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4

第44章 武三思

武三思(?-707),武则天时宰相。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之侄。性情狡诈,祸乱朝纲,后被乱兵所杀。

功于心计窥伺太子

武三思(?-707),原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自祖父一代迁入关中。按辈份,武三思是武后的亲侄儿,但因武三思的父亲武元庆与武则天并非一母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因而在亲疏关系上便隔了一层。武元庆在高宗永徽年间已官至宗正少卿,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建议女儿将其兄武元庆贬职,原因是武则天的父亲死后,诸子事之“不尽礼”。这样,将元庆贬于龙州(今广西龙州),与他同时遭贬的还有武家兄弟武元爽、武惟良等人。武元庆到了贬所龙州后,很快病死。其子武三思遭此父难,却有幸脱免。

武三思早在少年时代就因为其姑母是皇后的缘故而担任右卫将军。武则天当政后,崇周抑唐,推重外戚,对武家异母兄弟的子孙不再像当初那样排抑。旋擢为夏官尚书,后又历拜天官尚书、春官尚书,兼修国史,成为武氏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武三思凭借着武则天的地位,在宫中宫外,作威作福、仗势欺人。但是,他却并不满足于仅有的宰相之位,或者说是做皇亲国戚所有的荣耀、地位。他觊觎的是皇宫中最诱人的职位——皇太子的继承权。

他还极力讨好武则天所亲幸的嬖臣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以获得他们的美言和支持。常常不顾身份,对武则天的男宠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为了能为张易之牵马,他常常等候在其家门口。对二张,不呼其名,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因武三思略通文史,便经常以诗赠张昌宗,称昌宗才貌是王子晋后身,命朝士递相和诗以赞之。

随着时光的流逝,武则天年事已高,务必在行将就木之前选定自己的继承人。她曾想到了几个人选:一是让自己的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继位,二是让儿子中宗李显还宫。第一个人选武承嗣,因为在早年武承嗣曾建议武后打击李唐子孙,诛杀不顺附武家的宰臣,倡议追赠武家先世为王,并为之兴立宗庙,也算是“有功之臣”。但当皇帝必须要品行端正,才能卓越,武承嗣无德无才,如何委以重任。再加上在武后称帝不久,曾私下设计,支使凤阁舍人张嘉福收买了一批洛州(今洛阳,时称“神都”)人联名上书请立自己为皇太子,激怒了武则天,因此立他为太子是不大可能的了;另一个人选是中宗李显,李显是武后的亲生儿子,立他为太子顺理成章。但是,也正是武氏把他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的。况且,武氏更不想自己多年苦心经营下来的武氏政权就这样拱手让人。一旦李显回宫,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内战将不可避免。于是她想到了武三思,她喜欢这个对她八面玲珑的侄儿,她希望武三思能够得到宰相们的拥戴,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将武氏政权延续下去。因此,她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打算征询宰相们的意见,群臣因惧于武三思的淫威,诺诺然不敢回答。这时宰相狄仁杰站了出来,力主迎庐陵王(即中宗李显)还宫,坚决反对立武三思为皇太子。

至此,武则天暂时放弃了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但仍未决定迎庐陵王李显还宫。

贼心不死死有余辜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情恶化,宰相张柬之与中台右承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等联络禁军将领、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拥太子李显至洛阳禁内迎仙宫长生殿(武则天寝宫),杀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传位于李显。中宗李显恢复国号为唐,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在洛阳上阳宫。

洛州长史薛季昶劝张柬之等乘势除掉武三思,张柬之以“不可滥杀无辜”而拒绝。不料,武三思摇身一变转眼间又成为中宗的“红人”。他除继续使用阿谀拍马的惯用伎俩外,又选择了“后宫”的门径。当中宗还宫不久,武三思便很快和中宗的妃子上官昭容勾搭上了,并且他又通过上官氏与中宗的皇后韦氏私通。

在此期间,宰相张柬之、敬晖等曾多次请求中宗抑损诸武禄位,许多大臣“或抚床叹愤,或弹指出血”声讨武三思的罪行,然而中宗非但不听忠臣之良言,反而更加宠信武三思。神龙元年七月,右卫骑曹参军宋务光也直言上疏。同样,中宗依然没有采纳。不仅如此,他还往往将宰臣们的这些建议悉数告知武三思,武三思得知后,会通过韦后或将其罢黜,或将其杀掉,气焰之嚣张甚至远过于武则天统治时期。

武三思的野心路人皆知,但惟独中宗被傻傻地蒙在鼓里。对于武三思的狗仗人势,朝野中许多人均敢怒而不敢言,但也确有不少正直之士与之挺而抗争或高声直喝,不过最后也大都由于中宗的懦弱和偏袒以及武氏势力的强盛而败北。敬晖、桓彦范即因此而饮恨九泉。

神龙二年,驸马都尉王同皎与周憬等人痛恨武三思及韦后之所为,于是召集壮士预定在武则天灵柩归葬之日(当时武则天已死)劫杀武三思。后因内部有人告密而未果。于是武三思先下手为强,向中宗诬告王同皎密结壮士,要谋害于他,并废韦后。不想,昏聩的中宗竟听信武三思之言,王同皎被处斩,周憬自刎于比干庙。

神成二年(706),卫王李重俊被立为太子。韦后因为太子不是自己所生,十分痛恨,而武三思对其更是欲除之而后快。因此,武三思便利用韦后和上官昭容同李重俊之间的这个矛盾,怂恿她们上言中宗将其废黜掉。与此同时,武三思又假借自己的儿子是安乐公主的驸马之便,支使儿子武崇训让安乐公主屡次污辱李重俊,并呼他为“奴”,多次请中宗废之而另立太子,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以武三思取而代之。

李重俊当然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武三思搞的鬼。他想,武三思若不除掉,非但自己皇太子的位置难以稳固,就连性命也难以保全。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神龙三年七月的一天,李重俊假托中宗皇帝下制书诛杀武三思,遂调集左羽林骑兵,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家,并杀其党羽10余人。随后,又调兵包围皇城,想迫使中宗退位。结果因羽林军将士倒戈,大将军李多祚及李思忠等人被斩,李重俊逃入终南山避难,后在赴突厥途中被害。

睿宗李旦即位后,宣布武三思父子为叛逆,并开棺暴尸,夷平其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