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1597-1666),清初太宗及世祖朝大学士。字宪斗,宋朝名臣范仲淹的第十八世孙。崇德元年(1636),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并被封为二等甲喇章京;清世祖时被提升入镶黄旗;顺治九年(1652)又被提升为一等精奇哈尼番世职,授议政大臣。谥号“文肃”。
投身太祖出谋划策
范文程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其曾祖父范锶是明正德年间进士,明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其祖父范沉,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尽管其父亲范楠终身未仕,却丝毫没有减损范氏名门的风采。这种风采更来自范文程的先祖——宋朝名臣范仲淹,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范文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儒家经典十分精熟,尤其喜爱历史。范文程18岁时与其兄范文采同时考取沈阳县学秀才,为范氏家族平添了一份荣光。
后金天命二年(1618),努尔哈赤公开与明朝决裂,其斗争锋芒直接指向明王朝。是年四月,努尔哈赤召集部下,以“七大恨”为口实向明朝发起进攻,兵占抚顺、东州、马根丹三城及台堡500余处,所到之处纵兵掳掠。
这一年,范文程年仅21岁。当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之际,血气方刚的范文程“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后金政权。努尔哈赤见范文程身材健硕、气宇不凡,心中大喜,随即询问其家世,范文程如实说出。听完范文程的陈述,努尔哈赤又问及天下军国大事,范文程对答如流,深得赞许。努尔哈赤当即收留范文程,并告诫手下人:“此人是名臣之后,你们都要好好的对待他。”范文程从此追随努尔哈赤左右,并参与了攻打辽阳、三岔、西平、广宁诸战役的策划。
天命十一年(1626),一代英杰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将次年改称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后范文程进一步得到重用,随侍在皇太极左右。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伐明,范文程随行。他追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入蓟门,克遵化,招服潘家口等五城。在大安战役和遵化保卫战中,范文程勇敢杀敌,论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天聪三年冬,皇太极兵抵北京,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奉谕护驾,双方在城郊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面对这种拉锯战的形势,范文程建议皇太极使用反间计,使狐疑满腹的明崇祯皇帝相信袁崇焕与清兵暗中勾结。此计果然灵验,袁崇焕迅即被捕,冤死狱中。袁崇焕之死使祖大寿惶惶不可终日,慌忙逃回锦州大本营。范文程的反间计不仅使清兵从容退出关外,而且巧妙地借刀杀人,为皇太极铲除了一位难以对付的明朝大将。皇太极从此对范文程另眼相待,命其参与帷幄,成为不离左右的重要谋士。是年,范文程33岁。
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远征察哈尔。待大军行至归化(今呼和浩特),方知林丹汗早已逃遁,留给皇太极的只是一座空城。时值盛夏,酷热难当,数万将士以及战马面临断水之灾。范文程等人上疏皇太极,指出惟有进攻明军方为上策,但表面上必须以议和为借口,以10日为限,背地里做好军事准备。明朝方面肯定会断然回绝,议和限期一到,马上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壮军威。皇太极依计而行,饱掠而返。
嵩德三年(1636),皇太极改弘文馆为内二院。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并封为二等甲喇章京。此后,凡军国机密大事,皇太极都召范文程入宫商议。皇太极性格暴躁,许多王公大臣动辄遭到训斥或革职,但唯独对范文程礼遇有加,宠信不已。
力主入关创制安民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去世,其子顺治帝福临即位,是为清世宗。顺治即位后不久,便将范文程家族提升入镶黄旗,以显其尊。
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开始进军北京。范文程得到传闻立即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伐明以夺取中原天下。李自成农民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的消息传到清王朝时,范文程还正在盖州温泉养病,多尔衮快马将其立即召回。范文程一到就对摄政王说,李自成涂炭中原,杀君灭后,清军应代天讨伐,拯救明朝百姓于水火之中。
