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7

第47章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玄宗朝宰相。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家中世代为官,其父张弘愈曾为索虑丞。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直臣严相,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

科举出身步步升迁

张九龄自幼才智过人,且勤奋好学,因此少时便因能诗善文,颇具名气。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进士,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六月,太子李隆基集天下文士,亲加策问。张九龄因对策优秀被升为左拾遗,不久,太子李隆基即位,张九龄被任命为左补阙。由于才学出众,办事公允,曾连续四次负责对人才的选拔考试,由于评得公正而令人信服,为朝中官员所称道。开元十年(722)调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宰相为张说,因与张九龄是本家,所以对张九龄特别器重,亦非常欣赏他的文才,常对人说:“后出时人之冠也。”张九龄视张说为知己,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开元十一年(723)张九龄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到泰山封禅,张说以宰相的权力亲自为玄宗选定随同官员,由于随同者多为中书、门下二省官员,封禅回来之后,随行人等皆加官进级。张九龄提醒张说:“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但是张说却没有把张九龄的劝告放在心上,结果为内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引术士占星,徇私僭移,受纳贿赂。”结果张说罢官居家,张九龄因与张说关系密切,亦受牵连,先改任太常少卿,后又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家中老母尚在,冀州路途遥远难以尽孝为由,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玄宗许之,改为洪州都督,继而转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去世,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于是,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当时正巧赶上朝廷为给渤海国的诏书而发愁的事情,张九龄的到来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挥笔立就。为此,玄宗特别高兴。不久转工部侍郎,知制诰,又转中书侍郎。不久,因母丧归乡里。

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恢复张九龄的中书郎职务,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第二年,改任中书令。

直言敢谏整肃吏治

早年的唐玄宗是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然而在其统治后期却开始沉迷于酒色安乐享受。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唐玄宗正处在由前期到后期的转变时期。面对着君主的巨大转变,而对着天下百姓期待的目光,张九龄只能将个人生死放于一边,怀着儒家忠君爱国的理想,他力求挽救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张九龄认为,人才是国家兴亡盛衰的根本,他说,“国家赖智能以治”;“国家之败,由官邪也”,“任人当才,为政大体”。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任用官员的过程中,强烈地反对以私情用人,反对压制人才,反对论资排辈。为了改变重京官轻外官的弊端,他上奏玄宗说:“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因为县令和刺史才是百姓的父母官,他们永远站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他主张:“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策,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这些主张对提高外官地位、整肃地方吏治,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生活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打败契丹有功,玄宗打算拜其为相。张九龄认为不可,他反问玄宗,“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突厥等,将以何官赏之?”说得玄宗大梦初醒,才知道自己行为之莽。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得玄宗宠信,于是玄宗又想提拔他当宰相。在征求张九龄意见时,张九龄对玄宗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然而此时的玄宗也有些不讲理,即使张九龄极力反对,但他仍一意孤行,任李林甫为宰相,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职时,节约用度,勤于职守,因而仓库充实,器械精良。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尚书,张九龄认为不可,他说:“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然李林甫本身就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他最痛恨的就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张九龄就成了他的政敌,再加上张九龄又曾阻挠他当宰相的事,因此一直怀恨在心。于是,他便借此事中伤张九龄,说张九龄徇私情,打击同僚,不识大体等等。第二天,玄宗又提出为牛仙客封爵的事,张九龄还不同意,玄宗大怒说:“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张九龄伏地叩头说:“臣不敢不尽言。牛仙客目不知书,若当此大任,恐怕不合众望。”张九龄的犯颜直谏使玄宗感到厌烦。李林甫善于猜度他人的心思,因此在事后,经常谗陷张九龄,最终取得玄宗信任,使得权力从张九龄手中转移到了自己的手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改任尚书右丞相。第二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唐玄宗,而被流放外地。不久,周子谅死于途中。张九龄也因当初举荐周子谅,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二月,张九龄去世,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