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6

第46章 宋璟

宋璟(663-737),睿宗、玄宗朝宰相,是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的唐代四大名相之一。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先后两度出任宰相,宋璟为相,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又精于吏治,是唐代的中兴名相,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繁荣局面。

刚正不阿勇斗奸佞

宋璟自幼勤勉好学,爱好广泛,所以小小年纪,便已博览群书,善于文辞。20岁左右因科举入仕,授上党尉,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为官正直,颇受武则天的赏识。

当时,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此,这二人便有恃无恐,肆意横行。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张易之为诬陷宰相魏元忠,贿赂了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知道了此事,极力劝说张说,千万不可为图个人利益而屈服于奸邪势力,陷好人于不义。并允诺倘有不测之祸,将和张说一起去死。张说如实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

不久,宋璟调任御史中丞。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更加飞扬跋扈。但宋璟对其却更加蔑视、不屑。张氏兄弟几次三番欲讨好宋璟,无奈却被宋璟严词驳回,使得二人对宋璟怀恨在心。此后又多次中伤于他,但因武则天深知其情,宋璟才得以免祸。

长安四年(704),二张因武则天病情加重,深以为虑,暗中密谋对策。这时有人发觉二张有异谋,告发二张谋反,但武则天不信,也不追问,这时,许州杨元嗣告发说,张昌宗曾令术士李弘泰看相,李弘泰说他有天子相,还劝他在定州建造佛寺,使天下归心。因为涉及谋反大事,这次武则天派凤阁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和御史中丞查明上报。韦、崔二人惧怕二张的权势,便为张昌宗开脱,说张昌宗已将李弘泰的话告诉皇上,不可加罪。宋璟质问说:“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应收入牢狱,详加追问,以明国法。”他还对武则天说:“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武则天听后非常不悦,眼看就要将宋璟给问罪了,宰相杨再思急忙把宋璟拉了出去。宋璟说:“圣主在此,不烦宰相擅宣敕命!”宋璟始终不放过二张,坚持要将张氏兄弟查办,以惩国法。于是,武则天只得收张易之、张昌宗入狱。

但没过几天,又将他们特赦放出。为了缓和矛盾,武则天令张氏兄弟到宋璟家谢罪,宋璟拒不会见,说“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他对二张恨得咬牙切齿,对左右的人说:“不先击小子脑袋,负此恨矣!”

宋璟对二张的斗争关系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因为谋逆之罪,非同小可。所以,朝中大臣也一致联合起来要将张氏兄弟交有司查办。左拾遗李邕上奏武则天,说宋璟所奏,非谋自身私利,而在安定国家,但武则天偏偏就是要维护这张氏兄弟,不听任何大臣的劝谏。后来,为了避免矛盾,武则天派宋璟到扬州当按察,宋璟说:“审理州县案件,是监察御史的职责。”后又诏令宋璟按察幽州都督屈突仲翔。宋璟又拜辞说,“御史中丞非大事不得出京。仲翔犯的是贪赃罪,要臣前去,必有害臣之心。”随后,又下诏为李峤副使,出使陇蜀。宋璟又辞掉这个差使,说:“陇右没有变故,臣以御史中丞为李峤之副,朝廷还无先例。”为惩二张罪,宋璟三次违诏,不肯奉诏前行。本来,张易之兄弟想借宋璟出京的机会,向武则天弹劾,将其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此计不成,他们又生一计,准备在宋璟家举办婚事时,趁人多眼杂之际将其刺杀。宋璟知道了阴谋,就乘坐破车躲到别处歇宿,刺杀的阴谋也以失败而告终。

中宗李显复位后,宋璟任吏部尚书兼谏议大夫、内供奉,不久又改任黄门侍郎。然而中宗昏聩无能,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后韦氏和武三思手中。

神龙二年,京兆人韦月将因实在看不惯武三思与韦后私通,祸乱朝纲,便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人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此时的中宗早已不辨是非,武三思说什么便是什么,因而特令处斩韦月将。宋璟请求查证之后再加定罪。中宗不听,宋璟抗言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死刑,发配岭南。后来又将他处死。不久,宋璟被排挤出了朝廷。武三思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宋璟调到杭州、扬州做刺史,后又迁任洛州刺史。

