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58

第58章 李纲

李纲(1083-1140),南宋第一任宰相。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其父李夔官至龙图阁待制。李纲在危难之时受命为宰相,在短短75天的时间内,他在请罢和议、加强战备、力挽危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积极抗金救国,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了一生。

坚守开封抵抗金兵

李纲,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便颇有报负。22岁时进太原读书。33岁时进士及第。徽宗政和二年(1112)授官承务郎,后累升官位至太常少卿和起居郎国史编修官。由于此时朝政为大奸臣蔡京把持,正直耿介的李纲自然不为奸邪之人所容,因他几次三番上疏抨击朝政的弊端,要求改革。不久,李纲被贬为南剑州的沙县(今福建沙县)做一名管理税务的小官。

由于蔡京、王黼两人狼狈为奸,将朝政弄得混乱不堪,朝臣们早已不满,但又多敢怒不敢言。这下李纲被贬,朝野上下震惊。迫于压力,徽宗在宣和七年(1125)三月,又恢复了李纲的太常少卿职务。就在这一年里,北宋政府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金政权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下。

金兵分两路,眼看近逼开封府,以宋徽宗为首的大宋统治集团,顿时束手无策,乱成一团。并急忙任太子为开封牧,来应付危局。同时,为稳住局势,一面下“罪己诏”,做出准备抗金的样子,一面暗中准备逃跑。职微官轻的李纲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主张抗金。宣和七年,徽宗匆忙让位于太子赵桓。

钦宗为帝后,李纲继续上疏请命,力主抗金,请求皇上顺应民心,消除内忧外患。钦宗看过李纲的奏疏,表示了赞赏,并于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末,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又任命他担任了行营参谋官的职务。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金军渡过了黄河。太上皇徽宗连夜仓皇出逃。宋钦宗在宰相白时中的劝说下,抗金决心开始动摇,亦准备出逃。形势急迫不容迟缓,李纲犯着性命之忧力劝钦宗坚守京城,以待勤王之师。钦宗当即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宰相),留守东京,统领军队抗击金兵。同时也勉强答应了李纲的请求,表示不再南下,后来李纲又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

接受了重任的李纲,立即着手进行紧张的战略工作。不仅准备了充分的物资以备守城之用,又积极地操练士兵准备随时出击。然而就在李纲紧张地进行着这一切的时候,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宋钦宗慌忙派出使臣与金议和,金人乘机提出割让土地、赔偿大量金银等蛮不讲理的苛刻条件。

就在以钦宗为首的投降派准备无条件接受金人的无理要求时,李纲却坚决反对,面对着这个城下之盟,他力谏钦宗坚守京师,并提出尽量拖延时间,等待各地勤王之师到来的建议。但是钦宗没有同意李纲的意见,而是倒向投降派一边,完全接受了金人的无理要求。李纲见此,不仅无限气愤,更是羞愧难当,他请求辞职,却没有得到批准。

就在钦宗准备用金钱土地换取苟安之时,各地勤王之师20余万陆续赶到,其中,马忠领导的京西兵马还在郑州与金军交战,结果给予了金军以重击,消息传至京城,军心振奋。况这时宋军兵力为金军3倍,因此,李纲趁机向钦宗提出把指挥各地勤王之师的权力给予他,却遭到了投降派的极力反对,他们怕李纲握有兵权、势力过大,就对钦宗提出了分散兵权的要求。于是钦宗下诏另设宣抚司,以种师道担任宣抚使,命姚仲平为都统制,专门管理各路援军。面对这样的情况,李纲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积极的和种、姚二人商量,如何击退金兵。他们经过一番筹划,准备在二月初六这天起兵攻敌。靖康元年(1126)二月一日,姚仲平利欲熏心,为了抢头功,竟打破了原先商议好的作战计划,自行率军偷袭金营,然而却遭到惨败。

姚仲平失败后,钦宗在奸人的挑拨之下罢免李纲、种师道之职,派使臣带着同意割让三镇的诏书,向金人乞和。消息一出,民情激愤,以陈东为首的几百名太学生上书请愿,要求李纲复职。于是,钦宗又恢复了李纲尚书右丞相的职务。

复职后的李纲,又指挥将士加紧都城开封的各项城防措施,指挥军队英勇杀敌,宋军士气大振。金人一看李纲又复职,知道此战再难取胜,就慌忙撤兵了。

京都解围后,李纲曾多次提醒钦宗,防备金兵在秋高马肥之时再次侵犯,上疏没有回音,自己却被投降派排挤出了朝廷,接替种师道为河东抚使。六月底,李纲等数路兵马在太原附近与金作战,由于各路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被金兵各个击破。这下被投降派抓住了把柄,他们以李纲兵败为由,日夜在钦宗面前进谗言。八月,李纲被罢知扬州,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又被放逐,充建昌军。

