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
6907200000028

第28章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6)

农村公路建设长期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巴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改变巴蜀农村地区长期落后的交通现状,四川、重庆两地在“十一五”期间将对农村公路建设将进行大量的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已成为当前巴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村公路将获得部、省补助资金167亿元,并投入40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仅2006年省级财政就投入资金12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的总和,争取到2010年实现98%的村通公路,基本形成省内农村公路运输网络;而重庆市在“十一五”期间将投入120亿元,新建和扩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全部乡镇.通、绝大多数村通达的目标,仅在2006年就建设农村公路6000km,实现400个行政村通公路。

作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农村公路对于巴蜀古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将能够有力地推动古镇保护工作。首先,农村公路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古镇落后的交通条件,加强古镇与周边农村和城市的联系,重新恢复古镇在历史上作为城乡枢纽的区域地位,遏制古镇持续衰败的势头;其次,农村公路建设提高了古镇的可达性,使得外界进入古镇更加便捷,必然增强人们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关注,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吸引和动员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到古镇保护中来;其三,通过农村公路的修建,古镇周边的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存在空间上能够取得更加便捷的联系,可以为古镇实施遗产的区域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当然,农村公路的建设在促进古镇保护事业的同时,也必然会给保护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关于这点笔者在前面已有介绍,就不再赘述了。

2)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工作重心。在这一领域,巴蜀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正逐步探索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以四川为例,目前形成了四种基本的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以集体经济引导和产业开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旅游模式);二是以大项目带动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三是被政府列为试点探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旅游模式);四是分步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之中,推动小城镇的旅游发展,是多数发展模式所倚重的一项重要内容。巴蜀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小城镇为“点”,带动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已成为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思路。

从历史文化的保护来看,巴蜀农村产业经济尤其是小城镇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巴蜀古镇的保护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作为一类特殊的小城镇,巴蜀古镇本身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往往也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具备了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能够广泛吸引外界的力量的参与投入。除了有利于古镇保护的社会力量动员外,旅游业的兴起本身也是古镇整体保护一个重要的实施环节——古镇的旅游开发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巴蜀古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持续改善,同时旅游功能的融入也能促使巴蜀古镇在保护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功能调整,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加现代服务内容,完善古镇的功能,恢复古镇的活力,促进古镇保护。当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古镇原生文化可能造成的巨大冲击也是古镇保护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

3)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功与否将直接促进或制约农村的发展。巴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之一,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文化建设也曾经长期滞后于我国其他地区。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川、渝两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迅速地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文化面貌。

农村文化建设在繁荣巴蜀农村文化本身的同时,也必将有利于促进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一,有利于古镇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再造。目前巴蜀古镇中许多传统公建多已丧失原先功能,大都处于废弛状态,濒临破坏的边缘。而巴蜀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要求增加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完善农村的文化服务功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例如资金、政策、技术的投入)为古镇的传统公建改造为现代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了契机,让古镇传统公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种可能。其二,有利于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巴蜀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古镇中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大量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中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巴蜀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实施“民保工程”,客观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非物质化遗产内容。当然,我们在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巴蜀古镇保护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和仔细鉴别,警惕各种形式主义的文化建设可能给古镇保护带来的挑战与危害。对某些现代商业文化“披着”传统外衣对古镇进行的渗透,或打着文化复兴的幌子却兜售文化糟粕,尤其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如若不慎将会开启巴蜀古镇乡土文化的毁灭历程。

从影响领域和程度来看,新农村建设对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的是一种层面性的影响,体现为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仅在古镇某些关联性的层面内容产生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不过,基于影响的特定性,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我们在保护策略拟定中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应的回应。首先,我们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乡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契机,改善古镇与农村腹地的交通联系,促进古镇与农村的经济互动,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强化古镇与周边农村之间的辐射与反馈作用;同时,通过乡村公路的网络化建设,促成古镇与周边人类(自然或文化)遗产广泛的空间联系,为区域遗产的整合保护与利用奠定物质基础。其二,借鉴巴蜀地区一些成功的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在临近大中城市(成都、重庆、南充、自贡、泸州、宜宾等大中城市)的古镇中,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节假休闲文化度假产业,促进古镇的产业升级或转型。

其三,利用新农村建设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有利条件,积极挖掘古镇周边农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烘托,结合古镇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做大做强以古镇为核心的区域性文化产业。

5.4小结

本章通过对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协调”以及“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等三项关键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是指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既要尊重历史,科学地保存遗产形态和传承地域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成长。这其中,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价值判断为前提的行为,强调必须基于古镇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来筛选保护的具体内容;而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则是一项改造现实的行为,体现为致力于居民生存条件的改善与地方经济成长的促进这两项具体工作。在现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巴蜀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承接统一的一面,两者绝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零合游戏,而是矛盾对立与承接统一的并存。基于对巴蜀古镇现状的思考,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应是在坚守“保护底线”的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保护底线”是指当发展与保护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时,必须将保护的内容作为最终底线,“发展”不可逾越;而“发展优先”则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强调将古镇的地区发展列为优先任务,同时积极寻求保护和发展矛盾化解的实现方式。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协调”,也是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两者在巴蜀古镇中的二元并立现象,在勇敢承认这一既定事实的前提上一步一步求得变通,并谋求两者进一步的融合,实事求是地加以对待。其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对于巴蜀古镇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传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和开创性和冒险性特征,古镇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为处于深刻社会巨变的大众提供文化调适的精神依托,可以作为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参考借鉴,也可以通过现代意义阐发推动古镇的现代发展,还可以合理地展开保护与开发使之形成地方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最后,我们必须积极协调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保护中的现实矛盾。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中既有意识概念的对立,又有物质环境的冲突。在当代的遗产保护中,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还是两者在物质环境方面的冲突问题,这包括古镇传统空间形态与现代社会结构的错位关系协调、传统经济关系与现代经济水准的矛盾关系协调、传统空间功能与现代生活需求矛盾协调等三项工作内容。

“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是指针对当代巴蜀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古镇的影响而拟定的相应保护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巴蜀地区也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三峡工程的全面启动,然后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紧接着是新农村建设运动的蓬勃开展。对于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来说,这一系列的重大时势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样也是艰巨的挑战。其一,自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在综合交通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推进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五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势必将对处于积极推进过程中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极其深刻的正负面影响。其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涉及城镇搬迁、移民安置和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三峡库区内的巴蜀古镇保护,处于如此剧烈的空间与社会变迁过程里,必然会受到三峡工程的深刻影响。其三,2005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将改变巴蜀农村的落后现状,也必然会对与周边农村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巴蜀古镇形成影响。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目的,针对上述三项具体时事内容,在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下,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巴蜀古镇保护开辟了一条切合时势走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