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22

第22章 木秀风摧,行高众非——做人不能太张扬(2)

有可能,你所自鸣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处,就好像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真正“现实”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况且,让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欢见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他对于那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平静,以至于变成一个狂人。

相反,你越少刻意寻求赞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却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留心那些内向、自信,不时时表现自己的正确与成绩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欢那些不自夸的、谦逊的人,因为他们总把自己藏在内心,而不是表现为自我主义。

当然,真正学会谦逊是需要实践的。这是件很美的事,因为你在平静轻松的感觉中会,立即获得内心的充实。如果你的确有机会自夸,那么,尝试着去尽力抑制住这种欲望吧,这将使你受益无穷。

有一个人在被提职后的几天里,与朋友们聚了一次。朋友们都不知他提升的消息,他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而且,他与另一个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选人。同为候选人,他和这个朋友之间当然有些竞争,现在的结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极想向大家宣称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没有。可话到嘴边,他隐隐觉得有个声音在说:“不,千万别说!”于是他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只告诉大家自己被提职,没有提及另一个朋友未被提升之事。

这位人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明白这事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说出来反而影响自己的形象,伤害朋友间的感情。自己在心里庆祝一下又何妨呢?真可谓明智之举。

4.木强则折,人强则败

一个人功劳再大,如果没有坐上头把交椅,就不能自以为是,否则就会受到上面的猜忌,招来不必要的祸端。适当的 “弯腰”,既能满足领导的虚荣心和成就感,就能使自己不成为“出头鸟”而遭“枪打”。

庄子曾经提出“意怠”哲学观点,托言于一种很会“隐忍处世”的鸟,这种鸟虽然自己飞得很高,但从不彰显自己,它善于跟从,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别的鸟傍晚归巢,它也跟着队伍,前进时不争先,后退时不落伍,吃东西时不抢食,因此很少受到同类的威胁与打击。从表面看来,“意怠”的生存方法太保守,但用在做人方面,很多时候却大有裨益。

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太子能力过强,处处表现自己,却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意思,所以有些太子也常因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因此,聪明的太子往往能看透这一点,适当的隐藏自己,不招致祸患。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豪言壮语颇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官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有位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太子听得如雷贯耳,立即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看看历史上那些既得善始又得善终的英雄俊杰,无不是在行为姿态上规避风险的大师。而那些风光一时,耀武声威之徒,往往在春风得意之时遭到无情的打击,不仅身首异处,甚至连带亲人受难。

相对唐顺宗来说,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他曾经是显赫无比的大将军,但由于恃宠自骄,不知“弯腰”做人,最后落得人头落地的下场,令人甚为叹息。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备加赏识,几乎到了炽热颠狂的程度。首先命其接替允樾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一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平郭罗克功,晋二等公;因平青海功,进一等公,给一等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觐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等,可以说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尧的亲属倍受恩宠,不少家仆也得以“升天”,通过保荐做到道员、副将。

但是,年羹尧面对如此厚恩,不但不知感恩收敛,反而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骄横,他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提督、参将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见年羹尧都得先跪下,因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愤怒和非议,弹劾他的奏章雪片纷飞。

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词奏言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于是部议尽革年羹尧的官职。雍正三年十月,命逮年羹尧来京审讯。十二月,案成。此距发端仅有九个多月。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差步兵统领阿尔图,来到关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年羹尧接旨后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亲属及友人,兄年希尧罢官,其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边关,子孙未满十五者待至时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俱革职。

曾经显赫一时的年羹尧,最终落得了自裁的结局,曾经无比风光的过去立马成了过眼烟云,年氏家族也因此惨遭牵连。年羹尧的悲惨结局也只能怪他在封建时代不知进退、不懂“弯腰”的做人处世哲学。前人已矣,我们应该以前人为鉴。

5.成大事者要懂得“藏巧”

俗话说树大招风,我们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如果锋芒太露,妄自尊大,就难免会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成大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一个人智商商、能力强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情况下,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现实”的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权衡利弊,得势时就发挥智慧,点背时就隐藏智慧,而隐藏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藏巧”。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当时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从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样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又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从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萧何完全站在刘邦的角度看问题,从而适时掩藏自己的才能,获得刘邦的信赖,真可谓聪明到家、精明到家了。但是,比起萧何来,王翦却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示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现实”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6.低调是一种人生智慧

低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聪明”人,他们做事精明,很快就能小有成就,但是他们喜欢张扬,为一点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所以,他们虽然“聪明”,但不具有智慧,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大智慧蕴藏在“低调”之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舜是第一个被称为“大智慧”的人。根据历史记载,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母给他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顺的舜尽管总是小心地侍奉后母和弟弟,但却遭受了无数次的毒打。最后,实在无法在家里待下去了,舜选择了离家出走,他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旧没有一点怨言。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睦。于是舜触景生情,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他的德行影响了周围所有的人,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过来,希望能在功舜的邻居。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的周围就会聚成村落;然后就扩大为城镇、都市。最后,当时的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使他总能逢凶化吉,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考试。最后,尧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

舜成为天子,可见他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但是,舜的大智慧却没有使用什么心计,事实上,他的“大智慧”都是以“低调”来衬托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并没有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由于淳朴、坚强、虚心,使保证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儒家的思想中,低调的主要内涵就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其中不善和有过错的言论能够给以低调的处理。接下来,对于对立两端的不同观点、看法,能够知道最恰当的度量界限在哪里,并利用这最恰当之点即对“中”的把握来治理民众和国家。儒家的低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虚心听取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表现。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低调的态度来对待道。所以无知与无为之间,在老子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张扬、高调与道是不相干的。低调者与“道”更容易达到浑然合一。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智慧,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这个道理。无论是伊斯兰教的圣人,还是基督教的圣人,无不认为 “低调”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调是必经之路。虽然说低调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调的。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从人生观上来说低调,其实,低调接近的智慧,不仅仅是使人幸福,使人内心得到安宁,这种智慧还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帮助你完成现实中的事业。按照古代的说法就是,低调是可以“事功”的。现在,我们似乎很相信那种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聪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实,智慧要比聪明高明得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这种智慧用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是聪明完全不能比拟的。

古希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因为当时的人们有轻视哲学家的观念,于是他运用自己的知识,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财富,其实他并不需要财富,他只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而已。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一个道理:低调作为一种达到智慧的捷径,如果你正确地把握了它,它可以为你带来 “聪明”所不能取得的东西!

如果我们仅仅从人生格调的角度来理解低调,那无疑是局限了它的意义。低调不仅仅是一种使你能够尝试真实生活的人生格调,它同时也是一种战术,也就是说,它是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手段。低调是需要相当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也许在你取得事业的成功之前,“妄谈”低调只是一种讽刺。按照我们通行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低调是不行的,它似乎和这个追求“张扬”的社会背道而驰。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即使在唱高调十分流行的今天,成功者究竟也是少数,既然如此,何不尝试一下低调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