范文程的决策性大计很快得到了多尔衮和清廷的首肯。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率领大军直扑山海关,范文程抱病随行。四月十三日,清军前锋渡过辽河,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书乞降。范文程告诫多尔衮,当务之急必须借助吴三桂的力量打败李自成,否则定鼎北京无望。于是,清王朝接受了吴三桂的请降。
四月二十二日,多尔衮与吴三桂在山海关联手大败李自成军,然后马不停蹄向北京方向掩杀而去。在进军途中,范文程草拟文告,声称“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诛者惟闯贼。师律素严,必不汝害”。清廷也借重范文程的声望,所有文檄皆署文程官阶姓名,四处张贴,以收民心。
清军进入北京之后,百废待兴。“畿甸甫平,挞伐四出,文武甲兵,事无巨细,咸公综理之,案牍填委,昼夜立阙下,并观兼听,剖决如流”,充分显示出范文程全面的治国才干和清廷对他的器重。为了迅速稳定局势,范文程协助多尔衮颁布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为明崇祯皇帝隆重发丧;严禁清兵抢劫,对市棍地痞将所掠宫中财物列市叫卖予以取缔;禁止平民百姓以“搜捕逆贼”为名相互讦告;任用明朝的大批降官;并广开言路,征求人才。此外,范文程还建议减轻了明朝末年繁重的赋税,并倡导历经战乱的省份开荒垦田、恢复生产。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去世,福临亲政。一次,福临与范文程探讨治国之道,范文程强调说,君明臣良,行善合天,必须实行顺乎民心的政策。他尤为注重财政问题,建议广兴屯田,奖励垦植,恢复濒于崩溃的农业生产。认为此举既可招抚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又可制民之产,充实国库,以备荒馑所需。范文程的屯田等建议,多被福临欣然采纳,成为清廷正式颁行的国家政策。
恪尽职守恩遇益隆
清兵攻占北京之后,范文程建议清廷照旧录用明朝各衙门官员使他们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都以原官同满官一起办公。这一举措既可以在新旧交替的战争环境中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又可以笼络、安抚一大批故明官员,使其效忠清廷。当时,故明尚书倪元璐的家属上书范文程,要求扶丧南归。范文程“立遣骑持令箭送至张湾,于是殉难诸臣之丧,多次第南归”。范文程以礼相待的宽柔行为,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普遍好感。
在如何选拔国家官员的问题上,范文程上书清廷,提出了四项标准,即“不论满汉,不拘资格,不计亲疏,取正直才守之人”,这些重要的建议,顺治帝颇为首肯,多被采纳施行。范文程特别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支持。
范文程对那些敢于直言、秉公执法的臣僚颇为关注。如当时的着名谏臣魏象枢,常在朝中“与诸大臣抗辩是非”,因而往往遭到权贵们的敌视。但范文程很赏识他,说:“直哉,此我国家任事之臣也。”所以,后来的大学士李蔚称道范文程“培养人才,保护善类,尤为注意”。
顺治帝勤于政事,曾多次到内院视察,并就有关事情询问诸大臣。每次范文程都因为率先回奏而受到嘉奖。有一年端午节,其他大臣都休假在家,只有范文程一人值班。顺治帝看后十分感动,对他说:“借此节日一图安乐,人之常情。卿工独不休,以国事为重,诚国之重臣也。”范文程借这个机会,又向皇帝说道:“君明臣良,必相互督促,始能承天意,尽国事。”顺治帝说:“自今以后,我有过必改,卿也应勤加提醒,毋忘其责。”
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顺治帝特加范文程荣衔太子太保。范文程上疏辞谢,同时自陈年老多病,乞求辞官休养。九月,顺治帝特降旨挽留并晋范文程为太子太师。不久,接受了他的辞呈。顺治帝因范文程是历经三朝的旧臣,有大功于国家,对他礼遇甚厚。范文程患病时,顺治帝不仅亲去探视,还亲自为其选药。并命画工到其家为他画像,藏之于宫内。至于赏赐御用之物更是数不胜数。因范文程身材高大,顺治帝为此曾多次命人为其特制衣服鞋帽。
康熙帝即位之后,范文程曾受命回沈阳祭告太宗皇太极的陵墓。范文程想起与太宗朝夕与共,哀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康熙五年(1666)八月,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皇帝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并遣礼部侍郎亲去祭祀,赐葬在怀柔红螺山,立碑记绩,并赐御书匾额“元辅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