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会已经在说我的这些文字与标题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拉拉扯扯说了半天,写的是“处女的静庐”吗?或者我也可以回答一下,但如果回答了,这篇文字就又多了一条不像散文的理由——成了答读者问。倘若真正能够把各种文体融于一体,那才真是我梦寐以求的呢,但遗憾的是我却没有察觉出来。尽管这比方打得太多了些,但却正是为了把静庐给读者诸君交代清楚,我写得丝丝入扣,文风谨严,我所需要展示的是静庐在我心中留下的风景,我还应该代替静庐说一些话,讲述一个久经风雨剥蚀的故事,追忆一段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身影,或者一朵被善撷的手折下插在一位女子鬓角的花朵。当然,那女子不是白族女子中最漂亮的,她仅仅在静庐里度过一段美好的岁月。
我想你已经对这个故事有点兴趣了吧?其实一步迈进静庐,你就会发觉自己就是迈进了这故事之中。略过对建筑物风格、结构、用料、图案等等的品头论足,静庐之美,首先就是表现在建筑物之间构成的这种雍容大度和沉稳内敛的气势上。倘若深究起来,这种气势非常不应该是在一座建筑中被如此清晰地凸现出来,它更应表现在一个气贯长虹、慷慨激烈、空有满腔抱负而又不很得志兼多情善愁的放达文人身上才更显贴切和准确。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学富五车,深谙中庸之道;世事洞明,却是随意潇洒;锋芒逼人,却又与世无争。这首辛弃疾的枟西江月枠,虽说是在写他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和无奈,谁说又不是静庐足可传神的写照呢?能够把一处私家宅院建造的如此具有儒学精神,如此彰显主人思想,如此富有人文内涵,而且又是如此的有骨气,甚至刚强的令刚刚走进去的人心中顿生块垒,非大手笔、非胸藏千壑万仞知识和珠玑计谋者断不能有此作为。
静庐,一个静字,多像一位归隐于街市的隐者,这才是真正的大隐。
现在,我们不妨看一眼这座私家宅院中主人一天的生活:
五更将尽的时候,一声鸡鸣唤醒了仍在沉睡中的小镇,有微弱的亮光开始从苍山顶上朦朦胧胧漾出,分辨不清是天色还是苍山顶上积雪的白色。
某间屋子里传出非常细碎的窸窸窣窣声,稍后不久,声音略微大点的开门声“吱呀”一下划过深深的庭院,于是从井里打水、往地上泼水和扫地的声音小心翼翼而又紧张忙碌地交响起来。毫无疑问,这才是刚刚开始的序曲,音乐的转换处,一个男人的咳嗽声像定音鼓一样略微有些沉重地传出,这让两个还想赖在床上多躺一会的小丫鬟像两个音符一般一跃而起,三两把就穿上了衣服,一边出门还在一边系上白族女人特有的风花雪月帽子的系带。一个丫鬟急急忙忙用银质脸盆去灶间打已经温热的洗脸水,而另一个则用细碎的步子奔进二楼的上房,于是,上房的几扇窗子立即就有蜡烛的红光流淌出来,紧接着,中院之中几乎所有的门扉和窗户次地打开。
这时,有缠绵悠扬清晰婉转的葫芦丝声从洱海那边涨潮一样漫了过来,如呼唤,也如回声,曙光好像是驾驭着这音乐的声音才渐渐照亮了整个静庐。不一会儿,上房的门也大大的敞开,主人已经衣冠齐整地站在廊下,双目炯炯威严而又亲切地逐渐扫过楼上楼下的每个廊柱,最后落在远处已经霞光粼粼的洱海海面上。那两个像音符一样的小丫鬟一个双手捧着一把带鞘的宝剑,一个掌着一壶刚刚沏就的新茶,茶香就从壶嘴里不紧不慢悠闲自在地袅出一股白气,两个小丫鬟忍不住皱着鼻子贪吸了两下。就这样站了二分一十八秒钟,主人的心脏整整跳了一百下之后,感觉血在周身能够运转流畅,气也能够吐纳自如,这才顺着楼梯走下楼来,两个丫鬟像两朵洁白的云朵,静静地不即不离地漂浮在主人稍后两侧。
