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21

第21章 木秀风摧,行高众非——做人不能太张扬(1)

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涉世未久便小有成就,于是便沾沾自喜起来,到处跟人吹嘘,大有地球离了他就不会转的架势。殊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推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旦你流露出得意的神色,必然遭到众人的疑点,从而导致刚刚萌牙的事业很快陷入失败的沼泽。古代有“功高盖主”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中如果你的能力比你的领导还高,必然引起领导的不满,想方设法将你打压下去才肯罢休。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处世就越低调,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等到关键的时候才拿出来一展身手,一鹤冲天,这才是大智慧。

1.功高盖主是愚蠢的行为

纵观古今历史,有不少功高盖主的人。这些人首先是一些聪明人,因为能成就如此功业,笨蛋、傻瓜是做不到的。但与同时,这些人也是愚蠢的,蠢就蠢在他们张扬,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做人要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怒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

自古以来,如果能与别人共同拥有完善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别人的加害。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否则,一味的自以为是,把荣誉都揽在自己怀里,必然招致众人的嫉恨,引来杀身之祸。

汉代时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并且暗示自己是五帝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人主震慑,这样的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因此也就离祸患不远了。

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盖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时,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后来,又有人告韩信参与叛乱,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于未央宫。

从韩信之死来看,功臣的后路极难自保。联想到这种功高盖主的功臣,如果再有什么居功自傲的表现,恐怕就得不到安宁了,弄不好就会招来灾祸。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盖主以求自保呢?有人总结出如下几条:

(1)要守法

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后世人以为,只有慈有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2)不参与

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再大也终会抵消。

(3)不长久

古人云:“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应当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这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爬得越高摔下来死得越惨。但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高,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胜任

古人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就是对君主的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请教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他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既能保全自己,又显示了你的谦虚。

2.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俗话说:“君子好名,小人贪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不懂得功成身退,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非把自己摔个粉身碎骨不可。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身居高位,都不知激流勇退,结果不得善终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蛮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军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将,领兵平叛。最后死于军中,还真应了他自己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还有唐代的李靖,他本来是养病在家。这年遇上土谷浑族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对他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夷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不料平叛归来后,却遭受别人的陷害,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八十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史。实际上他早已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人了,可他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让德宗给罢免了。

明哲保身,激流勇退,并非做事保守,而是一种谨慎。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升任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使他意志消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是昭王并没问罪范雎,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雎再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可范雎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恰在此时,蔡泽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话惊醒了范雎,他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从而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

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就有可能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曾与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勾践一起同甘共苦,最终打败吴王,他因此被勾践任命为大将军。然而,就在范蠡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他却留下了“官大有险,树大招风”的话而销声匿迹了。据《史记》载,他后来到齐国,与儿子共耕农园,积聚田产数十万。齐王看中他的才华,欲请他出任宰相,他却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财,在位有宰相之名,对平常人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然而过度的荣华却容易形成祸根。”说完,便将财产分赠邻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经商。

与范蠡形成鲜明反照的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文种。文种也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蠢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乌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意思是劝他功成身退,不要贪恋富贵。但是文种没有听从好友的劝告,他觉得自己为越王立下了不世之功,理应享受一下。

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蠢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着朝野,于是便有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猎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为人处世之道。总结古人经验,想想自己,当面临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就不难做出选择了。

3.张扬个性要懂得节制

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我们需要个性来突显自己。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自己非旦无益,反而有害,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测。

“现实”的人要知道,在人群中富有个性,非常之不好。你把自己暴霹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无遮掩,这无异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其蠢无比吗?是的,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你把自己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们在怎么想,你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做,你毫无遮掩,你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如果你知道他们是些拿枪使刀的人,耍弄权谋的人,心怀叵测的人,小人,蠢人,宰狗杀猪的人,街上耍赖的人,心很黑的人,你的感觉又将如何呢?难道不会汗毛倒竖,内心发虚吗?

很多人不知道处世凶险和厉害,青年人尤甚。他们喜欢我行我素,我讲我话,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那些很个人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张扬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那样的人物,个人很过瘾,有时还能成为文化和艺术,不亦美哉!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更比比皆是。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其中一例。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20多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但是祢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让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曹操对之深恶痛绝,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

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他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对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哕嗦!”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祢衡死时只有26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沦生。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

从祢衡只知个人使性,不知社会他人来看,祢衡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至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的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欲将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

记住,别人都站着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坐着!尽管这样成熟而富有城府地处世为人,会让你失很多性情上的乐事和人生的潇洒,但却可以让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更健。

3.心可张扬,但神不可张扬

“现实”的人应该知道,做了一件成功的事,心里可以高兴,为自己加油鼓励,再接再厉,但是神态却不能表露出来,因为一旦表露出来,就成了骄傲,成了炫耀,不仅让别人看了不舒服,自己也觉得别扭。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的都是对待荣誉的看法,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特别是没有成就的人的感情。

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得下。”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它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过度显示自己是一个危险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这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冲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为荣的东西上的肯定错误的感觉。

其实,自高自大、自傲也是不“现实”的一种表现。很多人稍稍有一点可怜的成就,就耳朵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因为他开始自我膨胀、发烧了;自以为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唱了两首歌就成了歌星……这是很危险的,失败的命运正在前面等着。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你不应该过于看重它,因为它已成为你的历史。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但它毕竟只是虚无飘渺的影子而已。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离着照亮你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