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53

第53章 寇准

寇准(961-1023),太宗朝任副相,真宗朝任宰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其父寇相曾封三国公。寇准一生胸怀大志,却屡进屡退。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着,性情豪爽,喜爱歌舞,有“寇莱公,柘枝颠”之称。

心在从戎科举高第

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即建隆二年(961)生于大名府。他一生下来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的两耳垂生有肉环,好几年之后才合上。为此,许多人都怀疑他前世可能是僧人,同时他本人亦好游佛寺,经常与僧人往来。

寇准的父亲寇湘博古嗜学,以文章出名,早在后晋开运年间就高中进士。这在五代那个重武轻文的时代,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够考中进士的读书人每年只有十几人。所以,可谓是名闻乡里。不过寇准少年时显然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嗜学,那时的他比较贪玩,喜欢与朋友们一起结伴出游,虚度时日,直到有一件事情发生。有一天,寇准严厉的母亲再也忍受不了儿子的放荡,抓起身边的秤锤打向寇准,结果重重地击中寇准的脚部,鲜血顿时涌出。正是从这一次事件之后,寇准开始折节向学。寇准后来富贵,一看到脚部的伤疤,想起去世的母亲,便忍不住失声痛哭。那时,寇准心中的楷模是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班超。屈事文墨非其本意,他更看不起有些人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专做一些讨好皇帝、歌功颂德的文章。

太平兴国五年(980),19岁的寇准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不仅考中进士甲科,同时亦取得了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据说:当时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年纪太轻的考生往往不被录取,在亲临殿试考试的时候,因此曾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回答道:“寇准刚刚开始进取,怎么能欺骗圣上呢?”如实申报,结果寇准一举高中被授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府。寇准这一榜共取了121人,其中有好多人后来都成为一时名臣,宰相就出了好几位,因而后人称这一榜进士为“龙虎榜”。

渐入仕途屡有功绩

太平兴国六年(981),寇准任归州巴东(今四川奉节县东)知县。初到巴东之时,人们对这个看起来年纪轻轻,一脸稚气的县官都不怎么信任。可是不久,人们就发现原来自己错了,这个新知县不仅不傻,反而很有才干。当时许多地方官,常常巧立名目,随意摊派,有时遇到赋役,就胡乱签发文书,不管农忙农闲,催逼四乡农民赶紧服役,百姓叫苦连天。寇准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根据各乡的具体情况,在需要农民服役的时候,只把各乡应服役的人数贴在县衙门前,农民看了,自会根据各乡实际情况派人来服役。这样不仅不会误了农事,也不会违抗朝廷的意旨,人们对此拍手称赞。

后来,寇准转任了好几个地方的地方官,所到之处,百姓都夹道相迎。由于政绩卓着,短短几年屡屡升迁。没多久,寇准就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职。他先后担任过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任同知枢密院事时,他年仅31岁,此官是一个相当于副宰相的军职。

一次,寇准上朝奏事,寇准说话不称皇帝的心意,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但寇准却毫不心慌,平心静气地扯住太宗的衣角,一定要他坐下听完陈述,最后终于说服了太宗。太宗息怒以后,细细思量寇准的忠直言行,顿时觉得钦佩不已。后来,他对群臣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准不畏权贵,直言极谏,很受太宗的赏识,亦为此而深受太宗的信任。同时,也引起一帮人的嫉妒。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朝中与寇准争论政事,二人关系非常紧张。张逊一直想寻个时机惩治一下寇准,可惜机会难觅,谁让寇准为人正直,且廉洁奉公呢?一次,寇准出行时,一个疯子迎着他的坐骑直呼万岁,张逊听说后,立刻觉得此乃天赐良机,不容错失,以谋反罪弹劾寇准。寇准气愤至极,在朝廷中和张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二人唇枪舌剑,后来居然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进行人身攻击。太宗大怒,怒斥了心胸狭小的张逊,寇准也被罢为青州知州。

