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52

第52章 赵普

赵普(922-992),太祖、太宗朝宰相。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属天津)人。赵普是北宋功勋卓着的开国元勋,谋划了陈桥兵变,帮助宋太祖建立了大宋王朝;参与制定“先南后北”战略,使北宋基本实现统一;他倡导强干弱枝政策,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托迹诸侯筹划兵变

赵普生于梁末帝龙德二年,当时国家动乱,群雄蜂起,各自割据为政。当时,石敬瑭为讨得契丹的欢心,将幽云十六州献于了“父皇”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赵普的父亲赵迥不愿意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就率领家族迁往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这一年赵普15岁。

在常山,赵普一家居住了6年多的时间。正是在这里,沉默寡言的赵普娶了镇阳豪族魏氏的女儿,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常山后来被赵普的后代看作是“祖乡”,并立庙于此。6年后,驻常山的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晋,战乱再起,21岁的赵普和妻子只好跟随父亲又举家迁到河南洛阳。

五代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时代,文人最多也只是投奔武人的帐下做一名幕僚。赵普走的也是这条路。大约从移居洛阳开始,赵普开始了他的从军入幕生涯,从此“托迹诸侯十五年”,这段时间中,赵普曾一度客居长安。唐代帝陵在五代战乱时期被军阀挖掘了,在长安赵普访求到唐太宗的遗骨,重新安葬到昭陵下。

后周显德元年(954)七月,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亲信将领刘词被任命为永兴军节度使,驻守长安,赵普也是在这个时候被任为从事,进入刘词的幕府。

次年十二月,刘词去世,遗表将赵普、王仁赡推荐给周世宗。结果到了洛阳之后,王仁赡投奔了年轻的禁军将领赵匡胤,而赵普未有归处,就暂时失业了。

显德三年(956)春,周世宗亲征南唐。滁州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周世宗特命禁军统帅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率部强攻,占领滁州。宰相范质根据刘词的推荐,任命赵普为新得滁州的军事判官,在这里他初次见到了赵匡胤。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病重,赵普朝夕侍奉,非常尽心,赵弘殷非常感谢。当时捕获了盗匪百余人,在斩首盗匪时,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之人,经细心考察确如其所料,遂救了不少无辜性命。因此,赵普的才智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

赵匡胤因为滁州的战功擢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最年轻有为的将领。这个职务是总领禁军和统帅出征诸军的最高指挥官,是军队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此可见,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后来赵匡胤领同州节度使,赵普被任为推官,开始进入了赵匡胤的幕府。显德六年(959)七月,赵匡胤移镇宋州,赵普做了掌书记。掌书记通常是武将幕府中最重要的幕僚,此前后梁的敬翔、后晋的桑维翰都是从掌书记做到了宰相。做了掌书记,赵普实际上等于已经成了赵匡胤幕府中的中坚人物。

显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但主弱君轻之势已成事实,这种情势给握有禁军大权的赵匡胤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朝廷得到契丹勾结北汉大举进犯中原的消息。当朝的宰相范质、王溥未察虚实,便决定派已升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率军出征。

正月初三,赵匡胤整军出发,当晚宿营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安营之后,军中将士开始议论纷纷,军心思变。第二天黎明,拥立之声震荡原野,赵匡胤在酒醉酣睡中猛醒。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已带领武装将领破门而入,对赵匡胤说:“诸将无主,愿立点检为天子。”并不由分说便把象征皇位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叩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军队返回京城后,后周在朝百官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承认了现实,以宰相王溥、范质为首的百官跪拜臣服。

就这样,赵匡胤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而直接参与策划、指挥这一兵变的赵普也理所应当地成了开国元勋。赵匡胤取代后周后,国号为宋,即宋太祖,改元隆勋。赵普因拥立有功,迁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杯酒释权立国以法

唐代晚期,藩镇割据严重,原因是由于节度使兵权太盛所致。赵匡胤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也由此当上了皇帝。为了避免前车之鉴,他便想方设法削除一些将领的兵权。

有一次,太祖亲自召见赵普,有意问他道:“天下自唐末以来,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止,百姓生灵涂炭。现在停息干戈,要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赵普答道:“向来方镇的权力太重,所以导致天下不安。现在应该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会安定。”听了赵普的话后,宋太祖彻底觉悟,在一次军功宴上,他亲自款待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贤臣良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统领禁军的职务,并命令他们去做节度使,享受国家俸禄。

赵普推行“防弊之政”,意在中央集权,除了将兵权收回之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用此来箝制中央官吏和地方各州长官掌管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中央朝廷当中,赵匡胤根据赵普的建议,设置了参知政事,并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让枢密使与宰相分别掌管文武百官,分别奏事,皇帝能够从中了解到实际情况;又以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分割宰相大权,使宰相只能做一些表面工作。中央的军权集中归于枢密院,但兵权却归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三衙。在此之后,赵普进一步建议宋太祖“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各送京师”。

