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31

第31章 做人不可奸诈,但要方圆(1)

无论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千万不能沾上“奸”字,因为一沾上这个字,你的一生就完了,无论你日后怎样“浪子回头”、“金盆洗手”,它始终是你人生中的一个污点。要知道,奸诈的人不会有好人缘,可能一时风光,占尽便宜,却迟早会栽跟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做人不能耍“奸”,但却不能不“方圆”。所谓“外圆内方”,说的是做人在内心当中应该是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但在处世之时却不得不讲究一点圆通之术。古人云:“水至清则天鱼,人至察则天徒。”做人不可太“方”,太“方”了就有些不近人情,导致众叛亲离。同时,做人也不能太圆猾,这样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一种小人相,也不愿与你交往。

1.待人要圆通,软硬兼施显手腕

做人做事,要有软硬兼施的手腕,这才是“现实”之人的处世哲学。待人处世当软则软、该硬就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偏颇。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和颜悦色,与人为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能够和和气气相处的。当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只要不是很尖锐,就没有心要怒火冲冠,把局面搞得很僵。

所谓凡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温和态度和常用的退让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温和的手段都灵验,社会上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得寸进尺,把妥协退让当成软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饶。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手段了。

《水浒传》中大相国寺菜地中的一群泼皮无赖,就属于这样一种欺软怕硬之徒,对徒这种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能玩硬的。他们整天偷鸡摸狗,不务正业,以到大相国寺的菜地中偷菜为生,还欺负寺中的和尚。鲁智深知道后,原本还想好好给他们讲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他们欺负鲁智深是新来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细,想一来就给他一个下马威。结果一群人被鲁智深打入了粪坑,吃了大亏,最后终于服了软。如果鲁智深还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园的和尚一样,没有一些拳脚手段,把这帮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后就只能自己吃亏。

在人的交往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为人不能太软弱,那样就会给人以废物点心的感觉,都觉得你好欺负,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会经常受到别人的戏弄与伤害。

然而我们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面,不可以总是态度强硬,好勇斗狠。一个人太强硬,必然使人觉得他头角峥嵘,浑身是刺,不敢惹他。但是,这种强硬积累到一定限度,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以至于弄得千夫所指,触犯众怒,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在平时,我们最好还是要软硬兼施,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一个人的心情是多变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们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所以,我们要表现得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用多样的方法。涉世不深、初入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善良,或者态度固执、目空一切,因此就更有必要了解软硬兼施的效用,有点软硬两手交替使用的谋略与机变。

甚至在爱情上,对自己钟爱的人,也要表现得灵活、果断、态度鲜明,尤其是男子,更须具备这种心理的自觉。夫妻之间,闹矛盾了,翻脸了,总要有一方主动道歉,抚慰对方,这是软的。但如果是重大原则问题,感情危机,则必须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舍得批评自己从心底爱着的人,并且坚决不可让步,这是硬的一手。严格地说,只有经历风雨考验的爱情才是真实的、牢固的。

在事业上,软硬兼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荆州就充分运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而且运用得非常高明。诸葛亮是运用武力占据了荆州,但是他非要和东吴说是暂借荆州,这就是软的一手,用这一招给东吴以幻想,让他们以为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所以难以下决心动武。可是,当东吴催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又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赖着不还,另一方面又威胁动武,把东吴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运用这一手,诸葛亮达到了长期霸占荆州的战略目的。

所以,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都不可偏颇。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我们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是很有帮助的。

2.进退有法,聪明而不精明

“现实”的人要有审时度势的清醒,有深谋远虑的城府,有欲成大事的胸襟。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事之前,懂得进退之道,懂得聪明而不精明的处世法则。

一个初次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自恃有几分才气,十分冲动,很快就把经理得罪了。年轻人渐渐觉得自己在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几乎每次会议上他都得挨批。

当他挨批成为会议中的保留节目时,他十分苦闷,真想一走了之。但在和朋友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之后,朋友问他:“公司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学会了吗?”他回答说“没有”。“你愿意背着那些洗不清的罪名离开吗?”“不愿意,可是我在哪里也一样说不清啊!”“那不一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何不学会了所有的业务之后再离开呢?”

