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35

第35章 刘文静

刘文静(568-619),字肇云,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追随李渊太原起兵,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唐建国后出任纳言、尚书右仆射,后因兵败免职,不久遭裴寂谗言被杀。

首倡义举献策劝反

刘文静其祖父刘懿曾官至北周石州刺史,父刘韶在隋朝为将,战死疆场,被隋朝廷追赠为从四品的上仪同三司。刘文静以死难者之子的身份承袭了爵位,得以步入仕途。大业末年,年届半百的刘文静出任晋阳县令,他身材魁梧,器宇轩昂,能言善断,谋略超人。

隋朝末年,社会急剧动荡,群雄纷纷而起。当时,山西一带也有起义军活动,太原作为屯兵重镇自然吸引了周围不少的逃难人群。作为晋阳县令,刘文静纵观天下形势,认为改朝换代已是大势所趋。他一方面借安抚难民之机,了解各地情况;一方面广交志士,坐观天下变化,等待时机。

大业十二年(616),隋朝廷任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出身名门,手中握有数万雄兵,又在山西镇压义军、于北突厥的战斗中又打了几个胜仗,一时在太原一带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于是刘文静便依附了李渊。此时,李渊认为反隋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对待刘文静比较冷淡,只是旦夕与刘文静的挚友裴寂花天酒地、弈棋为乐。就在刘文静略感失望之时,一天,刘文静到太原留守府公干,与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结识了。李世民久蓄反隋以争夺天下之志,正苦身边无出谋划策之人。两人一见倾心,论及天下形势,一番交谈后,刘文静语中也露出反隋心迹。李世民慧眼识珠,认为他正是自己要物色之人,但顾忌刘文静的七品县令身份,初次相交,他并没有挑明自己的雄心壮志。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受到牵连,被关入太原郡的大牢。李世民得知后,觉得结恩于刘文静的机会到了。一天,李世民亲自到监狱中探视刘文静,并带去了一些银两和酒菜,以表慰问。刘文静大喜,对李世民说:“天下大乱,非有刘邦、刘秀之才不能定天下。”李世民说:“我来非别,特来与君图谋大事,请善筹其计。”刘文静说:“隋炀帝正在并南巡游,李密又围困洛阳,如果此时起事,取天下在拱手之间。我为县令多年,如果出来号召能得10万人马,如果去取天下,不用半年,帝业就可成就”。于是依其计,暗中部署。

要兴兵举事,必须得到李渊的首肯。此时,李渊的态度十分暧昧,使李世民、刘文静非常着急。刘文静劝李世民接近其父亲身边的红人裴寂,同时,自己从中斡旋。此举是两得之策:一者可让裴寂进入密谋圈子,获取晋阳宫的兵甲、粮草,为举义所用;二者可让裴寂打探李渊的真实心理,相机施加影响。于是刘文静就私下里密劝裴寂向李世民靠拢,并夸赞李世民是非常之人;而李世民又与裴寂赌弈,故意输给他数百万钱。裴寂赢了一大笔钱,当然高兴,同李世民等人亲近起来。趁其心情痛快,李世民告之以大事,裴寂遂答应出力。在众人的鼓动下,早已动摇的李渊终于默许了李世民与刘文静的举义主张,但仍按兵不动,表现出内心的举棋不定。就在这时,突厥人南下侵扰,太原副留守高君雅出战失利,李渊作为主帅受到朝廷追究。刘文静借机晋见李渊,鼓动他起兵造反,李渊也认为刘文静的话有道理,便准备起事。谁知,炀帝赦免李渊的圣旨到了,李渊解除了危难,心中又犹豫起来。李世民一眼识破了隋朝廷的缓兵之计,立命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诏书,说要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所有20至50岁的男子当兵,年底要到涿郡集中,准备讨伐高丽,借此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刘文静为了敦促李渊早做决定,利用裴寂曾献行宫宫女给李渊玩乐之事,恐吓裴寂,裴寂听后恐惧不安,忙进劝李渊速下决心,李渊这才坚定了造反的心,随后设计杀掉了隋炀帝安排在他身边的两个亲信,在晋阳起兵。

出使突厥平定陇西

李渊建大将军府,刘文静为军司马。刘文静认为突厥骑兵是李氏政权的最大威胁,如果不扫除阻碍,大业难成。而当时像刘武周等叛将都结援于突厥,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李氏父子论兵力,在所有反隋义军中并不具备优势。如果能与突厥联合不仅可暂时摆脱突厥人的威胁,而且还可以借其力量,威胁隋朝,可谓是个一箭双雕的事情。刘文静此计一出,立即取得了李渊父子、裴寂等决策集团核心人物的赞同。李渊便亲自写信,派刘文静出使突厥,拜见突厥首领始毕可汗,说明举兵的目的是去江都迎回隋炀帝,重新与突厥和亲,恢复开皇时期的政治局面。刘文静来到突厥拜见始毕可汗后,晓之以情,诱之以利:“隋文帝废长立幼,导致了今天的大乱。唐公身为皇亲国戚,不忍坐观国家衰亡,所以高举义旗,想废黜不当做皇帝的人。唐公愿同可汗的兵马同入京师,人民、土地归唐,财帛金宝归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十分高兴,并建议可以抛弃炀帝,取而代之。刘文静归来,与众谋士力主接受始毕可汗的建议。但李渊认为自己力量还不强大,如果自己首先称帝,怕成众矢之的。最后,李渊同刘文静、裴寂等经慎重磋商,确立了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皇帝的方针。刘文静再度出使突厥,申明此方针,请求兵马支援。始毕可汗便派大将康鞘利率领2000骑兵、1000余匹良马随刘文静来到太原。李渊见刘文静如此能干,就大大夸奖了一番。

