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69

第69章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明穆宗、神宗朝内阁首辅。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张居正于嘉靖朝中进士。在主持朝政期间,大刀阔斧地改革,整吏治,强边备,改漕运,清土地,裁冗官,行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少年得志进为首辅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嘉靖四年(1525)五月出生于湖北江陵。

张居正从小就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无论是生活和启蒙学习方面,都得到特殊的照顾。由于天资聪颖,5岁时即被送到学校念书,入学后,张居正的天赋更加彰显,加之其学习用功,因此,不到10岁就懂得经书大义,诗词歌赋更是出口成章,信手拈成。

嘉靖十五年(1536),12岁的张居正才华出众,以童试考中头名秀才,成为名震荆州的小秀才。嘉靖十六年(1537)八月,恰逢三年一度的举人考试,张居正应试未中。嘉靖十九年(1540),16岁的张居正又参加乡试,此次,张居正终于如愿高中举人。当时的主考官顾嶙对张居正说:“古人说,大器晚成,此为对中才的说法罢了。而你并非中才,乃是大才。你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再不求进取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23岁时又考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从此进入官场。

庶吉士只是一种见习的官员,没有实际的政务。而且作为一个新科进士,张居正没有发言权,也左右不了政局半分。但他那时却目睹了内阁大学士夏言与严嵩等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尤其是严嵩为了取得首辅地位竟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借收复河套之事陷力主抗蒙的夏言和曾铣于死地。残酷的现实使张居正认清了当时局势的紧张和政治的腐败。

接下来的庚戌之变,让张居正更加认清了朝廷兵备废弛和严嵩误国害民的嘴脸: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年)六月,蒙古俺答率军攻到明朝北京城下,严嵩阻挠兵部出战,大明10余万兵马眼睁睁看着俺答兵在京郊大肆劫掠8日,竟没有一将一兵出阵发射一箭。俺答兵掠夺够了以后押运着大批男女、牲畜、金帛和财物扬长而去。

庚戌之变,让张居正对严嵩彻底绝望了。但此时严嵩是首辅,张居正深知此时还不能与他决裂,因此表面上仍与严嵩保持一种和谐关系,每次遇到严嵩都给予必要的尊敬。严嵩过生日,他也不忘作几首诗祝贺一番。这时,他已经把目光投向礼部尚书徐阶。在翰林院,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嘉靖三十一年,世宗任命徐阶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徐阶也开始注意张居正了,认为他是个不寻常的年轻人。

嘉靖三十九年,徐阶从少傅晋升为太子太师,张居正也从翰林院编修升为右春坊右中允兼国子监司业。此时的国子监祭酒是新郑人高拱。

严嵩和徐阶的斗争逐渐明朗起来。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刑科给事中吴时来、刑部主事董传策同日上疏弹劾严嵩。前者是徐阶的门生,后者是徐阶的同乡。这次弹劾虽未成功,但世宗对严嵩的态度较前已有改变,他已开始逐渐疏远严嵩了。朝中军政大事也不再让严嵩过问了。1562年五月,御史邹应龙给了严嵩致命一击,在他的弹劾下,严嵩政权倒台了,徐阶进为首辅。不久,徐阶和高拱的对立逐渐尖锐起来。在明争暗斗中,高拱和徐阶相继罢职而去。

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高拱复入内阁。

隆庆元年(1567)二月,张居正晋升为左侍即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张居正单凭那套谨慎小心的作风,还是时时感到位置不稳。徐阶离任时曾托张居正照应自己的三个儿子,后来他的三个儿子都因犯事被问罪。在严重的局势下,张居正还是尽力为他们周旋。高拱的心腹们便在这件事上寻找机会,搜求张居正帮助徐阶的动机。

隆庆六年(1672)五月,穆宗中风而亡,皇太子朱翊钧才10岁。这又是一个权力重新更替组合的时期。高拱和张居正的决战就在这个时期展开了。

冯保在这一时期起了重要作用。穆宗在世时,冯保屡次想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都因高拱从中作梗而告吹。他现在要报复了,他乘穆宗新丧的机会,在皇后、皇贵妃和张居正之间频繁活动起来。六月十六日,冯保向众臣宣读了皇后、皇贵妃和皇帝的手谕,指陈高拱揽权专政,蔑视幼主,下令革职回乡。

