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72

第72章 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康熙朝大学士。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

献策平乱荐贤收台

李光地生于小康之家的书香门弟,清初战乱中家道中落。顺治十二年(1655)李光地14岁时,全家11人一起陷于贼手,一年后被其叔父营救得脱。康熙九年(1670),李光地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命学满文。康熙十一年授编修,一年后准其离职回乡。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叛乱,在家乡的李光地表面应付叛军。暗地里为清廷打探军情,康熙十四年(1675)五月,李光地通过对耿精忠、郑锦军事形势的仔细分析,向康熙帝进蜡丸密疏,提供破耿、郑的妙策,密疏指出:福建疆域窄小,自从耿、郑两军割据以来,勒索人民敲骨吸髓,致使民力已尽。敌军粮尽兵疲,已呈穷途末路之势。南下清军应抓住时机急攻,不宜拖延时日,以致夜长梦多,生出变故。当时,耿精忠大军聚集在仙霞关、杉关一线,郑锦的主力集中于漳州、潮州地区,只有汀州通往赣州的小路防守薄弱。他建议挑选精兵万人,利用敌军防守的薄弱环节,以开往广东为名,由赣州直抵汀州,七八天就可以到达。耿、郑想派兵救援,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赶到,那时清朝大军已进入福建了。“避实击虚,迅雷不及掩耳”,定可获胜。汀州小路崎岖,应以乡兵、步兵、马兵为序,以保万无一失。敌军主力都在前线,内地空虚,清军如果深入内地,则各路敌军不战自溃。他建议康熙帝命令带兵将帅侦察虚实,随机应变,以求速胜。康熙帝得到密疏后,深为感动,连称李光地“真忠臣也”!他将密信交给兵部和领兵大臣们参考。后来由于军情变化,清军无法进兵汀州,康亲王杰书只得出兵衢州,攻克仙霞关,收建宁、延平,耿精忠投降。清军进驻福州,都统拉哈达等率军讨伐郑锦,并寻找李光地的下落。康熙十六年,清军收复泉州,李光地到漳州拜见拉哈达,康亲王得知后,上书康熙帝,称赞李光地“忠贞为国,颠沛流离,矢志不移”,应该给予褒扬。当年三月,朝廷破格提拔李光地为待翰林院读学士。

康熙十七年(1678),漳浦人蔡寅率众数万(头裹白巾,号称“白头军”),兵围安溪。当时李光地因父丧在家守孝,他出面招集乡兵,拒险抵抗义军的攻击。他威胁各乡百姓,如果私自资助义军粮饷便是贼,必定移兵先行翦灭。在他的威胁下,各乡百姓没有人敢帮助义军。蔡寅的白头军在内无粮饷、外受追击的情况下,被迫前往投奔郑锦。此时,郑锦的名将刘国轩连克海澄、漳平各县,控制了万安、江东二桥,兵锋直指泉州,泉州告急。李光地秘密派其使者从水道潜入泉州城,向守城清军出示宁海将军的印信绢书,让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兵的到来。随后,李光地亲自动手,为清军筹措粮饷,备足犒师物品,前往躬迎清军。不久,泉州转危为安。这次又让康熙帝感动不已,称赞李光地“矢志灭贼,实心为国”,并提拔他为翰林院学士。

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李光地服孝期满返京,升任内阁学士。这时,李光地认为收复台湾的条件已趋成熟,他向康熙帝建议:郑锦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下骄纵,争权夺利,人民不堪忍受郑氏政权的残暴统治,盼望统一。应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出兵,一定能克敌制胜。康熙帝召集众臣廷议,诸臣都认为海洋遥远险恶,风涛不测,很难保证长驱制胜,万无一失。福建水师提督甚至上《三难六不可疏》加以阻挠。李光地仍不愿放弃,力主机不可失,应赶紧进取。次年,康熙帝下定决心,力排众议,命李光地推荐收复台湾的主帅。李光地认为只有大臣施琅能胜任此重任。康熙问其中缘由。他说:施琅全家都被郑氏所杀,这样的血海深仇,他一定会刻骨铭心;而且众将之中只有施琅最熟悉海上情势;他智勇兼备,无人可比。郑氏所害怕的,就唯独这一个人,用他任主帅,则在气势上已占了优势。李光地又说: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如果此地一失,郑氏政权必定发生内乱,前来投降。康熙帝觉得李光地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进军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给事中孙蕙又上疏建议缓取台湾,李光地认为不可,仍坚持前议,他说“海上凭风信,可进则进,可止则止,提督施琅熟悉水师,料想不会出什么意外。”同月,李光地送母亲回家乡,在福建他知悉了施琅进取台湾的全部计划,连声称赞:“着着胜算,语语中机,业已成功,可喜可贺!”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终于不负众望,率军成功收复了台湾。

抱病劳作治河安民

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康熙认为李光地举贤有功,授于他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二十九年初,李光地任兵部侍郎。康熙三十三年,兼直隶学政。康熙三十六年并兼工部侍郎。

