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06

第6章 萧何

萧何(?-前193),汉初丞相。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汉高祖刘邦谋士、辅臣。封相国,与韩信、张良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谥号“文终侯”。

智识刘邦巧谋善断

萧何出身较为低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生活在秦始皇君临天下之时。他虽然胸怀大志,但为人却十分小心谨慎,从来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萧何熟悉法律条文,在沛县做功曹,充当县令的副手时办案公正,很有政绩,充分显露出了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华。因此,他在当地的名声也非常响。

萧何喜欢结交朋友,他交往的朋友中就有刘邦、曹参。刘邦当时是泗水亭的亭长,萧何身为沛县主吏,地位远在刘邦之上,但萧何却对刘邦十分偏爱,对他很是照顾。有一次,刘邦押了一群犯人去咸阳,各地的官员都送钱给刘邦作为路途的费用,都只送少许钱,惟独萧何厚金相赠。萧何对刘邦非常器重,还充当刘邦的月老,将吕雉介绍给刘邦为妻。

就在这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揭义旗,起兵反秦。沛县县令也想响应他们的起义。于是,萧何、曹参建议召已经起兵的刘邦共举义旗。然而等到刘邦来了后,沛县县令却背弃前约,闭门不纳,并且要诛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惶然无措,急忙逃出。刘邦大怒,用箭把信射入城内,告谕城中父老,陈说事情利害。城中吏民便一起杀了沛县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刘邦依仗萧何、曹参,收聚沛县子弟3000人,响应陈胜、吴广。等到刘邦做了沛公,萧何便做了县丞,督办诸种事务。从此,萧何便跟定了刘邦,为之出谋划策,用自己的远见卓识辅弼刘邦建功立业。

沛公刘邦军势日益壮大,不久攻占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一入城,将领们都忙着赶往秦朝府库,抢掠金银宝物,而萧何却直入官府,收集秦朝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认真加以收藏保管。刘邦后来能够熟知天下的险关要隘、郡县的户口多寡以及民生疾苦、社会状况,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顺时应变,都得力于萧何所收藏保护的图书典籍。

秦帝国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令其建都南郑;又将关中之地分为三份,封给秦的三位降将,命他们阻挡刘邦东归。刘邦当然不甘居于偏僻之地,打算率军与项羽硬拼。萧何与张良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的两军实力,认为不能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因为敌势太大。应该先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与项羽争雄。他们提出应该据汉中,招贤人,养百姓,收巴蜀,攻占三秦,然后再统一天下。事实证明,萧何等人的见解是可行的,也真的成了刘邦夺取天下的总方针。刘邦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并封萧何为丞相。

月下追韩运筹关中

萧何身为丞相,一面为刘邦治理政务,一边网罗贤才为刘邦所用。萧何用人的原则一向是惟才是举,既能识别人才,又能尊重人才,他深知治国治天下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其中韩信是萧何为刘邦推荐的一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的人物。当时韩信只是刘邦手下的一个负责钱粮的小官,由于不被重用,韩信连夜逃跑。萧何来不及禀告刘邦就连夜亲自去追韩信,后来终于将韩信追了回来。事后萧何向刘邦推荐说:“韩信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如果陛下想要拥有天下,那么没有韩信是万万不可的。如果大王仅仅想当个汉中王,那么韩信有无都无所谓。”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亲自为韩信设坛拜将。韩信后来果然成了刘邦麾下的一位横扫千军的帅才。

公元前206年八月,偏居南郑的汉王刘邦听取了大将军韩信提出的“先攻取关中,后图项羽”的建议,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攻取了关中。这样一来,刘邦便夺取了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随后刘邦挥师东进,正式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帷幕。

楚汉战争开始后,刘邦率领大军在第一线作战,萧何留守后方。部队的粮草辎重等都由后方提供,萧何办事稳妥,治国有方,在楚汉战争中是刘邦最坚强的后盾。他倾注全部的精力治理关中,守住后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国安邦之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充分满足了前线将士的需要。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在京索两地对峙。汉王派使者慰劳丞相。有人建议萧何应该派自己的子孙兄弟都上战场,以消除刘邦的疑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让自己的兄弟子孙都上战场。刘邦非常高兴,从此对萧何更加信任。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刘邦也经历过惨痛的失败,但萧何始终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公元前205年四月,两军交战于彭城。项羽的3万精兵打败号称50万精兵的刘邦。汉军逃到谷、泗两河之中,被杀和淹死的多达10万余人。楚军乘胜追击,刘邦仅带了十几个人逃走。这一仗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惨败,按常理来说刘邦再也无力与项羽争夺天下。但丞相萧何调集了后方所有军饷送到前方来,并将关中所有的军士都征集起来,供刘邦指挥。这样汉军又重新振作起精神来。最终,相持4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君临天下而告终。