当时,韦后、武三思相互勾结,权倾朝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扫除政治之路的障碍,韦、武二人企图废掉太子李重俊。但后来武三思却被太子李重俊杀死。景龙四年(710),韦后毒死中宗,企图效法武则天做女皇。中宗之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睿宗李旦复位。

革除弊政犯言直谏

睿宗复位后,宋璟为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他和姚崇同朝为臣,二人同心协力,为改变从中宗以来所积留的弊政而努力。

中宗时期,外戚和诸公主干预朝政,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当时有一种授官形式称“斜封官”,即只要出钱30万,不论何人都可以为官,并且不经中书、门下批准,直接由皇帝降墨敕授予。这无异于助长恶风恶习,由于这些斜封官大都是富豪商贾,有的斗大的字都不识,只知对百姓肆意搜刮、施虐。一时间,民怨四起。姚崇和宋璟上疏睿宗,请求罢免斜封官,进忠良,退不肖,共罢免斜封官数千人,纲纪为之一振。同时,宋璟还从整顿制度着手,恢复三铨制度,在候选的上万人中,诠选了2000人。其选拔、考核官员,不畏地位高低,不论交情亲疏,唯贤是举,赏罚公平,时人以为有贞观遗风。

后来,因为太平公主欲夺权谋反,宋璟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后调动极其频繁,最后转任广州都督、五府经略使。宋璟依旧严格执法,公正无私,使治下的吏民无不信服。然而对当地的百姓却是充满人情味的:他将违法乱纪的豪强和官吏绳之以法,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制定一系列切实得体的利民措施,将砖瓦结构的建筑引进广州,教百姓烧砖瓦、盖房子,使得原来由竹舍茅屋引发的火灾大幅度减少。民众为感激他的恩德,特地还为其立了“遗爱碑”。

延和二年(712),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唐玄宗决心革除弊政,使国家快速地复兴起来。开元之初,唐玄宗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吏治,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繁荣局面。姚崇辞去宰相后,唐玄宗又采纳姚崇的建议,任命宋璟做宰相。

宋璟为宰相期间,不仅能够选贤任能,更能量才用人、人尽其才。他注意到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有才略,有文采,但思想和性格上有不少毛病,宋璟感到“若全引进,则咎悔必至,若长弃捐,则才用可惜”。于是,根据各人的特点,分别拜任渝州刺史和硖州刺史。大理卿元行冲在人们的心目中才行兼备,但上任之后,却发现并不称职,于是调其为左散骑常侍。

宋璟选拔官吏,大公无私,对人对己无一例外,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例外。他有个堂叔叫宋元超,在吏部选拔官吏时,特别说明自己是宰相宋璟的叔父,实际上是想借宋璟的名声得到一官半职。宋璟知道后,特别给吏部交待,说宋元超既表明了他和自己的关系,就更不能予以任用。宋璟的用人,不论皇亲国戚,一视同仁。岐山县令王仁琛,是玄宗称帝前的藩邸故吏。唐玄宗特降墨敕令授五品官,宋璟上疏以为不可,请求由吏部考核,按制度办事。玄宗只得听从宋璟的意见,收回成命。

宋璟为人耿直,做宰相时,因为敢于犯颜直谏,唐玄宗很敬畏他,对于他的意见,亦是常常听从。开元五年(717),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听后自觉理亏,遂免去了二人之罪。

也许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宽松,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富足,所以社会风气趋向奢华,讲求厚葬。王皇后的父亲去世,请求建造高五丈二尺的坟基,玄宗答应了。宋璟和同朝宰相苏上疏玄宗,指出厚葬和薄葬是俭与奢的大事。玄宗完全接受了宋璟的劝谏,还特意赏给宋璟、苏彩绢400匹。

开元八年(720)正月,由于民间私造的恶钱质量低劣,它的流行导致贫者日贫富者日富。宋璟和苏奏请皇帝下令禁止恶钱的铸造。这一举措伤害了铸钱富豪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唐玄宗只得将宋璟、苏二人罢相以缓和矛盾。宋璟任开府仪同三司,不再握有实权。

宋璟罢相后,仍然刚正不阿,不畏豪强,敢于犯谏,忠直不改。开元十二年(724),玄宗东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师。玄宗出发时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为朕之股肱耳目。现在将分别一段时日,有什么话要嘱咐朕的吗?”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并将宋璟“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开元二十年(732),宋璟因年老体弱,请求辞职。开元二十五年(737),宋璟去世,享年75岁。赠太尉,谥“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