清晨,洱海的空气中弥漫着树木花香淡淡的甜意,潮湿而清新,水面上细碎的波浪在霞光中流金泻银般欢快地雀跃着,岸边的小草浓密而茂盛,鲜翠欲滴。主人略微转身接过丫鬟递上的剑柄,只听“嗖”地一响,一道耀眼的白光在眼前一闪,剑已出鞘。这端地是一把好剑。有诗为证:三尺剑身泛清光,百万雄兵尽带伤;此宝莫说不利害,铜军铁将亦遭殃。静庐主人握剑在手,缓步度入一处熟悉而平坦的草地。
面对着碧波浩渺的洱海,海面上每天帆影绰绰;背景是高耸入云的苍山,山巅上四季白雪皑皑;远处的画外音是不绝于耳的葫芦丝,近处的是山歌对唱,是犬吠鸡鸣;画面上是静庐主人在一边潇洒的舞剑,一边用浓重的乡音吟诵诗文;脚下青草葳葳,身后清风徐徐,这风轻轻拂动着一对丫鬟黑亮的发梢和洁白的裙裾,她们脸若桃花,眼似深井,似乎在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主人行云流水般的身姿,可那目光又分明早已越过了主人,越过了洱海,越过了天上软软长长的白云。一丝笑意在她们眉清目秀的脸上悄悄荡漾着,一种企盼和祝福又在眼中深深隐藏着。她们是在期待看到洱海上打鱼的父母?还是想起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也许是洱海上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令她们心潮激荡,于是那已经成熟的乳房像极了一首宋词抑扬顿挫的韵脚,余音袅袅。
晨练即罢,归庐、早餐、净手、焚香、更衣,这新的一天才走入正题。倘有公务,则秉章按律而办;有客来,则迎之客厅,礼毕奉茶,而后或笑谈天下或棋枰驰骋;如无杂事应酬,则入书房,或读籍或书画或调弦抚琴,也或揽儿女与膝前,教书认字,绕室而欢。至午时膳后,则出门访友,或乘小舟至洱海深处,引吭诗歌自娱;或垂钓岸边,石枕纸屏自息。悠悠然之际,已夕阳如血,早有伴泳丫鬟将泳衣备好,于是纵身往洱海里一跃,无异于如鱼归水,顷刻间不见了踪影。嬉戏喧闹一回,天已漆黑,上得岸来,丫鬟与之试干身体,整理衣冠,而后归庐。晚饭毕,掌灯书房,研习诗文寻章摘句着书立说。至一更将尽,熄灯出书房,仰头察观天象,检点关锁门户,而后至妾室。妾早已熏香沐浴后,拥衾期盼,云雨之后,灯灭,鼾声渐起,静庐的中院复归沉寂的梦乡。就在静庐梦里呼吸的祥和平静中,小姐的闺楼中却传出一声极轻而又极为沉重苦涩的叹息,不由得让人心中骤然一紧,仿佛刀刺一般疼痛。与此同时,闺楼后面的一扇角门之外,一个已经蛰伏许久的黑影矫健一跃,稳稳地攀上了墙头,潜身隐藏在一株巨大的仙人掌后。此刻,月明星稀,云白风清,一双纤秀双脚的碎步急急向角门而来。
而没有人知道,静庐中,一场近乎悲怆的爱情正在进入最后的结局。 之二:青海行札记
序
有关青海玉树曲麻莱
我只能长话短说
放弃形容比喻和修饰
爱在召唤
而我正处在高原缺氧的包围中
经筒是佛陀宽阔的手掌
我的触摸不为祈福
只为感受你指尖的温度
雪山是高原圣洁的灵魂
我的叩拜不为觐见
只为体会牧民的纯朴
葳葳青草是漫山遍野的经幡 我的敬献不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么多孩子在草原上成长
他们的希望在父亲眼中
如两只飞翔的萤火虫
而母亲是看不见的
母亲躲在羊群牛群之后
丢过一声歌曲
那是召唤我们回家的声音
袅出高原特有的庄严和宁静
高原啊我们来了
不是为了牦牛头藏羚羊
和日渐昂贵的夏草冬虫
我们只是用我们的虔诚
在草原上放飞爱的音符
如赴千年之约我来了
凭借你哈达的洁白
和青稞酒的召唤
我雀跃着扑进你苍凉的胸膛
聆听从未有过的激情狂涨
毡房是天堂落到地面的云彩
云彩是飘在天堂的毡房 于是小小的孩童
眼睛里写着纯朴的渴望
年迈的骑手传承着
最为虔诚的信仰
我无法言说那招展的经幡
在嫩绿的草原上播种怎样的理想
是的我们的爱心
既然不能长久温暖高原远古的凄凉
那就当作一簇篝火吧
星星点点也是我们微弱的力量