太宗晚年身体欠佳,朝中有人劝他早立太子,他却勃然大怒,把上奏之人贬到岭南。实际上,太宗一直在为立太子之事而烦心不已,主要原因是太宗儿子虽多,但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却无几人,况且身边又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得过,并可以托付大事的肱股之臣,所以立太子之事一直悬而未决。寇准从青州被召回身边后,太宗觉得这位耿直果敢的年轻大臣对大宋王朝一片赤心,是最可信赖的,他就把寇准叫到身边,询问他立储之事。寇准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这样重大的事,不能跟妇人、宦官商量,也不能跟近臣商量,只能由您挑选一个最受天下人敬仰的人。”太宗听罢,低头想了很久,然后屏退左右对寇准说:“立襄王元侃怎么样?”寇准以“知子莫若父”的说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淳代元年(994)九月,寇准拜为参知政事,任襄王元侃为开封府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太子到太庙拜谒祖先回来,京城的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观看,十分高兴,对年轻的太子称赞不已。太宗听说后心里不太高兴,马上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怎么变得这么快,那将我摆在什么地方呢?”寇准却祝贺道:“这正是国家社稷的福分啊!”太宗听后恍然大悟,高兴地邀请寇准陪他痛饮几杯,结果喝了个酩酊大醉。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在此之前,寇准又因在朝廷上和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而触怒了太宗,被贬往邓州做知州。

力主伐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寇准被调入京,任工部侍郎。盛平六年(1003),迁兵部,为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为知事参政,后来宰相毕士安又以“忠诚可嘉,资历深厚,善断大事”为由向真宗举荐寇准为相,八月,寇准被任命为宰相,与毕士安同朝辅政,二人志同道合,互相弥补。每次寇准因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而遭奸佞小人诬陷时,毕士安便挺身而出,极力辩护,才得以免受宋真宗怀疑。二人携手忘身为国,打击奸邪,使朝政相安无事。

这一期间,北方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并时常对大宋边境进行骚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亦为此头痛不已。

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辽军,进犯贝(今河北清河)、魏(今河北大名)诸州,包围了瀛州(今河北河间),兵锋直指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京城汴京。告急文书传到京城,朝野上下惊惶恐惧。很多人主张朝廷南迁避敌,然寇准极力反对,他认为天子南迁避难,必定会引起前方军心不稳,一旦军心动摇,此战必败,到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力主天子御驾亲征。十二月,真宗在寇准等大臣的陪同下,率大军北上伐辽。到达澶州北城后,真宗登上城楼检阅河北军民。边疆将士和百姓望见御盖踊跃欢呼,无不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击退辽军,杀死辽国的大将萧达览,重挫辽军锐气,宋军备受鼓舞。

由于孤军深入,粮草供给不继,再加之战场上节节失利,使得萧太后不敢久陷中原战场。景德元年十二月,在她与大丞相耶律隆运商议后,秘密派使臣来澶州北城,准备议和。宋真宗本来就想速速结束这场战争,议和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对辽方提出的土地要求给予回绝,但同意纳币。然而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而且还主张乘胜追击。但宋真宗却坚持议和,于是派亲信曹利用出使辽营,并授意只要辽方退兵,每年可赠百万金银布帛。寇准万般无奈,只能同意讲和,他把曹利用召至帐下,严厉地叮嘱他说:“虽然皇上说赠百万,但你去交涉,所谈银两不得超过30万;否则,回来后我砍你的头!”曹利用不敢违背,到辽营严辞力争,最后以每年交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条件成约而还,双方约为兄弟盟国,辽国撤兵北归。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宦海沉浮客死他乡

击退辽国,促成澶渊之盟的伟大胜利,寇准之功,首屈一指,有时就连他自己也不免有些飘飘然了。在澶渊主持军事的时候,寇准有时候会违反真宗旨意,为此他向真宗解释说:“如果我当时尽遵圣旨,和议之事又怎能如此速成呢。”甚至就连真宗自己也对寇准是另眼相看,经常在退朝的时候还要目送寇准离去。这一切都使朝中的奸佞小人怀恨在心。特别是佞臣王钦若,在劝真宗避难金陵遭寇准痛斥后,他一直对寇准心存忌恨。