康熙三十七年,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当时,北京周围广大地区屡次遭受水灾,康熙帝怕漳河与滹沱河合流而引起下游河水泛滥成灾,命李光地疏浚漳河故道,引漳河水进入运河,减少滹沱河的水流量。李光地上疏说:“漳河现在分为三支:一支从广平经魏县、元城,到山东馆陶流入卫河,并进入运河;一支是老漳河,自山东丘县(今属河北)经南宫等县,与完固口合流,至鲍家嘴进入运河;一支是小漳河,自丘县经广宗、钜鹿(今均属河北)流入滏阳河,又经束鹿、冀州进入滹沱河。由衡水到献县的完固口又分为两支,支流与老漳河会合汇入运河,主流经河间、大城、静海流入子牙河,最后汇集至白洋淀。现在,自馆陶进入卫河的这一段河浅流缓,应进行浚深拓宽,在完固口修筑大坝,堵住流入老漳河的支流,使其还归滹沱河;再在静海的阎、留二庄修筑大堤,收束河水进入白洋淀,不使其泛滥成灾。”康熙帝同意了这一方案。不久,李光地又上奏说:“霸州、永清、宛平、良乡、固安、高阳、献县因疏浚和开挖新的河道,占用民田139顷,请朝廷豁免他们的赋税。”朝廷准奏。康熙三十九年,康熙皇帝视察子牙河工地,命李光地自献县开始,在子牙河两岸修筑长堤,西至大城,东达静海,长200余里;又在静海广福楼、焦家口开挖新河,将水引入白洋淀。这样,河水水流畅通,毫无阻挡,也就避免了水患。治河工程中,李光地历尽辛苦,和河工们一起辗转各地,视察勘测,风餐露宿。虽然积劳成疾,染病在身,但他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坚持抱病劳作。康熙四十年(1701),永定河工程竣工,康熙帝手书“夙志澄清”匾额及御制永定河诗、御服、衣冠赏赐给李光地,以示褒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康熙再次褒扬李光地治理河水的功绩,提拔他为吏部尚书,仍管直隶巡抚的事务。在吏部任上,李光地对兵制、官俸、蠲免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他上疏说:“如果遇到免除赋税的年头,应立即停止征收拖欠赋税,这样人民才能终年休养生息,这实在是大仁大德之举啊。”李光地任吏部尚书,政绩得到众人的一致承认,“官吏兵民,无不心服”。

推崇理学病死任所

天资极高的李光地年轻时就对理学很感兴趣,从17岁起就“立志向学”。程朱性理之学尤其令他青睐,成为他的不易之学。在此后的6年里,他纂辑了《性理》、《四书》、《周易》各一部。他后来自称这三部书是他学术的根基之作。程朱理学在明中后期心学的冲击下,本已呈衰微之势,在清初统治者的扶植下,又出现了一种“回光返照”的气象。在此局面下,李光地也许是为了顺应统治者的要求,对程朱理学笃信不移,“穷极深微”。他平时谈经讲学,都以朱熹为宗,非程朱之学不言。

康熙帝也是一位提倡理学、并且推崇理学的皇帝。他“夙好程朱,深谈性理”,居常讲论,无不以朱子之学为正宗。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备顾问着作之选,罗致天下名士学者143人,使许多理学名士受到优宠,甚至显赫一世。

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升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密切,康熙帝有时召李光地和他探讨一些理学问题,每次都长达二三个时辰,而李光地为了投康熙帝所好,在其侍讲和修书等场合中都分外卖力。他称朱熹之功,“可与日月争光”。对康熙帝“大信朱子”,甚为高兴。康熙四十五年五月,李光地秉康熙帝御旨,承修《朱子全书》。当时,康熙帝亲自着有《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及《性理精义》等书,都由李光地校对整理,作为清代官方典籍。在承修《周易折中》时,康熙帝对李光地说:“此书非卿万不能辨其是非。”康熙帝经常将他召入便殿,相互探讨。康熙五十一年(1712),经李光地提议,朱熹被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灵牌抬进孔庙,配祀于“十哲”之列。康熙帝对此深表赞赏,说:“我认为孔孟之后,在文化教化上,朱熹的功劳最为宏大。”从此,康熙帝和李光地之间的关系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这时,李光地已年过七旬,身患疝疾,而且疮毒漫延,双手肿硬。他虽然荣宠已极,但由于朝内局势动荡不安,也有“惴惴危惧,如临渊谷”之感。因此,从康熙五十年起,他就多次上疏申请退休,但康熙帝坚持慰留,说:“看到你申请退休的奏折,我心中惨然。想当年的旧臣,如今所剩无几。像你这样知心的大臣,也不过一二人了。如今我已老了,实在不忍言及退休之事。”李光地感激涕零。为了使李光地早日康复,康熙帝教给他“坐汤”之法,嘱咐他坚持治疗。从这年九月到年底,康熙四次赐给他鹿尾等多种补品和配合坐汤的九坛海水。同年十一月,李光地稍愈后,赴畅春园叩谢。康熙帝命人在园中备馆设帐,亲自察看李光地的病患之处,好言安慰。二人议商国事,倾心交谈。李光地退出后,康熙仍然放心不下,再三叮咛他要谨防寒气。康熙帝的亲切关怀和信任,使李光地深为感动,愈加奋勉,继续抱病任职。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康熙帝赐给他“夹辅高风”和“庶事惟康勒股肱”的匾联。这年十一月,康熙帝说他与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拳拳于眷恋之情。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李光地称其妻久丧未葬,再次上疏请求退休,康熙给假两年。李光地辞行时,康熙帝赐给他“谟明弼谐”匾字,并说这四个字久藏心中,原想等他80寿辰时以这四个字为他祝寿,现在提前赐给他。康熙帝为李光地做的饯行诗,更是情深意切,他还让王公大臣们步其韵和诗,临别赠给李光地。

李光地回乡不到半年,康熙帝就常常思念他。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康熙密旨将李光地召回朝中。李光地还朝后,以其多病之躯,倾心尽职。

然而,李光地在立皇太子的事情上却违背了康熙帝的心意,他认为皇子中惟独允禊最为贤明。当时有些大臣因此而被削职重惩,但康熙帝独对他非常谅解,好言相慰。康熙五十六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突发,死于任所,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