由于瓦岗军首领李密在东都洛阳一带牵制着隋军,李渊南下的大军便可以长驱直入。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与次子李世民率主力渡黄河直扑长安,取关中;另一路由长子李建成、刘文静率大将王长谐等攻占潼关及附近的永丰仓,并扼守之,以此来牵制驻守在河东(今山西永济)的隋朝骁骑大将军屈突通,并掩护李渊等率领的主力军。

李渊统帅大军西进后,屈突通命一部守河东,自统数万人西援长安,与刘文静部在潼关相持。刘文静不敢懈怠,据险以守,苦战月余,使屈突通无法前进。当屈突通得知长安已经被李渊攻占以后,便让部将桑显和率部镇守潼关,自己则引兵东向,力图退保东都洛阳。屈突通率部刚离开潼关,桑显和就集中精锐兵力孤注一掷,进攻刘文静,双方展开激战。刘文静等苦战不敌,死伤数千人,只好撤退。面对严峻的形势,刘文静非常镇定。他冷静地判断,桑显和部由败而胜必定会放松警惕,麻痹轻敌。于是他挑选精锐组成了一支奇兵奔袭其后路,通过两面夹击的策略,击败了桑显和。桑显和的失败,使屈突通的主力大部分丧失,只有拼命东逃。刘文静对屈突通穷追不舍,最后终于生擒了他,并俘获万人。潼关之战,不仅确保了李渊父子攻战长安及周围地区,而且从根本上解除了屈突通这只猛虎的威胁,巩固了李渊在关中的地位。虽然河东城仍在隋将手中,但新安(今属河南)以西都控制在刘文静之手。这一战役取得的战果大大超过了李渊的预料,也充公展现了刘文静在军事指挥上的才干。

同年七月,割据陇西的薛举父子侵犯泾川。当时李世民正犯疟疾,刘文静以元帅府长史的身份与之作战。事先,李世民叮嘱:“若来挑战,慎勿战也,等我病愈后,再行攻之。”刘文静没有听从,由于大意轻敌,结果大败而归,到长安后即被免去宰相之职。后从李世民进攻薛仁杲,大胜而回,刘文静以平定陇西之功恢复功爵,后升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酒后失言遭谗被诛

李渊称帝后,裴寂、刘文静都居宰辅之职。当初,刘文静与裴寂曾是晋阳旧友,都是太原起兵的核心决策人物,也同为武德元年受封的勋臣。如论起对李氏父子得天下的功劳来,刘文静远在裴寂之上;如谈才干见识,刘文静也远远超过裴寂。但李渊却明显地重裴寂而轻刘文静。

刘文静是多么聪明的人,他不久就看出了李渊对他的疏远。这是因为刘文静在李渊起兵过程中表露出的才干、谋略,使李渊感到恐惧不安,所以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的时候,李渊对他这样的人才不得不防。加上刘文静与正在河南称雄的李密又有姻亲关系,更让李渊放心不下。对于刘文静这种人,李渊认为能利用时则利用,不能利用时就会毫不顾惜地抛弃。裴寂没有什么才干,李渊对他十分放心,曾有人在李渊面前告裴寂造反,李渊根本就不相信,依然对他亲昵如故。

武德二年(619)的一天,颇感压抑的刘文静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饮酒。酒酣之际,性格刚烈的刘文静情绪失控,发了几句牢骚,还拔出佩刀,猛击木柱,大呼道:“必当斩裴寂耳!”事后,刘文静有位失宠的小妾将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兄长。这位妾兄为了邀功,便将此事禀报高祖李渊。李渊闻奏后,非常生气,也觉得是搬倒他的时候了,于是让裴寂调查这件事。

刘文静直吐其言:“举事之初,我为司马,与长史位望同。今裴为仆射,据甲第,而臣东征西讨,老母留京师,风雨无所庇,实有怨望之心,因醉出怨言,我不敢自保。”朝臣们都为刘文静说情,李世民也说自己与刘文静多年处事,东征西讨,最了解他的为人,他的怨言又怎能当真?酒后醉言怎能认为就是要造反?但裴寂却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阴险,今天下未定,留之必贻后患。”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李渊诛杀刘文静的决心。

当年九月,李渊将刘文静这位立下殊功的开国元勋,处以斩刑,刘文静之弟文起一同赴难,其家人全部籍没为官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