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应酬术
6920400000034

第34章 应酬技巧(3)

另外,我们在平时讲话也要讲究庄重的场合和非庄重的场合。庄重的场合说话需要庄重严肃,可以说幽默的话,但不能大开玩笑。但若平时的时候,还是那么板板正正地说话,只能说你是不通人情的“木头人”。

特别是关心别人的某一件事物,必使人在欣喜之余还有感激的感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鼓琴,其感恩知己之情如此之甚,不外乎钟子期能抓住他的心给他赞美。善于说话的人,常因几句话说得好,为他的前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应酬中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也不是只要话好听就可以取悦于人。如果不懂得“言语禁忌”,距离成功的应酬还是太远了。

比如说与女性谈话。一定别忘了她的容貌,说女人长得“一般”是不容许的,更何况说长得“丑”?年龄也很重要,女性最怕“青春逝去”,对女性,别怕说她年轻。对于年轻的男性,尽可以把他说得“老成”一点,因为他最担心别人说他“嘴巴无毛,办事不牢”。对老年人可就不同了。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这样说:“一个六十岁的人,你不要当他是老人,只能当是个比自己年长的朋友。即使他自己口头上正在叹自己‘老之将至矣’。”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们工作取得成果,事业上获得成功,当人们受到他人尊重,获得他人赞扬时,当人们获得意外之喜或从事了一项愉快活动之后,都会处于兴奋和愉快状态。

世人都喜欢恭维,但是恭维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讲不同的恭维的话。比如男客户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同志的相貌。对青年客户恭维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老年客户恭维他的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就比较合适。对于商人,如果说他道德高尚,学问出众,清廉自持,他一定无动于衷,不屑一顾。如果你说他才能出众,头脑聪明,手腕灵活,生财有道,脸泛红光,必定马上发财,他听了一定高兴。对于官吏,你如果说他生财有道,日进斗金,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清正,他才听得高兴。

62.应酬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应酬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语言。然而又并非时时处处依赖语言。应酬双方的空间距离、眼波传神、肢体动态等人际沟通中的非语言媒体,也常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非语言方式的沟通效果比语言的方式更神奇。

一些应酬学家研究表明,非语言的几种方式影响着人的应酬活动。

在人们的观念中翘大拇指表示“第一”、“好”、“高人一等”、“独占鳌头”等意思。在手术中,大拇指表明个性和自我力量。常用来显示使用者具有支配力量,优越地位甚至争强好胜。使用大拇指的手势是辅助性的,常与其他非语言方式配合使用。使用者通常是:好在下级面前摆架子的傲慢经理;在一个很可能与之相好的女性面前求爱的男人;身着表示身份高的服装和拥有某种声望的男人;身着新异服装者使用拇指动作比身着陈旧过时服装者更为频繁。

以非语言方式进行应酬和交流

手语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聋哑人因不会说话,只好完全借助手势进行思想交流。比如捏捏耳垂表示“女人”,捋捋胡子表示“老头”,两个大拇指相对弯曲几下,表示“结婚拜天地”。非语言方式的手势完全成了应酬和交流的情况也不少。

例如,你是一个绝色美人,有机会到阿拉伯地区去旅游,一定会受到阿拉伯人的羡慕和赞美。不过他的赞美不是用热烈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手势——拉扯自己的耳垂,以此表达自己的羡慕和倾心。如此,你就知道自己美貌的魅力,而充满无限的快意。

以非语言方式在应酬、交流中产生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当你与他人应酬时,总是力图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并力图维护自己的空间,使之不受侵犯。例如,当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向你靠近,当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你会有意无意地躲闪,使缩短的距离重新拉开。一般来说,应酬双方保持距离的远近往往与双方感情密切的程度有关。距离近,表示应酬双方熟悉、亲热,但距离太近,也会使人感到轻佻;距离稍远,表示自尊与文雅,但距离过远,则又给人一种冷淡、疏远之感了。正因为应酬中有“距离”这一学问,因而往往非语言方式会产生主导作用。

例如人的眼神、脸部肌肉的变化、身体姿势的移动,都能发挥这样一种“主导作用”。就拿眼神来说吧,常言道:“眼睛是灵魂之窗”。此话不假,我们在应酬中、交流中,眼神的确比语言更能产生作用。例如,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大街上行走,突然有个中年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那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太太的相貌或衣着勾起了中年人的回忆。此刻,他也许是回忆起母亲,也许是对往事的忏悔。因为陌生人在社会应酬中,眼睛的相视一般只停留在0.3秒左右,如果注视的时间太短,则表示应酬双方缺乏交流的动机;如果注视的时间较长,那一定是唤起注视者的应酬动机和交流兴趣了。

