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650-721),武则天、中宗、玄宗时宰相。本名元宗。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其父姚懿在贞观年间曾任州都督。姚崇一生三次出任宰相,共居相位10余年。他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对开创开元之治、使唐朝重新走上繁荣和兴盛之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称“救时宰相。”
才能卓越破格重用
姚崇自幼便勤奋好学,敏而好问。成年之后为人正直爽快,崇尚节操。后以科举入仕,始授濮州司仓参军,后又任司刑丞。因他执法公正,作风端正特别受上司器重,所以连续晋升。到武则天时,姚崇已官至夏官(即兵部)郎中。此时,东北有契丹族不断侵扰边境,武则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务特别繁忙,姚崇的才干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些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里,都处理得干净利索,井然有序。兵部是中央机关,皇帝自然对里面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爱才的武则天对姚崇的才干很是赏识,立即就提拔他为兵部侍郎。皇上如此的赏识与信任,怎能让姚崇不感动!武则天赋予他的重任,对姚崇而言,不仅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越难处理的问题越能使他的才能得以提高。
早年,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以打击与自己唱反调的朝中大臣。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姚崇当政以后,力图改变这种现状。神功元年(697),武则天对大臣们说:“以前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涉及朝廷大臣,说是他们反叛;国家法律摆在这里,我怎么能够违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怀疑有冤枉,是滥用刑罚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监狱中去审问,及得到他们手写的状纸,都是自己承认有罪,我就不怀疑了。但自从周、来二人死后,就很少再听到谋反的事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职,故对这方面情况比较熟悉;对武则天本人他也比较了解,知道她也重用过一些坏人,滥杀无辜,然尚未完全被坏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他针对武则天提的问题,直率而又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对此武则天表现得很高兴,并赐给他银千两。至此,姚崇与武则天的相知又更进一步。
过了一年,姚崇升任宰相。并在出任宰相的时候,往往兼任兵部尚书,所以对兵部的职掌非常熟悉;举凡边防哨卡,军营分布,士兵情况,兵器储备,他都烂熟于心。玄宗初年,作为宰相,他带头裁减冗员,整顿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为首的大唐封建国家职责分明,指挥灵敏。他与庐怀慎同作宰相时,请假十多天,政事积压很多,姚崇假满上班,很快裁决了积压下来的政事。然而,正因为姚崇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得罪了骄横跋扈、横行不法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调出京城,任灵武道大总管。临行前,武则天要他推荐一位宰相,他推荐了张柬之。此前狄仁杰曾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张柬之每被推荐一次,就升一次官,但一直未登上宰相的宝座。这一次姚崇再次推荐,张柬之很快就走上了宰相的职位,而此时张柬之已是80高龄。
诛杀二张远祸全身
张柬之做宰相后,亦对张氏兄弟的横行不法深感不安。朝臣们多次上书,要求惩治二张,但因为武则天袒护,始终在宫中逍遥法外。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认为此时正是诛杀张氏二兄弟的天赐良机。正好姚崇从驻地灵武回京,经过姚崇与张柬之等密谋,率500羽林兵,直接进入玄武门,杀死了这两个淫夫恶棍。随后,又对武则天施加压力,迫使武则天将帝位让给太子李显。
李显复位后,以姚崇、张柬之为宰相,因姚崇有功,加封他为梁县侯,食邑200户。后武则天迁居洛阳上阳宫,已即位的中宗李显带领文武百官至上阳宫问候起居。王公群臣相互庆贺,唯独姚崇呜咽流泪。张柬之对姚崇说:“今日岂公流泣之时,恐公祸由此始。”姚崇说:“我侍奉则天皇帝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现在要与她辞别,不禁悲从中来。日前助你诛杀奸邪小人,此乃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中宗李显听到姚崇的这些话,心中非常不悦,故没过几日便将姚崇调离京城,出任亳州刺史。其实,姚崇的悲泣决不是留恋君臣的私情,他看到张易之兄弟虽已被杀,武则天虽已让位给太子,中宗虽然已登上皇帝宝座,但武氏家族的势力很大,将来一定会有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不愿遭到武氏势力的暗算,因而才演出了这一出感人涕下的戏,以淡出激烈而黑暗的朝廷纷争。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了张柬之等5人的实权,后在流放中被害。而姚崇却幸免于难。
姚崇罢相后,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等地当剌史,远离了京城,远离了是非之地。这时朝廷已为武三思和韦后所掌握,武三思渴望他们武氏重掌政权,韦后希望能够效仿武则天也当女皇帝,而中宗只是傀儡。太子李重俊对武、韦早已积恨在心,于景龙元年(707)七月,矫诏发羽林军,杀死武三思及党羽10余人,昏庸的中宗在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的包围、逼迫下,发兵杀了太子李重俊。韦后和安乐公主野心越来越大,两人合谋,毒死了中宗。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她们手中。可是,好梦不长。李隆基策动禁军又一次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相王李旦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恢复帝位,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景云元年(710)六月,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
三度为相兴利除弊