赵普还认为:节度使直接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是五代时造成地方割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赵普的提议下,宋太祖于建国第二年就委派中央官吏到各节镇监理税收,又置转运使,凡是地方上交的财物都要由转运使调遣,财权皆归中央。

从此,全国的军、政、财大权全部归于中央,改变了多年以来地方势力权重并得以割据的臣强君弱的局面。

违旨背禁失信罢相

太祖在平定南汉之后,一日来赵普家闲坐,却正赶上吴赵王钱做送书信给赵普,同时送来的还有十几瓶海产,就放在廊屋之下。忽然听说皇上驾到,赵普仓猝出迎,还来不及将海产收藏起来。太祖进来看见,问是何物?赵普不敢欺君,只有据实奏对。太祖很高兴地说:“海产一定不错,不妨一尝!”赵普战战兢兢地打开,这下可吓了一跳,里面哪里是什么海产,分明是黄灿灿的瓜子金。赵普顿时紧张得气都不敢出一口,他解释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不知情。”

太祖由此事又联想起李煜送银之事,心中很不高兴。他明白自己当上皇帝赵普功不可没,但是对玩弄自己的臣子,他特别地讨厌,尤其要防着那些打算暗中夺权的人。一方面他感激赵普,同时深忌赵普。作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还聪明,他只需要他们的绝对效忠。宋太祖多次微服出行,巡访臣子之家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亲密的表示,事实上是为了监视臣下。对赵普也不例外。结果赵丞相这次碰上这么一个说不清的事情,算是触了霉运。

太祖听了他的解释,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随便感叹道:“你不妨就收了它。看他的来意,大概以为国家大事,全都由你们书生做主了,所以格外厚赠呢。”说完便走了。赵普匆匆送出,懊悔了好几天。后来看到太祖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才放下心来。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普准备修建住宅,派亲吏到秦陇一带采购大号木料。亲吏将这些木料联成大型排筏,放流至汴京。为了牟取暴利,亲吏趁此机会便多购了一些,以图在城中销售。了解情况的百姓,凑在一起议论纷纷。有司得知此事,一查方知秦陇一带的大号木料,已有诏书明令禁止私人贩运。赵普以权谋私,已是违旨;贩卖牟利,更是不法。当即将详情奏知太祖。

有了上次的瓜子金事件,太祖已对赵普有所防范,如今又见他违旨贩木,明明是玩弄自己,把自己不放在眼里。不禁怒从中来,但仍然忍着没发作,口中只说道:“他还贪得无厌么?”接着就命翰林学士拟定草诏,打算即日罢免赵普。多亏了前丞相王溥竭力规劝,才留诏未发。谁知道时隔不久,太祖又发现赵普的儿子丞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违背了朝廷为防止臣子权势过大而威胁皇帝,不准宰辅大臣间通婚的禁令。同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又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不去赴任的外籍官员。这更是欺君罔上。接着,嫉贤妒能的卢多逊在太祖召问时,又谈及赵普学问不足、排挤窦仪之事。

多方的指责与控告,以及自身的诸多过错加杂在一起,使得太祖完全失去了对赵普的信任,但是他冷静一想,赵普毕竟不同别人,他不仅推举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更帮助自己逐步巩固帝位,可谓功不可没,朝中他人,无人能及,因此便没有下诏罢免,而是故意疏远他,使他自省,以免伤了和气。然而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赵普只得请求罢免自己。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下了诏书,调赵普外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卢多逊被擢升为参知政事。

两朝重臣三任宰相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诏令赵普入朝,改任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留在京都供职。在留京师的开始几年,由于宰相卢多逊的诋毁,宋太宗对赵普仍怀有猜疑之心,使得赵普一直没能入相。后来赵普冲破卢多逊的障碍,积极支持宋太宗对秦王廷美(太宗弟)的斗争,才使得宋太宗赵光义对赵普有所信任。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赵普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又出任宰相。然而这次没过多长时间,于太平兴国(983)八年十月赵普又被免去宰相职务,出任武胜节度使。以后开封尹陈王元僖上疏太宗,推荐赵普再次入相。端拱元年(988)二月赵普再任兼侍中,淳化元年(990)正月,赵普自己主动要求免去宰相职务,以太保兼中书令充西京留守、河南尹。以后封为梁国公,又改为许国公。

淳化二年(991年),赵普已年届花甲,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于是让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到京,请求辞去官职。太宗闻讯,立即派中使前来抚问,授赵普太师之衔,封魏国公,并给以宰相的俸禄,同时嘱咐赵普好好养病,等病好之后还要委以重任。

赵普一听,皇上如此厚爱,顿时感动不已,辞官的事情也不再提,又投身到繁重的公务里去。但是,死亡并没有放过这位年迈体弱的老臣。淳化三年(992)七月,赵普因病去世,享年71岁。宋仁宗闻此噩耗,下令辍朝五日,追赠其为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