年轻人仔细考虑了朋友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收拾好心情,低头实干,在公司源源不断地“充电”。一段时间后,年轻人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他赢得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一笔又一笔的业务,也增长了他的信心和经验。而这时候他发现,那些中伤他的谎言也已不攻自破,他不想再离开了。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进,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进,单就绝对的前进而言,容易。别人进,我也进,同进同乐,岂不快哉!不用自己的思考,不用独特的视角,不用出众的智慧,顺着大流走就万事俱佳了。但退,却不是那么简单。在茫茫人潮趋之若鹜争抢前方金苹果的时候,旁若无人地从容而退,退出一种昭然,退出一种风度。勿用回首,勿用瞻前顾后,勿用优柔寡断,只向着一个人的方向,义无反顾,举重若轻。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漫漫人生路,退一步、等一等,不过是歇歇脚,为走得更远做准备,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一次以退为进的等待,能让你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眼便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航行中的船只,在预见到大风浪的来临时,并不是要迎头冲上去,而是要暂避到无风的港湾。在自己实力强大时,迎头痛击对手是谋略,而在明知不敌之时,暂避锋芒更是智慧。知道进退的人,才能利用时机成就自己。只退不进,是懦夫;而只进不退,则是莽夫。进退得当,才能从容面对成败,潇洒成就人生。

另外,对进退之道的把握,也意味着对聪明与精明的选择。聪明与精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却是不一样的。“现实”的人选择了一项事业并准备为之奋斗时,他永远明白:要聪明,而不要追求精明。

聪明是什么?不计较眼下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时刻有一个总体的事业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在这里,聪明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退”,而其实质却是一种“进”。这就像下围棋一样,在布局的阶段是很关键的,不应该总是盯着一些小小的利益,而是必须注意长远的利益。有的时候,你需要舍弃一些棋子,这种舍弃看似很可惜,但却奠定了全局的胜利。一个围棋高手必须掌握这种技巧,一个经营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人,也必须掌握这种布局的技巧。

相反,精明是什么?这种总是盯住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做任何与眼前利益无关的事情,他们要求一张马上能够兑现的支票。最糟糕的是,他们总是这样,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自己没有利益,就根本不考虑,更谈不上做了。这种人做事的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很糟糕的,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都是那么直接与自己的利益相关联的。精明的人最不服人,表现上获得了一些暂时的利益,是一种“进”,但很快就会落入人生的败局,变成“退”,因为他们让所有与之交往的人都感到厌烦。这种人只有在不让自己吃亏的问题上,才能表现出才能和魄力。他们不知道,吃亏有时就是占便宜。

“现实”者都选择“聪明”,因为长远的利益肯定是较大的利益,而眼前的利益从来都是小利。“现实”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最明白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现实”的人总是不惜血本来招揽人才,然后通过人才使他们成功;而精明的人总是因为不想吃亏,只想占便宜而失去人心,然后由人才匮乏和事业无助走向失败。这就是聪明与精明的不同特点与结局。

下面有几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著名汽车制造商杜兰特手下的总裁叫道尼斯,他曾是杜兰特手下的小职员。道尼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但是老板仍留在办公室里,一直呆到很晚。于是,他觉得应当留下来,为老板提供一些工作上必要的协助,结果,老板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从而养成了召唤他的习惯。道尼斯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吃亏却使他获得了总裁的位置。

美国船王达拉有一位得力的女助手,最早她只是一名速记员,她的工作只是听取老板的口述,记录内容,替老板拆阅、分类及回复信件。薪水同公司其他普通的职员没什么两样。但是,这个员工每次用完晚餐后,总是回到办公室来,积极地做那些本来不是她分内的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她的能力增长很快,有时候替老板写的信,就同老板自己写的一样。所以,当老板的秘书因故辞职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因为她早已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并且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

布局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不是那种精明的人所能明白的,他们没有大局观念,总是纠缠在一些边角的争夺上,殊不知,最大的利益往往会因为这些边角利益的争夺而失去。当你在为自己取得一点点小利益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你已经失去了许多更大的利益?

与此相关的就是:聪明的人知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以,他永远不会将事情做绝。在现实生活中,心存感激的受惠者总是会对施惠者有一种报偿。

曾经有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不得不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是他的口袋里却只有一角钱了。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但是这位女孩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这位男孩十分感动,本来是打算退学的,但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数年之后,那位美丽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一名大名鼎鼎的医生了,在病房,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治好恩人的病。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最终成功了。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但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不料那上面只写着一行小字:“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一切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同时也取决于其他人。所以,当我们越多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所以,即使我们不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我们从功利的角度,也可以明白“善待别人,即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其实也是一种投资,只不过是投资自己的感情,一旦有机会,这种投资得到的回报,将远远超过你的投资,因为人就是这么一种古怪的动物,他愿意报答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

3.强人面前莫逞能

耍“阴谋”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他们永远都恪守着做人“真、善、美”的三原则,殊不知“真、善、美”在太阳底下会光芒四射,色彩斑澜,在黑夜里却不会闪耀光辉。要做“现实”的人,便要懂得在黑暗中“借光”前行,以便迎接黎明的到来。

黑暗中的借光,便是要有点“小阴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看不见东西而被摔倒。斯大林时代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将军,便是这样的一位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

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到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

不久,基辅城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谈天说地 “闲聊”的时候,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能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连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当然,华西里耶夫斯基也会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那方式方法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最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宏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