眼神的非语言运用,不仅有一个时间界限,而且还有一个注视频率的界限。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应酬中,若不停、反复地注视同一应酬对象,则表明此时对眼前的应酬对象产生好感了,或是发觉了应酬对象的某些奇特之处。倘若是应酬双方目光善意地对视,也常常会带给对方亲切的感受。比如,当你正在对方面前侃侃而谈,突然有一双眼从一旁久久注意着你,此时你一定会感到欣慰,感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以非语言方式作为语言方式的辅助

凡是修养较高的人,在说话时都很注意手势的运用。手势使用得当,说话的威力和魅力就会增强,其说话形象和风格也会因此而奕奕生辉。

这就是说双方交流和应酬活动,主导的力量是语言,非语言方式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和促进语言的效果。

一些应酬学家研究表明:在应酬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问,非语言方式总是在发挥作用。当非语言方式和语言方式表达的思想一致时,有效地利用各种非语言渠道辅助语言方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拿人的动作这个非语言方式来说吧。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动作也能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告诉我们许多新信息。比如,当你去别人家里做客,交谈间,突然“砰!砰!”有人敲门。谁会去开呢?动作最迅速的无疑是主人,要不就是身份较低的佣人。又如当你坐在公园的一条长椅上,突然有人向你走来。若你将身体微微向一旁挪动,那无须开口,一定是“请坐”的意思;反之,将身体挪向椅子的中间,那则表示:“对不起,请另找坐的地方吧!”有时!非语言的感情因素也能帮助语言发挥极大的作用。据说,意大利有一位演员,用悲切的语调在舞台上“朗读”阿拉伯数字,结果,台下的观众居然听得潸然泪下。

可见,我们在应酬交往中,学会使用眼睛传神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方式,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它将帮助你在应酬上获得成功。

运用手势一定要讲究明确、精炼、自然、活泼和个性化,一般要适合自己说话风格的手势习惯。不能指手画脚、乱动乱舞,有的人说起话来,没有任何手势,显得很呆板,也有的人一说起话来,惯于使用一些随意和没有逻辑规范的手势。

63.应酬中的忍耐宽容与“防守反击”

忍耐宽容作为处世艺术,具体运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压抑和遗忘。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比较自如地调节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将生活中不快的旧事及其引起的不良情绪,或压抑到意识之下,或遗忘于意识之外。

无数的应酬学家都把忍耐作为应酬的基本功。假如你的脾气不佳而且耐性不好,在大的应酬中你已失去一层功夫,那么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应酬的时间敷衍过去才行。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可以说是忍耐的高手,可他们三个人在关键时刻,均死于忍耐不够。关羽接到东吴来信,说孙权要和关羽结亲家。关羽见信大怒,说:“虎女安能嫁犬子?”诸葛亮闻讯便说:“荆州危矣。”结果关羽被吕蒙打败,身首异处。张飞听二哥一死,怒气暴涨,酗酒而毒打士兵,后被仇人暗害。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江山社稷出兵东吴,结果大败而死。韩信当年忍得胯下之辱而成为五侯,张良“圮桥三进履”而为汉相,古往今来的例子太多了。依专家分析,一个人过分压抑,会产生不满现实的心理,但有应酬艺术的人并不是过分约束自己的气量,只要求在应酬的一小时或两小时里,尽量表现你的忍耐力。

我们听见一件事情,这事情使我们感觉极度不满,但在没有探究出真正的原因时,需要绝对的忍耐。进一步说,即使弄清了真正的原因,也应忍耐,因为发怒无益问题的解决。我们听到别人陈述或解释,即使明知他说谎或所言无理,也不该迅速表示不满的态度。有些人会在这种场合下说:“不要说了,你的意思是……”这样说来不是一种好的应酬。

心理学家纳德曼说,当我们听到一件不惬意的事,再听了它的经过之后,常常就拿来修正自己的观念,以为事情有许多值得原谅的地方了。

有了适度的宽容忍耐之后,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运用智慧进行反击了。反击是很巧妙而富于机智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有一次和一批评家相遇,批评家是个秃子。秃子一见面就批评谩骂苏格拉底,苏一声不吭。批评家余怒未消地问:“你还有什么话说吗?”苏淡淡地说:“没有,没有,我只是羡慕你。”批评家奇怪地说:“你羡慕我什么?”苏回答:“我羡慕你的头发,他真聪明,那么早就离开你的脑袋了。”苏的言外之意是:批评家的脑袋装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好话了。

