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73

第73章 张廷玉

张廷玉(1627-1755),雍正、乾隆朝大学士。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颇得皇帝宠信,死后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张廷玉出生于京城,其父是大学士、翰林学院编修张英。张廷玉从小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了他对学识的渴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张廷玉幼时体弱多病,步行一里多路就气喘吁吁,疲惫不支,父母都为他的身体而忧虑。张廷玉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坚持每天早睡早起,早上起来除了晨读就是锻炼身体;饮食定时定量;清心寡欲,坚持不怠。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28岁中进士时,身体已经比较壮实了。后来他入值南书房,公务繁忙,早出晚归;又先后10多次扈从皇上北出塞外,曾100余日不离鞍马,饮食失节,他都能轻松地挺过来而不觉疲劳和不适。

张廷玉中进士后,初授庶吉士,在其后的20年里,他的仕途坦荡,一帆风顺。他曾先后出任检讨、日讲起居注官、司经局洗马、右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和经筵讲官,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被授予刑部右侍郎官职。

在任刑部侍郎期间,张廷玉处理了一件大案。1720年,山东盐贩王美公等人纠合了一批无赖之徒,倡立民间宗教,率众打家劫舍,烧杀抢掠,横行无忌,导致南北交通要道被他们阻断。同时期,青州地区也发生类似事件。清廷以为是汉族人民的反清运动,十分震惊,令巡抚李树德等文武大僚全力剿捕,共捕获150余人。康熙帝命张廷玉与学士登德前往山东共同勘治。临行前康熙帝对他们说:“奸民聚众生事,妄自称名称号,图谋不轨,你们审讯清楚后,该杀头的立即在济南正法,该发配边疆的迅速发遣。”张廷玉至山东后立即升堂审讯犯人,仔细审察犯人供词及与案情有关材料,终于对事件的经过有了大致了解。他说:“这件事只能判作盗案,而不是反叛案。盗贼们自称‘仁义王’、‘义勇王’,不过是市井之徒的绰号罢了,没有必要深究。”于是张廷玉就按盗案了结此案,斩首7人,发配35人,18人用了肉刑,其他由于残废、疾病而免于刑事处分的有72人,无罪释放25人。当初审问时,盗魁供出党羽2000余人,张廷玉考虑到罪在首恶,只就按察使捕送来的150余人审讯结案,不牵连其他人。张廷玉将此案完满处理后,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第二年就将他调为吏部侍郎。而时人也因此案而称颂张廷玉为人仁慈宽厚。

雍正帝即位后,对张廷玉格外赏识。雍正元年(1723)初,命为皇子师傅,擢礼部尚书,不久,又授翰林学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此外还被任命为纂修《明史》总裁官之。雍正三年(1725),张廷玉署理大学士,次年实授,雍正七年(1729),清廷设立“军机处”,张廷玉是第一批充任此职的大臣。

张廷玉入军机处后,办事更加周敏勤慎,成为雍正帝所倚重的重臣。雍正为奖励张廷玉的辅弼之功,赐予他一等阿达哈哈番,可世袭。雍正十一年(1733),张廷玉又上疏请求校正刑部弊端。清代各省处理罪犯的方式是:对犯人按犯罪程度不同而区别对待,犯重罪者收禁关押,犯轻罪者可找保人担保释放。但是清朝刑部却没有采取这一合理方法,不论犯罪轻、重,罪犯主从,一律收禁,使一些无辜者或犯轻罪者遭到不应有的或过重的惩罚。张廷玉建议仿照各行省的办法,让轻罪犯人找保人,分别释放。刑部官员在判案时,引用律例常常断章取义,只根据其中寥寥数语就给犯人定罪,有的官员甚至生搬硬套律书上的案例来裁定案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使裁决和实际犯罪情况不相符合,甚至出入甚远,罪刑轻重失度,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张廷玉觉察到了这种办案方式的不良后果后,就上奏雍正帝,指陈其各种弊病,建议让都察院、大理寺驳正冤错案件,刑部办案草率不负责任者,应给予处分。张廷玉对于刑部的这两项提议都得到雍正帝的赞同,下令让九卿们议定执行。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病重,命张廷玉和鄂尔泰等人为顾命大臣。雍正帝在遗诏中说:张廷玉器量纯全,竭诚供职,死后可配享太庙。这是大臣享受的最高荣典。

张廷玉在雍正朝始终深受恩宠,乾隆朝的最初几年也颇得乾隆帝的宠信。如乾隆元年(1736),晋升为三等子爵,乾隆三年初,封世袭三等伯,第二年加太保。不过,其后却日渐失宠。乾隆六年(1741),刘统勋疏称张廷玉桐城亲朋登仕者过众,曾几次受告诫他应谨饬此事。乾隆八年,朝廷免其伯爵世袭。由于年事渐高,张廷玉一再乞休,皇上以其既奉遗命配享太庙,当于任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未恩准。乾隆十五年(1750)一月一日,乾隆帝终于准张廷玉致仕之请,命待来春离京。一月十六日,张廷玉奏请陛下应对时,对身后是否能配享一事颇有疑虑,乞皇上一言为券。皇帝为释其疑虑,特颁手诏并制诗示意。一月十九日,张廷玉本应入宫谢恩,因风雪交加而遣子代往。乾隆原已对张廷玉的公然不信任感到不快,顿时怒不可遏、大发雷霆。次日,张廷玉诣阙为前日的失礼举动谢罪,乾隆帝责怪大学士泄漏消息,并责张廷玉虚假。几天后乾隆帝削去张廷玉4个月前晋封的勤宣伯爵位,同时宣谕:张廷玉虽实不当配享,仍准其所请。同年中,张廷玉请离京,适值几天前有皇长子之丧,乾隆因而诏责其不合礼仪并收回配享成命。张廷玉仅以原任大学士头衔返回故里。

张廷玉生性淡泊,没有声色玩好的嗜欲,退休回乡后,生活恬淡自适,常常手持书本安坐书房,忘却了俗世的存在。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张廷玉逝世,乾隆帝遵雍正帝遗诏,命将张廷玉配享太庙,赐祭葬,谥号“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