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32

第32章 做人不可奸诈,但要方圆(2)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那两条错误的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璃,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会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

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耶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当年西里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时,人们这时才明白,这位军事天才的苦衷。正这是他的“小阴谋”和在斯大林面前的弯腰,才使得苏联红军得以用正确的方式击败了强大的德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4.不要做试图出桶的螃蟹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当有人出类拔萃,与别人不一样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更好,而是众人共同出击,将其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地步。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你硬要出众,那就会陷入一种孤立的状态。

社会希望人们从众,与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有,无论这个团体是我们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对着装、举止、说话和思想都明显的有规定好的“准则”,当我们对这些准则有所偏离时,我们就会被社会排斥,就会受到他人的嘲笑。

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对他人持排斥的态度呢?如果看一看“桶里的螃蟹”这则寓言就能找到答案了。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进桶里,它会想办法用爪子勾住桶的边缘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几只螃蟹放进桶里,就没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边,其它的螃蟹就会一拥而上把它拉回来。

当然,螃蟹并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阻挠同伴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当有的人出类拔萃,与自己不一样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众人共同出击,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这种表现,通常来源于人类的嫉妒之心。

作为在职场中打拼的一份子,要想收获幸福,单单遵守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的,还是要了解人性,学会潜规则。过度表现自己,只会让人心生厌恶,更别说建立好人缘了。

这是职场中必须在意的小节。以下的故事,大家不妨细细体会:

新记者刘圆,报社把她分到娱乐版,跑剧院和影视娱乐圈,这可是个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记者甚是羡慕,可第一天采访她就遇见了怪事。

开完记者会,导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东西在刘圆的口袋,刘圆一看是钱,赶紧挡了回去。没想到上车后,导演把钱扔进了车窗,而司机居然不听刘圆喊停车,急忙开上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机解释,摄影记者也跟着点头。

这怎么好?刘圆急得一进报社就向主任报告,并把钱呈了上去。没两天,公布栏贴出记功的告示,嘉奖刘圆的清廉,办公室人人都向刘圆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这种行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访,某歌星的妈妈,居然半夜敲门,把钱从门缝里塞进来,又像贼似的飞奔而去。

采访组长终于说话了:“以前我和志红跑影剧,都没这种事,为什么老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检讨,从今以后换志红跑影剧!”

从此以后,行贿事件果然不再发生,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是其他记者都廉洁到分文不取吗?非也!大家拿了红包,有谁会像刘圆那样去交给主任,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虽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清廉,从而获赞扬,但是也引来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了孤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要懂方圆,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点,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像刘圆一样被贬入“冷宫”。看来,只有懂得什么时候自己露面,什么时候让同事让领导得风光的人,才能在职场中营建立好人缘,也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刃自如。

5.懂得适时闭上自己的嘴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种表现欲,他们总以为调侃别人能使自己更高明,讽刺别人能让自己更伟大。而事实往往正相反,你越是暴露自己,就越显得你浅薄,也许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别人正在拿你当傻瓜看待。

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并判处领袖李列耶夫死刑。当绞刑开始时,李列耶夫在一阵摆弄之后,绳索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情会被当成是天意,犯人通常可以得到赦免。

不料,李列耶夫站起身后,向着人群大喊:“你看,他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一名卫士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并说:“陛下,李列耶夫这样说:‘你看,他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听到这样的话,沙皇说:“那么,让我们来证明事实相反。”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你也许会为李列耶夫的愚蠢而感到好笑,却不会想到,类似的事情可能在你的身上也发生过,只不过没有这么极端罢了。想想你是否为了逞强而说过过激的话就明白了。

你应该明白,如果想要用言语震慑别人,你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而且越不能掌控大局。同时,你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

相反,如果你说的比需要的少,必定会让人觉得你很了不起,很有权势。因为你的沉默会让其他们不自在,而人是追求诠释和解释的机器,他们想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却又无法洞察你的意图,这会让对方觉得你深不可测。

借助言语想要驱使人们去做你希望的事通常是行不通的,他们只会因为你的怪僻而反对你,毁灭你的愿望。所以,在人生绝大部分的领域内,你说得越少,就越显得神秘。当你学会闭上嘴巴时,实际上更有机会拥有权力。

请记住:话一旦出了口,就无法收回。控制你的言语,要特别小心讥讽之言,你从刺人的话中得到的短暂满足感,远远不及你付出的代价。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比如有部分综艺节目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其中有些虽然只是属于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舒服,毕竟这种“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这位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家餐厅的菜色作出了“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邀请此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作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气绝身亡。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这真叫人瞠目结舌。所以,“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得太过分,可能就会“惹祸上身”。

我们常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监狱中有一个叫做禁闭室的房子,用来惩罚不听话的犯人。房间不仅非常狭窄,而且最重要的是那里既见不到阳光又没有人和你说话,你就这么静静地呆着,一呆两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实际上,正常的人即使是在里面关上一天,都会觉得度日如年。因为人生性是排斥黑暗和沉默的,沉默使人感到没有依靠,有的时候真的可以让人为之疯狂,所以人常常会沉不住气。

但正因为如此,许多擅长心理战的高手才经常会利用“沉默”这张牌来打击对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台湾有一个经营印刷业的老板,在经营了多年之后,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印刷机器,经过几年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有250万美元的价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这批机器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低于250万的价格出让。

后来,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台机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这让印刷业的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自己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250万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了下来,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继续滔滔不绝。结果到了最后,那人再没有说话的气力,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你这个机器我最多能够给你350万元,再多的话我们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因为选择了沉默,很幸运地比计划多赚了整整100万元。

沉默并不是简单的指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更是要表现出一种优势在握的感觉,从而逼迫对方沉不住气,先亮底牌。如果你神情沮丧,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只能是山穷水尽的表现了。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文艺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是的,沉默即智慧,它使人深邃,而深邃的人更趋向成熟;是的,沉默即力量,它使人充实,而充实的生命才会永远年轻;是的,沉默即含蓄,它使人想像,而想像给予人的往往更多。麻木不是沉默,蔑视不是沉默,昏睡更不是沉默……

沉默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受挫时要学会沉默——在沉默中镇定,在沉默中反省,在沉默中坚强,在沉默中撞击新的火花;成功时更需要沉默——在沉默中冷静,在沉默中清醒,在沉默中寻找新的起点,在沉默中确立新的目标。

6.别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城府的人,而要成大事,没有一点城府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做人要“现实”一点,就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不给人发现自己弱点的机会。

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并不存在,“现实”的人只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而这对一个人成就大事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现实”的人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一般来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具有笼络驾驭部下的过人本领。

唐玄宗宠信重用安禄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犷,内有计谋。表面上给人一种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里却狡诈多端。安禄山想方设法讨取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权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来,渐渐不把朝臣们放在眼里。除了在玄宗面前假装恭顺以外,对其他人都傲慢无礼。这种情况早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找王珙大夫进见。

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像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浃背,衬衣湿得粘在身上。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穿着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

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慢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每次来京城,他都要小心谨慎地拜谒李林甫,每次交谈,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浃背。

在范阳时,每当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扬他的话就满心欢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话就用手摸着额头说:“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祸就要临头了。”安禄山怕李林甫竟怕到这种程度。

李林甫也看出安禄山已蓄反心,但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还顾得上管他呢,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终未敢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