧瑀受萧梁家族的影响,崇佛观念很深。然而,唐太宗注重治世,对南北朝以来日益膨胀的佛教势力予以抑制,乃至反对。最初,唐太宗因政局未稳,抑佛之心并不明确,常因势利导,尤其对那些元老重臣们。他知道萧瑀崇佛,曾特赐给他绣佛像一躯,而且在佛像一侧还绣有萧衍的肖像,让其供奉家中。后来又将王褒新书之《大品般若经》送给了萧瑀,同赐一套袈裟,以备讲诵佛经时穿用。但到贞观十一年(637)二月,唐太宗坚定了抑佛的决心,还颁布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开始以法令形式抑佛,即使是崇信佛教的朝廷命官也不放过。唐太宗经常在朝廷上非难那些崇佛官员。后来,萧瑀见朝廷上不能信佛,便请求出家,太宗虽不高兴却故意允准了,说“朕甚知萧公素爱桑门,今天我怎会违逆你的志愿呢?”谁知萧瑀想了想,又不出家了,上疏说:“臣思量再三,窃以为不能出家。”

太宗对萧瑀这次出尔反尔的举动很反感,回想起他迂执的为人,更是气不过,于是下诏夺了他的爵位,下放为商州刺史。贞观二十一年(650),萧瑀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复封宋国公。不久,他跟随太宗来到玉华宫,死于宫所,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