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1

第41章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太宗朝着名宰相。唐代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魏徵任相期间,恪尽职守、刚直不阿、敢于直谏,对于唐太宗统治的维护和巩固以及唐代社会的安定、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功不可没。贞观十六年(624),魏徵病逝。谥“文贞”。

加盟瓦岗兵败降唐

魏徵出生于隋朝末年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魏长贤为政清廉,秉性刚直,而且博学多才,治学严谨,魏徵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熏陶和感染。由于父亲英年早逝,家道随之衰落,但是魏徵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沦落颓废,反而更加胸怀大志,勤学苦读。生逢乱世,魏徵深感入世无望,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出家当了道士。

当时,在河南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了洛阳东北的最大粮仓洛仓;起义军开仓放粮,济贫救苦,深得百姓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声威日盛。隋大业十二年(616),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元宝藏知魏徵有学识,便动员他加入起义军,让魏徵做了郡府的书记官,掌管军中的文书。

后来,元宝藏意欲投奔瓦岗寨首领李密,多次写信表明意愿。李密阅信深感措辞贴切、文采飞扬,常常赞叹不已。以后知道这些书信均出自魏徵手笔,李密便请魏徵到元帅府任文学参军,掌管记室。魏徵向李密条陈十项,但李密在惊奇魏徵才华横溢、深谋远略之余,却未采纳他的建议。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刺杀了瓦岗军首领翟让,瓦岗军的领导力量被大大削弱。尽管如此,瓦岗军仍是一支很强的反隋力量,曾先后打败隋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

瓦岗军屡败隋军,声势日盛,李密便渐渐滋长了骄傲的情绪。当然他也很快为此伏出了惨痛的代价。就在李密谋杀翟让不久,王世充又集中20万大军向瓦岗军扑来。魏徵非常关心这次战斗的胜败。他找到李密的一个手下郑长史说:“魏公(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无不胜矣。”魏徵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目光短浅的郑长史却斥之为“老生之常谈”。魏徵非常生气,拂袖而去。结果,李密大败,瓦岗军全军崩溃,李密只得投降唐朝。魏徵也随李密来到京城长安。

辅佐太子竭力谋划

李密归唐后不久又举兵谋反,最终兵败被杀。魏徵是李密的同党,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李渊的重用。魏徵苦于自己通晓天文地理、熟谙运筹帷幄,却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便主动请缨,招抚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李密余党。魏徵先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给据守在那里的徐世积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劝其认清形势、归附唐朝,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魏徵的极力说服下,徐世积不久便归降了唐朝。后来,魏徵又直奔魏州,说服老朋友元宝藏也归附了唐朝。

武德二年(619)十月,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起兵南下,直攻黎阳。此时,魏徵刚好从魏州返回黎阳。黎阳失守,魏徵被俘。窦建德对魏徵的才学早有耳闻,便任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洛阳。此时,占据洛阳的隋将王世充联络窦建德严防死守,双方对峙数日。最终被李世民击败,魏徵才得以回归长安。

然而,重回长安的魏徵仍然不被朝廷重用。就在魏徵心灰意冷之时,极具慧眼的太子李建成发现了他。并对他的学识颇为赏识,便招为太子洗马。为报太子的知遇之恩,魏徵尽心辅佐、积极谋划。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魏徵竭力为李建成出谋划策。魏徵看到李世民创建唐王朝的过程中战功卓着,深得人心,就对李建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却长处深居东宫,并没有威镇海内的丰功伟绩。您虽已被立为太子,但获得皇位的根基并不牢固。”这时,逃往突厥的窦建德残部刘黑闼经过几个月的休整,率部收复河北失地,恢复了许多州县。魏徵认为这对太子来说是个壮大势力,提高威望的绝好时机。于是便向李建成进言说:“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李建成同意魏徵的建议并向李渊请命。李渊诏李建成率军征讨刘黑闼。魏徵随军出征。唐军兵至昌乐,刘黑闼引兵拒之,两军严阵以待。魏徵向李建成建议:采用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政策,遣返俘虏,使刘黑闼的同党相信朝廷的赦免政策,以瓦解其军心。果然不出所料,敌军纷纷放下武器,很快便不战自败,河北大批失地又尽归唐朝。

统一天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激化,魏徵屡屡劝说李建成早下决心,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武德九年(626),但是李建成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并没有接受魏徵建议。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李渊被迫接受了现实,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军国大政完全交由李世民处理。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对东宫官属不计前嫌。一天,他把魏徵召来责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从容答道:“太子若听我的话,决不会有今日之祸。“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徵的才能,又见他临危不惧,更加器重他,任命魏徵为詹事主簿,掌握东宫的庶务和文书。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当了皇帝,是为太宗。唐太宗知人善任,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

直谏太宗刚正不阿

魏徵是一位深谙君臣道义的封建士大夫。在民间的隐学生涯中,他悉知衰亡之道,洞明平天下之理,追求一种明君贤臣的高尚境界。

贞观元年(627),有人告发魏徵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太宗请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办,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奉诏责怪魏徵,说他不注意检点行为、远避嫌疑,以致惹来诽谤。魏徵去见太宗说,臣不敢奉诏。他还说,君臣一条心,才叫做一体,哪有抛却大公无私,而专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他对唐太宗说:“希望您让微臣成良臣,而不让我成为忠臣。”太宗问:“忠臣和良臣的区别又在哪里呢?”魏徵说:“良臣身有美名,如稷、契,君主也获得好的声誉。而忠臣则不同,如商纣王时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太宗听了非常高兴,接着问魏徵:“作为国君如何做才算得上英明,怎样做又算得昏聩?”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拍手叫好。