景德三年(1006)的一天,真宗会见文武百官。朝散寇准先行退班,在真宗目送寇准离去后,王钦若进言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安社稷的功劳吗?”真宗回答道:“是啊。”王钦若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谓寇准有社稷功,臣实在没想到陛下会这样想。”真宗大为惊愕,王钦若继续说道:“城下之盟,即使春秋时期的小国都耻而不为,现在陛下以万乘之尊而为澶渊城下之盟,还有比这个更令人感到耻辱的吗!”这一句说得真宗脸色大变,现出羞怒之色。王钦若又继续火上浇油地说道:“陛下听说过赌钱吧,赌徒要输光的时候,就会尽其所有下注,这叫做孤注。陛下您就是寇准的孤注啊。这可是很危险的,他哪里有什么爱君之心啊。”真宗当初本来就对亲征不满,现在听王钦若这一说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从此之后就越来越疏远寇准了。

寇准在用人方面,一向只注重才德,只要是人才,他都能做到不拘一格。一次在除授官员的时候,同僚就让吏员拿官吏名册来,打算依次晋升。寇准道:“宰相就是要进贤退不肖,如果按照例簿授官,那还要宰相干什么。”寇准的这种做法不是没有道理,但真宗却认为寇准这是在以公谋私,拿国家的官爵为自己收买名声,于是在景德三年二月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出知陕州。

在罢相8年后,大中祥符七年(1014)六月,枢密使王钦若、陈尧叟终因罪恶昭彰被罢免。寇准得到王旦的推荐,再入京师,做了枢密使。然而寇准因为与中书、枢密院、三司等三大机构统统合不来,即使宰相王旦极力宽容寇准平日对自己的挑剔、顶撞,但这一次他也无能为力。所以,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寇准在担任了10个月的枢密使之后被罢免,出外做了地方官。4年之后,寇准东山再起,而这一次靠的是进天书。

天禧三年三月,寇准上奏自己的属下在乾佑山中发现天书。关于这件事史料记载的是:寇准原本不愿意上奏,但得到了来自上头的指示,因为寇准的威望高,他上奏,可信度就高了,这就好像当初真宗要借助于王旦的威望才能够顺利地举行天书封禅之事一样。也有的记载说是寇准本就有东山再起之意,苦于没有门径,所谓的天书发现之后,寇准就将它奏进,作为重新入相的台阶。但不论怎样,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寇准明知天书是伪造的,还是奏进了,然后也的确凭借这次奏进天书得以再次入相。

寇准这次做宰相,他的副手是丁谓。丁谓是助成真宗天书封禅的重要人物之一。丁谓因为寇准的推荐而渐渐得到重用,因此一直对寇准充满敬意,并心怀感恩。有一次宰辅们聚餐,寇准的胡须上沾上了菜汤,丁谓看到后,就站起来很仔细地给寇准擦干净。寇准笑道:“参政(副宰相)是国家大臣,怎么能为长官拂须呢?”话中的意思就是说丁谓溜须拍马。此言一出,丁谓给弄得当场下不了台,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

天僖四年(1020),宋真宗得了风疾,刘皇后把持朝政。丁谓、曹利用一派趁机依附刘氏,并结纳翰林学士钱惟演为朋党,气焰嚣张。寇准为此深感担忧,劝真宗传位太子,并选正直振奋之臣辅佐朝政,同时罢免丁谓等人。岂料事情泄露,刘皇后先行动手,在宋真宗面前诬告寇准要挟太子夺朝廷大权,真宗罢免寇准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此后,丁谓等人又多次栽赃诬陷,真宗又把寇准逐出京城,贬为相州知州。丁谓又擅自做主,将寇准迁为道州司马,后一贬再贬,于乾兴元年(1022)放逐到雷州任司户参军。

被远放于南国边境的寇准,举目无亲,人生地疏,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但寇准早已威名远播,当地百姓敬他功高德厚,都以自已的房屋相让。但可恶的丁谓却不放弃对寇准的打击报复,不仅派人毁其居舍,还严惩了这些善良的百姓。从此寇准无房无舍,只好带家眷搬到荒郊野外的天宁寺,生活贫寒凄清。同年七月,丁谓因故被贬崖州,寇准才又迁回郡城桂花坊居住。由于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寇准病倒在寓所中。天圣元年(1023),63岁的寇准在雷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