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0

第40章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太宗朝检校侍中、尚书右仆射。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父杜吒,曾为隋昌州长史。杜如晦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后与房玄龄一起共掌朝政。两人配合默契,理政建制,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

善观时局谋变玄武

杜如晦出身官宦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尤其对文史感兴趣。他英俊洒脱,气质非凡,以风流自命。隋大业年间,杜如晦参加吏部人才选拔,时任吏部侍郎的高孝基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可以担当重任,也非常器重于他,叫他暂时屈就卑职,补淦阳县尉之缺。杜如晦就任没多久便不想再为已经腐朽的隋王朝服务而辞职。

此时,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百姓怨声四起,纷纷揭竿而反。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父子在晋阳举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攻占长安。此时的杜如晦已看出天下必归李唐所有,且深知李世民是个英勇有谋之人,善于收纳天下贤士豪杰,便投奔其门下。李世民拜其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执掌秦王府簿书、考课、仪卫等事务。

时隔不久,杜如晦被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总管府是设立在边塞统率军队的机构,长史职位仅次于总管。这期间,秦王府的很多勇将谋士都被唐高祖调到外地任职,李世民一直为此忧虑重重。房玄龄于是向李世民推荐了杜如晦,李世民深表同意,于是奏请唐高祖留下杜如晦,使其依旧为秦王府幕官。从此以后,李世民把杜如晦视为心腹,常常和他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杜如晦很快成了秦王府幕僚中的重要成员,李世民每有心事,必与他商议。

唐朝刚建立之时,仅控制着关中、山西和巴蜀等一些地区,周围地区都还处于割据状态。唐高祖李渊遂命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军征讨盘踞各地的割据势力。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杜如晦始终跟随左右。

在平定四方割据势力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各有战功,但相比之下,明显是李世民的战功最大,这与杜如晦的军事谋略有很大的关系。杜如晦对军国大事判断准确,为李世民提供了有效的战略计策,同仁们也经常称赞他。

李世民卓着功勋,使他的威望与日俱增,权势也逐渐扩大,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也迅速增长。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为人宽简、仁厚,辅助李渊处理政务,在唐王朝的初创过程中,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中,齐王李元吉完全站在李建成一边,他和李建成经常会同后宫诋毁李世民。不分真假的李渊偏心于太子李建成,逐渐地对李世民有些疏远。

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都认为:要想平安无事,必须先发制人。他们劝李世民早下决心,尽快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保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李建成也加紧夺权,他想方设法瓦解秦王府的武将、谋士,不过这一策划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们在李渊面前诬陷房玄龄、杜如晦,把他们最害怕的房、杜二人逐出了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夏,突厥万骑犯边。李建成认为瓦解、分化秦王府精兵强将的机会来了。他向李渊推荐,由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李元吉又请求调用秦王府的名将迟尉敬德、程志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人,以增强北征实力。此举若成功,李世民必将死路一条。

李世民感到已危在旦夕,便与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等商计对策,并派人密召房、杜二人进府,密商计策。一番策划之后。李世民利用李建成、李元吉上朝之机,在玄武门内设下伏兵,一举将他们杀死,为李世民夺取皇位扫清了障碍。事成之后,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此时军政大权已完全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拜任杜如晦为左庶子,协助他处理政务。同年七月,又调任杜如晦为吏部尚书。武德九年八月,李渊让位。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即位,改元贞观,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做了皇帝,对群臣论功行赏,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进封杜如晦为蔡国公,赐食邑1300户。贞观二年(628)晋升杜如晦为检校侍中,兼吏部尚书、检校侍中。

勤政治国一代名相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下诏授杜如晦为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从此,杜如晦与房玄龄同朝为相,他们二人友好协作,为唐朝的繁荣鼎盛立下了不朽功绩。自从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国家朝政松弛,百废待兴。杜如晦善于勤理朝政,房玄龄谋略超群。两人共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杜如晦和房玄龄随时拨乱反正,稳定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杜如晦既是宰相,又是吏部尚书,执掌着选拔官吏的大权。他一改唐朝初年选官取士重言辞口笔,而不注重其品德修养的做法,用人非常注重实践。他在推贤荐能、任免官吏等方面,为唐朝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临终之时还推荐公正无私的戴胄升任吏部尚书。

杜如晦与房玄龄忠诚有加,相互敬让,胸怀宽阔,是合作的典范。杜如晦善断,房玄龄善谋,两人取长补短,且愉快合作,最终成为李世民得力的助手谋臣。从打天下到治理天下,两个人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一种诚挚的友谊,这种友谊正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基础。他们二人的美名,犹如汉初之萧何、曹参;其交谊之深,如同春秋时的管仲与鲍叔牙。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房谋杜断”的美名。

杜如晦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关系也不同一般。杜如晦死时,年仅46岁。唐太宗哭得很伤心,并废朝三日,赠司空,追封为莱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