仔细品味一下,所谓的反击,都是在防守之时有所酝酿,借着对方的意识稍稍用力一转,就将对方击败,所谓“后发制人”。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指责时,不妨用先发制人的方法先数落自己一番。因为人心是很奇怪的,当对方发现你已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便不好再予以责备。

64.应酬中如何恭维别人

恭维,原本是对上的谦虚,后来引申为:奉承,说好听的话捧人。在现实生活中,奉承、好听的恭维话,是人人都爱听的;越是傲慢的人,越是爱听。有的人义正辞严,说自己不爱听恭维话,那是故作姿态。一旦你真的毫不客气地贬责他,他心里一定不高兴,根本不可能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与感情。“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只有孔子的弟子子路虽曾说过这句话,却并未实际做到,因为很少人能有这种胸怀。我们在日常应酬中,适当地恭维别人,可以抬高对方的自尊心,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合作。

但是,如何适当地恭维别人呢?

在恭维的同时,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愿,或者有意识地说出一些具体细节,都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而不至于让人以为过分地溢美之词,如你恭维别人的发式时,可问及是哪家发廊理的,或者说明你也很想理这样的发式,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恭维的效果。

在有多人在场的情况下,恭维其中某一个人,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心理反应。比如,你恭维某一次成人考试成绩好的人,那么在场的参加考试成绩较差的人就会感到受奚落,被挖苦。这时,你不妨寻找某些因素,如某人复习时间太短,某人出差刚回来等等客观原因,来照顾他们的面子。

在社交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事,说话者好心,而听话者却当成恶意,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因此,恭维时语言要准确,措词要精当,避免听话者多心,而产生误解。

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讽刺,违心地迎合、奉承和讨好,也有损自己的人格。适度得体的恭维应建立在理解他人,鼓励他人、满足别人正常需要及为人际交往创造一个和谐友好气氛的基础上。那种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曲意迎合是我们所不齿的。

恭维得体有时还可以打破僵局、缓和紧张气氛、使敌对双方找到共同之处,甚至化敌为友。

比如,对方是官员,就说久闻他的官誉好、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等,他听了一定很高兴;但如果你说他很有心计、发了大财之类的话,他听了就会感到有一种贪污之嫌,一定会不高兴的。对文人,如果你说他学识渊博、妙笔生花,他听了一定很高兴;如果你说他左右逢源、很有手腕,他听了似有吹拍逢迎之意,而文人自视清高、最忌无品,听了一定不高兴。

恭维本身往往并不是交往的目的,而是为双方进一步交往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比如看电视机、电冰箱,先问问其功能如何;看墙上的字画就谈谈字画的欣赏知识,然后再借题发挥,恭维主人的能力和阅历,从而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比如现代的年轻人都很自负,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如果你说他年轻有为、前程似锦,并举出几点例证,他一定会十分欢喜。如果你说他父亲如何有学问,有其父必有其子,他不一定引以为荣,至多认为你是通过他赞扬他的老子。而老年人却不同,常言道:水往下流。老年人最寄望于子孙。如果你说他的儿子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会高兴得心花怒放;即使你说他的儿子比他强,他也不会有意见,并认为你夸奖他的儿子,是慧眼识英才。

恭维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等进行。比如,男性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性的容貌;对年轻人可恭维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老人可恭维他身体健康,富有经验。

所以,恭维别人时,一定要看人家从事什么职业、多大的年纪;要恭维得恰到好处,绝不能信口胡诌,流于谄媚。

美国总统林肯是一位善恭维的人。林肯曾经说过:“一滴蜜糖比一斤苦胆汁所能捕获的苍蝇要多得多。”

德国著名政治活动家俾斯麦在引用恭维方法时就显得更绝。他为了制服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向别人称赞这个属员。他知道那个人听到以后,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传到那个敌视他的属员的耳朵里去。

这是一种巧妙的驭人术。在人背后称赞人,会使人感到更真实,如果传话的人再夸张一些,那就更悦人,更能产生奇效。

总之,人不分男女,位不分贵贱,都喜欢别人恭维,因为恭维是打动人的有效方法。当然,恭维也要适当,切忌无谓的恭维、谄媚的恭维,以免激起人家的疑心,甚至产生反感。

应酬中说服别人的心理

在社会应酬中,常常发生意见分歧,这本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你如何设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当然,这要看你的说服技巧和你所说的内容是否为别人所接受。

关于说服别人的技巧,美国的古典名著班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有一段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