当飞机进入青藏高原的时候,从空中鸟瞰,机翼下连绵的群山,犹如远古洪荒时期充满原始图腾气息的暴胀着一根根筋骨的颇有“夸父”意味的汉子,好像是在鼓足了力气想要从地面上站立起来,去追赶什么或者狩猎什么。也像是一根根绳索,想要把整个大地彻彻底底的捆绑起来,让大地可以服服帖帖的匍匐着不再有任何可能站立的幻想。再就如一头筋疲力尽后已经无法站立起来的牛,伸展四肢卧在大地上。脊椎或弯或直伸展成山的脊梁,肋骨或疏或密排列为山的沟谷。
在西宁机场等待托运行李出来的时候,我心中暗暗祈祷:青海啊,我们满怀热情与忠诚、我们肩负希望和责任、我们手捧爱心和友情,急匆匆乘兴而来,高原哦,您袒露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是风吹草低后牛羊的健壮?
是关外景色长风烈日的雄美?是雪山皑皑的悲怆?是辽阔草原的壮观?还是风尘中的疲惫和草原沙化后的无边荒凉?
2008年6月21日始,因参加中国海外集团“海无涯爱无疆”大型系列之“传递爱心,点燃希望”青海行助学活动,从上海出发,经西宁、过玉树、到曲麻莱县,至黄河源头,再穿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由格尔木经西宁返沪,历时十余天。这一路逶迤而过,所睹丰富,所感震撼,所历惊险,所得沉重,所思繁多,所悟强烈,所见可叹,所听可怜。因此,把自己所见的风土人情、所访的牧民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个人的点滴感悟逐渐写出,一来是兑现给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中海集团、中共曲麻莱县委县政府、江河源感恩慈善协会、麻秀村初级小学、麻多乡小学、黄河源头第一小学师生的承诺;二来藉能因此陋文而略微引起读者诸君对青藏高原特别是三江源头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关注,或者可有资助善举,则喜出望外;三是期能激起喜欢旅游的人之兴趣,或者可以去黄河源头探幽觅踪,亦是对当地旅游业的莫大支持;四是把自己的感受临摹出来,可以时时激励并敦促自己勤俭节约,努力向善;五是把这次行程中缔结的友情进行刻画,以令自己莫忘得到过全体队员的关怀和帮助,并以此来重温纪念和表达感谢,同时为每位同行者祈祷。
是故,谨以此文记叙之。 无梦结古镇
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出发,向西方向穿国道315线转向西南方向上国道109线再延国道214线行驶,经湟源、海南、共和以及玛多诸县,可到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行程八百余公里,所需时间约十二个小时,由农耕地区渐至进入游牧地区。再一路延海拔攀援而上,大约需要行驶六个多小时,三百多公里后可达曲麻莱县,中间必经通天河。一路上自然风光奇特,蓝天白云草原雪山和高原湖泊,相依相偎,互为交错,画幅一样徐徐展开,从天地交合处次第接幢而来,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然环境气候条件大多恶劣,高原缺氧,昼夜温差巨大,植被日渐稀少,草原沙化严重,令人在恐惧之中更生担忧。
结古镇乃玉树州玉树县所辖,东西狭长而南北逼仄,为玉树州政府所在地。
知名文物有文成公主庙、保持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嘛呢石堆和结古寺。
特别是文成公主庙因历史渊源深厚,所纪念和供奉的为汉藏两族和亲示好的真实人物,是故历来香火旺盛。其位于玉树县巴塘乡巴塘沟(又称白都沟)内,距结古镇约为15公里。相传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之时,后经金城公主重修。寺内供奉造像九尊。其正中主像高约3米,坐在莲花座上,其余八尊为立像。因此曾有人认为正中主像为文成公主,其余八尊立像系宫女。有人则认为正中主像为大日如来佛像,其余八尊分别为文珠、普贤、金刚手、除盖障、虚空藏、观世音、弥勒、地藏。造像外貌皆似女性,称大日如来佛堂,属藏传佛教红教。据资料记载,洞窟在清时建有土木结构二层藏式平顶窟檐,两侧各有平顶式房屋3间,外环土坯垒筑的红土粉刷墙院。崖壁有汉藏经文、题记四则,大者高4米、宽2米,小者1米见方。