高拱被革职后,文渊阁仅剩下张居正一人独守,他也因此顺理成章地升为首辅。

改革吏治推行新法

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后,对朝中空议盛行、不务实事、人浮于事、政令不通的现状很是担忧。他下决心要彻底改革吏治,为其他改革铺平道路。万历元年(1573)十月,张居正上疏请行考察绩效的“考成法”,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由于考成法赏罚分明,官员们办事的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考成法的实施,张居正决心以推行考成法为中心,使腐败到极点的吏治得以整顿。张居正依据立限考成的三本账,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张居正便强调要把那些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把那些专靠花言巧语骗取信任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吃粮不管事的冗官,尽行裁革。在张居正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三成。与此同时,张居正又广泛搜罗人才,把那些拥护改革、政绩卓着的官员提拔上来,委以重任。

张居正的改革,先从军事、政治着手,逐渐推向了经济方面。明朝中叶以来,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吏治的腐败,豪强地主与衙门吏胥相勾结,大量隐瞒土地,逃避税粮,无名征求,多如牛毛,致使民力殚竭,不得安生。为削除这种现象,张居正毅然决定推行“一条鞭法”。他首先在全国大量清查土地。万历十年(1582),全国土地丈量工作基本完成。这次清丈查出隐占的田地300万顷,达到了预期的成功。虽然执行丈量的官吏有的改用小弓丈量以求田多,有的地方豪强也千方百计进行抵制,致使这一数字不很准确,但毕竟把大地主隐瞒的土地清查出一部分,对他们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赋役改革,推行着名的一条鞭法。早在嘉靖年间,潘季驯、海瑞等人就在广东、江南等地推行过一条鞭法,但把一条鞭法推向全国,并使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张居正。

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合为一种,一律征收银两,并以田赋分担徭役钱,二者有一定比例,或“丁四粮六”(即将徭役钱的十分之六摊入田赋征收),或“丁粮各半”。同时简化征收手续,由地方官直接征收赋役银。

推行一条鞭法时,张居正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他在嘉靖、隆庆年间局部地区推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于万历四年(1576)先把一条鞭法推行到湖广。当时有人提到一条鞭法的不利,甚至有人说一条鞭法便于官而不便于民。张居正只是说:“法令贵在利民,……所以近来拟旨说,如果有利于民,则听任推行,如果不利于民,就不必强行实施。”经过一年的推行,情况有了好转,说一条鞭法不利于民的人只有十之一二了。张居正对一条鞭法更加感到有兴趣,他说:“一条鞭法如果真能适宜于人民,何须分什么南方与北方呢?”于是他下令将一条鞭法向更广阔的地域推广,至万历九年(1581)正月,再用诏令通行全国,一条鞭法逐渐成为通行的制度。

一条鞭法的推行,不仅改革了税制,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产生了超出经济之外的深远的影响。

门生发难死后蒙冤

张居正在改革整顿中得罪了不少人,他们对张居正的改革触及自己的利益十分仇恨,也有的人是因为与张居正政见不和,其至嫉妒其才能和权力。他们认为张居正以宰相自居,挟天子以令天下,太专权霸道了。这些人都在伺机向张居正发难。

后来,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旧例他要在家守孝3年,万历帝以“朕全依赖卿,哪能离开朕一日”为由诏令张居正不必回家守制。正在张居正犹豫不决的时候,以吏部尚书张瀚为首的一批张居正的门生却对他刀剑相逼,逼他离阁回家守制。经受了几次门生发难的沉重打击和为父奔丧的长途跋涉,张居正不幸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不见好转。

张居正自知行将不起,遂连上两疏,恳求万历帝准允致仕归去,以求生还江陵故土,但万历帝始终不准,万历十年(185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撇下老母去世。终年58岁。

张居正病重期间,明神宗万历皇帝十分伤心,送给他许多珍贵药物和补品,并对他说:“先生于国功劳不能再大了,朕无以报谢,只得日后多照顾你的子孙是了。”张居正病逝后。神宗罢朝数日,并赠他为上柱国,赐谥“文忠”。然而没过几个月,明神宗就变脸了,加上那些在改革中被张居正得罪的人添油加醋地告状,张居正立刻遭到自上而下的批判,万历十一年三月,明神宗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谥号,并撤销其第四子张简修锦衣卫指挥的职务,还抄了他的家。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业绩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因此,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熹宗帝下诏为张居正平反昭雪,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挺身而出为张居正论冤,崇祯十三年,崇祯皇帝终于下诏恢复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官职,并授予张敬修的孙子张同敞为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