论功第一制定律令

刘邦称帝后,在宫殿上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其他功臣却说:“我们这些人披甲上阵,打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战役,如今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知舞文弄墨地发议论,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又是为何呢?”高祖说:“知道狩猎吗?在狩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野兽兔子所在的是人。现在诸位是有功之狗,萧何则是那发现踪迹的猎人。况且诸位只是孤身跟随我南征北战,多的也只是两三人,而萧何是发动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功劳不可忘啊!”群臣这才心服口服。但轮到评位次时,众功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负多处重伤,攻城略地功劳多,应该排第一。”但关内侯却进言说:“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之事,皇上先前与楚军对峙多年,军队常常失败,而萧何总是从关中派遣军队来补充军需,这种情况多次发生。陛下丢失山东地盘,萧何总是保全土地以待陛下,这是万世之功,没有曹参等数百人,对汉室没有什么损失。若没有萧何,则汉室难以保全,所以应当萧何第一位,曹参第二位。”皇上点头称赞,封了萧何第一,赐带剑穿鞋上殿,入朝可以不小步快走。

楚汉之争结束后,社会经济破败,民生凋弊,人们盼望有清明廉洁的政治与宽仁有序的律令。基于此,从刘邦称帝咸阳开始,萧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请皇帝治令发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其一,组织军队复员。萧何提议,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愿留在关中者,免除12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6年徭役。这就使不少人热心从事农业生产,对汉代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大有助益。其二,赐军吏卒以爵位。萧何所制定的法律规定,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是为高爵,其地位等同于县公、丞相,应先给予田宅。这就提高了政权的凝聚力,稳定了政权的阶级基础。其三,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这在某种程度上,安定了人民生活,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其四,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平民。

这些措施是萧何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也有较大作用。

计除韩信遭受猜疑

公元前201年,有人说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意到南方游猎而诱捕了韩信,并将韩信押赴洛阳。韩信被捕之时,仰天长叹道:“果然如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回到洛阳之后,刘邦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杀掉韩信,就改封他为淮阴侯,实际上却是剥夺了楚王韩信的兵权。公元前196年,巨鹿郡守陈豨公开叛变朝廷,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军队前去镇压。这时,留守在朝廷的吕后闻知韩信暗通陈豨,便与萧何密谋,派一人假装从前线汉王那里回来,报告说陈豨已经被活捉处死,然后又通知朝中文武百官进宫庆贺。萧何为防止韩信托故不到,还亲自登门欺骗韩信说:“你虽然有病,还是勉强去祝贺一下为好。”韩信无奈,只得进宫。当韩信一跨进宫门,即刻就被吕后预先埋伏的武士捕获,紧接便被带至长乐宫的钟室斩首,且三族被诛。

韩信被杀,汉高祖封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地5000户,使役士兵500人,并且专派一名都尉负责保护相国之安全。大家都向萧何道贺,唯独召平却来致吊。召平对萧何说:“您将从此遭祸了。陛下连年征战,餐风宿露,您却安居都中,不被兵革。如今又被加封食邑,又被人服侍保护,表面上是尊您崇您,实际上是猜疑您呢!”萧何原不曾想到这一层,经召平这一提醒,他马上意识到韩信被诛之后,自己功高压主,已成了皇帝疑忌的首要对象了,非常惶恐,不能自解。召平建议,不要接受封地,倾家中之财移作军需,自可免祸。萧何依言而行,高祖甚为欢喜,暂时消除了对萧何的疑忌。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秋,黥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攻打,虽然远离都城,但刘邦总在惦念着萧何,屡屡问使者萧何在做些什么。使者如实告诉刘邦,说他在安抚百姓,把家财全部给了军队。刘邦听了不说什么。有人劝萧何说:“您在关中呆了10多年了,深入民心,百姓都亲近您,由于勤恳为民,得到了百姓的由衷敬爱。皇上是怕您撼动关中。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放高利贷来败毁名誉,以让皇上心安呢?”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进行自我贬损。

刘邦打败了黥布的军队,在返回途中听说萧何在家强取豪夺百姓的土地房屋后特别恼怒,并派人将萧何拘禁起来,打算治他的罪。后来通过别人的求情,才将年事已高的萧何从监狱中放出来。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年老体弱的萧何毅然辅佐太子刘盈登上了帝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萧何病重不起。萧何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来探视他,趁机询问萧何道:“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您为相?”

萧何回答说:“知臣莫若君。”

惠帝猛想起高祖遗嘱,便接口道:“曹参可好吗?”

萧何在病床上,声嘶力竭地说道:“陛下所见甚是,陛下任曹参为相,我萧何虽死,也可以瞑目了。”这番话充分表明萧何对曹参寄予的诚挚厚望。

汉惠帝二年,一代名相萧何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