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化常识全集
6922400000009

第9章 历史溯源(5)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所以五十四门大炮齐鸣二十八响。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纲,是提网的总绳,即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汉者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条。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也指仁、义、礼、智、信。

“三宝殿”

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佛教指佛、法、僧。佛指释迦牟尼,法指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的僧众。而“三宝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清代学者王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指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是不得随便进去的。因此,在民间就逐渐演变成了“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也就是说“没有事情不登门”。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指南针大约出现于我国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经人工用琢玉的办法琢磨成的,状如勺,底圆,放在铜制的方形“地盘”上便自由旋转,“地盘”四周刻有二十四向,当指南针静止时,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司南”。元代,指南针已改进到像现在的式样。自从有了指南针后,解决了海上航行定向问题,使海上交通大大发展。

造纸术: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一直认为是东汉的宦官蔡伦发明的。据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是早期的西汉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在宫廷中主管手工作坊的尚方令蔡伦,才集中了工匠的造纸经验,用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制造出一批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逐步推广起来。

印刷术:有“文明之母”称誉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公元6世纪下半叶到7世纪上半叶的隋唐之际,雕版印刷便在我国出现了。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昇发明了用胶泥焙烧成的活字,开始了活字印刷的历史。

火药:早在唐代,我国就发明火药了。后经不断试验、改进,到宋代已被大量运用在军事上。宋初,人们先后创制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从13世纪开始,火药开始传到世界各地。

古代兵器的“三革”与“五兵”

“三革”为防护类兵器,是指甲、胄、盾。甲,分皮甲与铜甲。用皮革制成的甲,称为皮甲;以铜铁制成的谓之铠,铠即铜甲。用棉线、纸制甲,称棉甲和纸甲。不同兵种,有长甲与短甲、宽甲与窄甲之分,其中有上礼护甲,护卫下礼的铁纲裙、铁纲裤等,护足的有铁网靴等。胄,即盔,作护颈护头之用,以细藤条编织而成。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上端有一棉帽,可同时保护头顶、面侧和颈部。也有的像圆锥体形状。胄顶插有红缨,装饰甚美。盾,手执的护卫器具,用以遮挡刀、枪、箭等武器的进攻。盾是用白杨、青松、老藤、皮竹制成,背面有二环,适于臂肘挽执。

“五兵”为进攻类兵器。指戈、戟、殳、酋矛和夷矛。

戈,古代一种长柄横刃的兵器,像一宽刃的匕首,单面刃,其援之刃向前,缚在柄上。有长柄三戈(3米以上),长柄双戈、短柄单戈(一米三四)等,可用于斩、击、钩等。

戟,长兵器之一,在戈的柄端上加矛,由铜铁制成。其援有刃,稍微扬起,其胡与内部穿有孔,用以附柄,而且都有刃。柄的长度有的达3米以上,曾有三戈一矛的长戟,可用于勾杀、横击和刺杀,威力很大。

殳,古代长兵器之一,用坚木制成。两端都嵌有利齿,一端有棱无刃,柄长达3米。

酋矛、夷矛,为长兵器,用金属制成,重4两,尖端锋锐,利于穿透坚实之物。

我国历史上的“六圣”

史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书,博闻强记,著有《史记》,他被后人称为“史圣”。

草圣:人称汉朝书法家张芝是“草圣”,他擅长草书,对章草(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

医圣:汉末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勤奋学习古人治病经验,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被后代医学家视为必读经典,张仲景也就成了“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称他为“书圣”,当之无愧。

画圣: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他最擅长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诗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别”。他被世人称为“诗圣”。

地理考究

地图溯源

地图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西周初年,就已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了。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是在中山国都遗址附近出土的距今2200多年的铜版地图。图中,古代制图的某些要素,像分率、准望(即比例、方位)等都有所反映。

南朝时期,宋人谢庄制成《木方丈图》,是木刻地形模型,比之瑞士制作的地形模型,早1300年!

唐贞元年间,贾耽设计、监制了巨幅的《海内华夷图》,开创了我国以不同颜色分注古今地域的先河。

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广东刻印成《坤舆万国全图》,对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我国原有的经纬概念充实、明确和系统化起来。

1718年,官方监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编成。我国古代地图的特点是起源久远、绘制技术高超、理论完整系统、种类多样。

经纬度线的由来

为了精确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度线。那么最初的经纬度线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测定的呢?公元前34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第凯尔库斯沿途搜集资料,第一次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纬度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不久就瓦解了。但以亚历山大为名的那座埃及城里,有一个博学多才,精通数学、天文、地理的图书馆馆长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出地球圆周是46250公里,画了一张有7条经度线和6条纬度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克罗狄斯·托勒密绘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图”,但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

正确地测定经纬度,关键需要有“标准钟”。18世纪,英国约克郡有位钟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完美,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第五台只有怀表那么大小,测定经度时引起的误差,只有1/3英里。差不多同时,法国制钟匠皮埃尔·勒·鲁瓦设计制造的一种海上计时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终于初步得到了解决。

地震定级的由来

有的人曾问,地震是怎样定级的?震级和烈度是一回事吗?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和瑞士的科学家都曾提出过划分震级的方法,不过,这些标准都是按照地震造成破坏的程度为依据,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裂度”,并非真正表示地震本身的强度。

1939年,美国人里奇特和古腾堡,在分析加州发生过的地震时,试图设立一种能直接反映地震实际强度的分级法,即分成大、中、小三类。可里奇特在研究时发现:越是强的地震,留下的曲线振幅就越大!里奇特意识到,这是一种划分震级的理想参考依据。后来,古腾堡建议,如果某次地震使距离震中100公里处的标准地震仪的划针摆动1微米。即记录下的曲线振幅宽1微米,这次地震就定为一级;如果曲线振幅宽达10微米,地震强度则要定做二级;依次类推,震级每高一级,曲线振幅应该扩大到前一级的10倍。这就是现今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表的诞生。

“里氏震级”有没有上限呢?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不可能发生超过8.5级的大地震。但从1979年起,科学家们发现确实发生过更强的地震。例如,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原定为8.4级,实际上达到9.2级:造成空前破坏的1960年智利大地震,当初定为9.2级,现在测定竟有9.2级,是近几百年来的最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