文字多漫漶不清,有说藏文为古藏文或古梵文。寺院外崖壁上布满了藏文经文、六字真言及宝塔、佛像等,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嘉那嘛呢石经城,俗称嘉那嘛呢,位于离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17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创建。据有关史料记载,嘉那活佛是康巴人,他曾修行在峨眉山和五台山,后周游并朝拜藏区各圣地。200多年前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自然显现六字真经的一块嘛呢石,遂以此为缘住在该村,同僧俗群众一起刻凿嘛呢石度过了一生。嘛呢在佛经中解释为观音菩萨六字真经,六字代表解度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殊胜功德。每年正月十五日都有许多人来此转经朝拜,千余年持续不断。现在的嘛呢石堆东西长280余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嘛呢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石经城的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嘛呢石块。嘉那嘛呢石刻经文数量之多、雕刻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是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结古寺藏语全称“结古顿珠林”,意为“结古义成洲”的意思,是玉树地区最大的萨迦派寺院。位于结古镇东北角的木它梅玛山(亦称白色卧青山)上,寺院建筑坐北向南,海拔三千七百米,依山势而建,规模较大,各殿堂独具特色,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结古寺在玉树地区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而出名。
引用这些资料的目的在于我对结古镇的感受颇有奇特之处。我是个睡觉多梦的人,换言之,由于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所致,神经衰弱多年,常常夜半梦中惊醒。但是在结古镇所宿两夜,有如神示一般,我竟然睡得格外踏实,既无恶梦,也无好梦。在本来以为虫鸣鸟叫而实际只有些微风声的往来踱步声中,在寂静的高原之夜,尽管因缺氧而略有些心慌的感觉,但关灯后躺在床上,我努力调匀呼吸,闭目感受着高原小镇中的夜色流水一般渐渐漫过来淹没我。我就像是一叶小舟,漂浮在如水的夜色中,随波荡漾。沉浸在这幼年摇篮般的享受中,我不知不觉地沉沉睡去了。这种感觉与我已经阔别多年,就这样毫无预兆毫无准备的突然降临了,让醒来后的我好生舒坦也好生懊悔。舒坦是因为这种惬意无以言表,不可分享;懊悔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就像囫囵吞枣一样咽下去了。那真是种奇妙静谧的深刻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