贞观三年(629)二月。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当了宰相。

一代名君唐太宗,广采众意,虚怀纳谏,但是,没过多久,唐太宗便尝到魏徵耿直性格的苦头。唐太宗刚刚即位,北方游牧部落的突厥人便向唐境进犯,抵达渭水之北。唐太宗虽然将敌兵智退,但是心中仍是愤愤不平。他总想扩大兵源,以示强盛。对此宰相封德彝出面奏道:“凡年满16岁以上而未满18的男子当中,体型壮大者均可典为府兵。”这一意见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采纳。但是敕令下达之后却遭到魏徵的极力反对。经过几次的反复,唐太宗大动肝火,他责问魏徵道:“朕下达此诏令,是朕亲自得知有人为逃避兵役而将其实际年龄隐瞒。你为何三番五次拦阻于朕?”在盛气凌人的唐太宗面前,魏徵并无惧色,他从容地说道:“古人曾经说过,竭泽而渔,明年就会无鱼可捕;放火烧林猎取野兽,虽然可以大量捕捉,但明年就会无兽可捕。这个道理陛下应该明白。战争逼近,兵不在多,在于御之有道,陛下取其壮健,指挥有术,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将未成年之人拿来凑数呢!”魏徵见唐太宗怒色渐消,又进一步劝唐太宗:“陛下常说:‘君主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陛下必先取信于民。如今即位时间不久,陛下就已经几次失信于民了。”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诉说后大吃一惊,他连忙说道:“朕哪些地方失信了,请你详细说与朕听。”魏徵便一一列举。魏徵一番话有理有据,说得唐太宗心服口服,从此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

唐贞观八年(634),朝臣中进谏的人日益增多,但有许多人进谏要么不切实际,要么纯属无稽之谈,往往使得太宗龙颜大怒。中丞皇甫德参进谏说,社会上妇女梳高发型,是让“皇宫里的宫女带坏了”。唐太宗听人说宫女的坏话,自然很生气,骂道:“难道让宫人都剃掉头发,你们才会满意吗?”他要以诽谤罪处罚皇甫德参。但魏徵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说:“自古劝谏的奏章,往往用词偏激,不然,又怎么引起君主的重视呢?陛下您要始终清楚这一点,让大家放心大胆地去说,讲得有道理,自然于国于民都有好处,讲得不对,也不会有什么妨碍。若动不动就治罪,以后谁还敢开口呢?”魏徵有力且有理的慷慨陈词,使唐太宗打消了处罚皇甫德参的念头。

有时候,魏徵在劝谏唐太宗时言辞激烈,很不给唐太宗面子,只是由于太宗和魏徵的情谊一直很深,所以不好发作,这令太宗有时竟然惧怕他,所以对他说:“你以后不妨这样,如果你认为我有什么不对的,当着大家的面只管顺着朕的意思说,等没有人时悄悄告诉朕,朕一定照你说的办!”魏徵却不同意,说:“舜帝曾告诫群臣,不能当面顺从,背后反对。陛下虽没有这样告诫魏徵,臣却天生是这样的人。”魏徵讲得很有道理,唐太宗不好随便反对。

此外,魏徵常常提醒唐太宗勿搅民扰民。一次,唐太宗要巡游南山,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好久不见出发的动静。魏徵为此询问唐太宗。唐太宗告诉魏徵,原先是有这种打算的,因为怕你怪罪,故中止了。贞观初期唐太宗虚心纳谏,躬行节俭,以省民力。632年,唐朝经济好转,国泰民安。文武官员再次请唐太宗封禅,也就是到泰山祭天,表示对天的敬畏。魏徵却竭力反对封禅,他说:“兴师动众,远行千里,必然会劳民伤财。”经魏徵这么一讲,唐太宗的封禅之举也就停止了。

贞观六年(634),在众臣的请求下,唐太宗准备前往泰山封禅,再次遭到了魏徵的极力反对。太宗百思不得其解,便询问原由。魏徵回答说:“眼下国家刚刚安定,百业待兴,国库尚为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封禅,兴师动众,必然劳民伤财,与‘抚民以静’的国策相悖。”太宗听了这番道理,取消了封禅计划。

唐太宗庆幸有魏徵这样的刚直不阿的大臣。他把魏徵比喻为良匠,而他自己是一块混在石头中的美玉,必须经过良匠的打磨。魏徵的确是良匠,雕琢出了唐太宗这样的美玉,他先后进谏数10万言,提出诸如“载舟覆舟”、“十思”等等杰出的论断,这些都可以为历代帝王提供参考和借鉴。

贞观十六年(642),魏徵病逝。唐太宗悲痛万分,亲自登门哭祭,辍朝5天,并准备用最高规格的礼仪送葬,让文武百官送出郊外。事后,唐太宗还亲自为魏徵写了碑文。对于魏徵的去世,唐太宗曾感叹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