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却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受制于人的情况,这次干预朝政的却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她也想走其母武则天的道路。为了预防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姚崇和宋联名上奏,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在东都洛阳,其余掌握兵权的诸王派往各州当刺史。谁知单纯而昏庸的睿宗竟将姚、宋的想法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李隆基也慌了手脚。为稳住太平公主以防突发事件,李隆基指控姚崇等挑拨皇上兄妹关系,应加严惩。于是,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又任扬州刺史、淮南按察史。在地方官任上,姚崇为官清廉公正,颇受百姓爱戴。
这一切都被英明神武的玄宗看在眼里。因此,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决定再次起用姚崇为相。先天二年(713),玄宗在新来驿讲武期间,秘密召见了姚崇,并听取了他对目前时事朝政的看法及建议。姚崇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和历史教训,提出十条挽救政治衰败的革新主张。玄宗听后,精神为之大振。他对姚崇的这些主张一一采纳,并且当时就拜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借此机会,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姚崇从整顿吏治入手。自武后统治以来,皇亲国戚多居省以上要职,各个封王又多掌握朝中禁军,手握兵权。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勾结朝官,迭相为乱,一时间,政治被他们整得混乱不堪,政局动荡不安。短短的八、九年间,接连发生了五次政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下的发生,姚崇协助玄宗,于开元二年将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并规定诸王“不任以职事”,“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这样,诸王便等于只享有尊荣,即地位与利益,但没有了兵权,从而亦失去了犯上作乱、胡乱征伐的基础。
姚崇还规谏唐玄宗,“戚属不任台省”。所以,开元初没有大封戚属。王皇后之父王仁皎,仅历任将作大监、太仆卿等职,史称“仁皎不预朝政”。姚崇还设法抑制功臣的权势,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功臣贬到地方做州刺史。这些措施如同釜底抽薪一样,消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患,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安的局面,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姚崇被人们称为“救时之相”。
在任用人才方面,姚崇要求德才并重。他推荐的广州都督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贤相之一。姚崇大力整顿吏治,严格诠选制度,罢免了以前的“斜封官”。因其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用斜封交付中书省执行,故称为“斜封官”。
任人唯贤、量材录用,是姚崇吏治的主要做法。开元二年,申王李成义未经有关部门,私自奏请玄宗,把府中的阎楚珪由录事提拔为参军,这次授官属于私自请托,并没有经过吏部的审核。因此,虽然玄宗已表示同意,但姚崇上疏反对。他说:“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思,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由于姚崇据理力争,玄宗才收回敕命。
抑佛灭蝗辞相病终
唐代时期,佛道两教极为盛行。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户,都利用宗教捞好处。特别是武则天统治以后,每年花在建佛寺、道观上的钱财就不计其数。同时,建造这些建筑又占用大量土地,无形之中霸占了许多耕地。而由于这些寺院享有特权,不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所以,许多无业流民都纷纷出家为僧,成为了不用纳税的被供养者。由于“度人为僧无穷,免租庸者达数十万”,造成国家财政日益枯竭。开元二年(714),姚崇上疏玄宗,请求裁减和尚。他说:“但使苍生安乐,即是福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历史事实说明,只知信佛,最后身死国亡。”玄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裁僧尼3万人,令他们还俗从事生产。玄宗还下令,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禁止铸造佛像,传写经书,禁止建造佛寺。修缮佛寺,也要报请批准。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耕地免被肆意占用,生产劳动的人员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具有良好的作用。
开元三年,一场天灾给山东(今太行山以东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漫天飞舞的蝗虫犹如洪水猛兽吞噬了大片的庄稼青苗,甚至连田头的草木都不放过。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天灾”,奈何不得,怕捕杀蝗虫会招致更大的灾祸,只能整日焚香祷告,祈求老天开恩。满朝文武也是一筹莫展。这时,姚崇又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建议派出御史分道杀蝗,并且提出了捕杀蝗虫的好办法。没想到,他的建议竟引起了朝廷和地方官的一片反对,他们都一致认为此非人力可为,就连玄宗也是举棋不定。姚崇以历史上曾出现的两次蝗灾为例,说明灭蝗“事系安危”,必须马上动手。那些反对者又提出种种问题借以刁难、推辞。姚崇反驳说:“如今蝗虫布满山东,黄河南北的百姓都流亡他方,咱们哪能坐视不救呢?即使一下子除不尽,也比让它成灾强。再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战胜天灾!”他向玄宗保证除蝗一定成功,否则,甘愿一人承担责任,丢官弃爵也在所不惜。一番肺腑忠言,一身凛然正气,终于使玄宗坚定了决心,下令:“灭蝗的事,我已决定,再敢说三道四者处以死刑。”
一场人类斗争自然的“捕蝗之战”拉开了。姚崇为那些特派御史起名为“捕蝗使”,命其分赴各地,促令灭蝗。这些使者还带去了姚崇捕杀蝗虫的巧妙方法:利用蝗虫喜光的特点,晚上他们在地边点火堆,火堆旁挖坑,将招引过来的蝗虫捕捉后边烧边埋。山东大地那段时间出现奇景,晚上经常火光通明,浓烟弥漫,还夹杂人们喜悦的欢呼声。在人们的奋力捕杀之下,一场灾难,就这样免除了。
开元四年(716),姚崇辞去宰相职务,被授于开府仪同之司,但有关军国大事,玄宗还是常常听取他的看法及意见。开元五年(717)春,玄宗即将巡幸东都洛阳,太庙突然倒塌。玄宗询问身边大臣,大臣回答说:“陛下服丧未满三年,巡幸东都不合天意。”因为睿宗是开元四年病死的。玄宗召姚崇询问此事,姚崇回答说:“太庙大殿乃前秦符坚所建,年久失修,木质腐朽,皆是自然之事,倒塌即是情理之中。陛下不必为之烦心。但倒塌之日与行期相合,只是巧遇。”姚崇劝玄宗,巡幸东都已准备就绪,不可误期,太庙修复重建就可,玄宗听从了姚崇的意见。
开元九年(721)九月,姚崇病逝,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