九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并再一次包围了开封。钦宗在这时才想起忠心耿耿的李纲,才想起他的谆谆告诫。钦宗立刻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让他领兵增援,保卫开封。但是钦宗的诏书还没有到达李纲的驻扎地,开封已被金军所破。靖康二年(1127),钦宗、徽宗被金人押往金国,北宋灭亡。

出任宰相壮志难酬

建元元年(1127)五月一日,曾差点被拉去做人质的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即位之后,任命了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士,但是他仍然认为这二人声望不高,还是想让李纲出任宰相辅政。他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于六月二日拜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任右相,成为南宋政权的第一任宰相。

李纲在任相期间,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景况,他只能竭尽全力,为抗金救国呕心沥血。他锐意改革,在刚刚上任时就向高宗上十议书,内容大致是:在对待金人入侵的问题上,一定要首先使自己强大起来,坚决抵御敌人的进攻。不能乞求讲和,走投降卖国之路。即加强河北、河东的防务;调动民间武装力量,积极参加抗敌斗争;重视人才;修城池、整兵器、制造战船、健全编制军队和军法、挖掘兵源扩大兵力;严惩张邦昌等叛国之人;反对迁都建康(今南京市)等等。

就在李纲为大宋王朝的生死存亡而殚精竭虑的时候,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个投降派却在暗中大肆活动,他们向高宗皇帝密告,不断地派遣使臣与金议和,极力破坏李纲的抗战计划。后来干脆骂李纲为“国贼”,很明显地表现出企图从朝廷赶走李纲。而作为宋高宗本人来讲,他请李纲回来也并非是要用他一味抗击金兵,只是希望用李纲这个人人敬服的老臣来帮他坐镇朝廷。因此,在黄汪二人的谗言之下,他开始明显地对李纲进行了疏远。面对此种消极的君臣,李纲只能以辞职来表示自己的愤慨。建炎元年(1127)八月十八日,高宗下令罢李纲宰相职务,李纲在位时的一切改革、备战措施也随之废除。太学生陈东、欧阳彻再一次上书请愿,要求复李纲的职,抨击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但高宗不仅不听,反而将两位太学生当众斩首。

李纲一罢相,金人便开始有所行动。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金人攻陷了许多地区,贪生怕死的宋高宗只得离开中原,乘船逃跑,直奔扬州而去。金人闻讯追击,高宗一行只好又逃往临安(今杭州),金兵又继续南进攻击临安,高宗又慌忙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为了保护性命,高宗最后都不敢着陆,整日都只在海上漂泊,狼狈地躲避着金兵的迫击。金人由于不习水性,再加上岳飞、韩世忠部队的顽强抵抗,只得从南方撤军,回到了江北。为加强对黄河以南的统治,金人在撤军前,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以大齐为国号。

李纲在罢相后的最初几年里,仍不断地遭受着奸人的陷害,因而屡次被贬、被逐,最后到了万安(今海南岛)。对于朝廷的腐败、城池的沦陷、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他悲愤交加。但是残酷的政治现实,使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在此期间他只能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绍兴二年(1132),在金兵撤回北方后,高宗回到了临安并召回李纲,任命他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李纲接受任命后,还是一如既往,积极准备抗金,收复失地。以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爱国热忱和报效国家的愿望。他聚拢各路的地方武装,组织起一支坚强的抗金队伍;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减轻人民的苛捐杂税;访贫问苦等等。同时他在金与刘豫伪政权准备共同南下时,又上疏高宗,提出乘敌之虚、收复失地的具体办法。然而满腔的热血以及爱国情怀总是换来他人的诬陷与不信任,这次他的抗金建议还是没有被采纳。绍兴二年(1132),李纲再次被免职,直到绍兴五年(1135)十月张浚任宰相后,才任李纲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由于高宗始终站在主和派一边,所以李纲是不会得到重用而有所作为的。对待金人是战是和,南宋朝廷内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宗竟然同意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意见。绍兴九年(1139)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对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面对这种屈辱的媾和,任何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热血之人都不会不为之气结,一心渴望收复河山的李纲愤恨之极,但又无能为力。后来高宗又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但李纲没有接受任命。

绍兴十年(1140)正月,南宋的第一任宰相、抗金英雄李纲含恨逝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