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碑石探幽
6934900000017

第17章 奇珍篇(1)

改革感恩碑

陕西省陇县入城口公路右侧竖着一块青色花岗岩大石碑。碑正上方赫然刻着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改革感恩碑。碑高约1.5米,宽约50厘米。碑头上刻着镰刀斧头图案。碑的背面刻着竖碑人家庭经济的变化和自己的愿望。碑的正面是八句七言诗:“三中全会好政策,顺乎民心合民意。沿着此路朝前走,富国富民富自己。改革十年有功绩,我家变化是实例。十年刻碑九百九,第一千块颂改革。”

刻碑人是陇县神泉村石匠,叫张真管,今年47岁·他虽有一副凿石刻字的好手艺,但在不堪回头的“文革”年月里,只能偷着干石匠活养家糊口,最后手艺还是被当着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家庭生活因此陷入绝境。没办法,他只有把亲生的一儿一女送人收养。改革的春风给张石匠带来希望。1979年,他重新操起凿石刻碑的营生。十多年来,他在县境内外辛勤地刻着里程碑、标志碑、文物保护碑、各种纪念碑等。家庭光景逐渐好了起来,送人收养的儿女又回到了身边,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现在,张石匠从租别人的旧房到自己盖起了楼房,从铁锤、钢钎凿石到添置起破石机、拖拉机,事业越搞越兴旺。

当张石匠准备凿刻第一千块石碑时,他反复思量十年来农村和他家的巨大变化,不由思绪万千。一天晚上,他找来妻子儿女一起商量,最后全家决定,这第一千块石碑就刻自家十年的经历,刻自己的心里话,并给这块石块起名为《改革感恩碑》。几天后,全家老小就抬着这块石碑竖在了县城公路的旁边。

碑后刻文为:

立碑人张真管,陇县神泉村人。现年四十二岁0本人十九岁就从事石工技艺,现巳二十余年。十年前,做柱顶石、房沿石、桥涵石、路基石,不计其数,为此不仅挨批受气,还拉了千余元帐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自创失传多年的石刻工艺,十年中,制作各种墓碑、纪念碑,刻碑文,巳经近千幢。经济上翻了身,并受到市、县有关部门嘉奖。十年前后两对照,深感现在政策好。没有十年改革,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曰子。希望乡亲们和子孙后代记住十年改革的功缋,沿着三中全会的路线走下去,人民一定能富裕,国家一家能洽好。

无字碑

“无字碑”因为“无字”,后人颇感兴趣。这里记述的几块无字碑的背后,都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闻名全国的苏州玄妙观里有一块明代的“无字碑”。碑高6.4米,宽3.4米。此碑原立于明朝洪武年间,碑文作者是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打败了侄儿惠帝朱允炫,夺得帝位,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朱棣想利用方孝孺的影响笼络人心,便命他草拟“即位诏”。谁知,方孝孺不忘旧主,拒不从命。当朱棣命人将纸笔硬塞到方孝孺手中时,他大声斥责道:“要杀便杀,诏不草。”朱棣火了,怒道:“我怎能让你轻易死去?就算不怕死,难道你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坚决地回答:“便灭我十族,我也不怕。”说着,他拿起笔来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并赋绝命诗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忧。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仰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朱棣无可奈何,就下了毒手,命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处死前,刽子手因怕方孝孺骂出更难听的话,就先将他嘴巴切开。方孝孺死后,朱棣把方孝孺的札族连同他的门生、朋友一起抓来,凑成十族,一齐处斩。冤死者达813人。方孝孺生前所撰的碑文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立即被铲除一净。玄妙观里的石碑仅是其中的一块。所以,这块石碑虽无字,却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实物。

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十三陵的所在地。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下,是十三陵的首陵,规模十分宏大。在长陵附近有两口“井”。西边那口“井”的旁边竖着一块“无字碑”。碑上为什么没有刻上文字?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极其悲惨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据史载,太祖孝陵葬嫔妃40余人。明成祖朱棣死后,长陵殉葬嫔妃16人。今长陵旁的两口“并”,原来就是当年嫔妃们殉葬的地方。殉葬的情景是令人惨不忍睹的。据《李朝实录》载:殉者先要赴宴,此时,往往食不下咽,而哭声震天,然后被迫站在小木床上,脖子上套上绳索,被活活吊死。宣宗殉葬的10个妃子中,有一个叫郭爱的,入宫才20天,就k迫去殉葬。临死前,她写了一首凄婉感人的绝命辞:“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知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关于明代嫔妃从葬的记载,明《太常续考》一书记载甚详。因殉葬的墓坑直上直下,没有隧道,所以后人称之为“井”。(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故谓之井尔。”)明朝的人殉制度,自太祖、成祖,至孝宗、武宗、仁宗、宣宗,一直到明英宗时才被废除。《昌平山水记》曰:“自英宗既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而在英宗之前那些死去的嫔妃就无名了,也就是无坟墓无碑文了。由此,我们可知在长陵两井旁边的那块无字碑,正是为了纪念那些殉葬的“无名”嫔妃。”

在安徽省凤阳县中都皇陵里也有一块“无字碑”。凤阳是朱元璋的发祥地。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即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并为其父母营建皇陵。朱元璋父朱世珍,母陈氏,原籍泗州(今江苏泗洪县),元末徙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家境赤贫,田无寸垄。公元1344年,淮泗地区瘟疫流行,不到20天,朱元璋父母相继死去。其父终年64岁,母终年59岁。朱元璋因家贫不能棺殓,与其兄抬着双亲尸体草葬于山莽。并且,朱元璋父母的尸体是由于同村刘继祖赐给了一块土地才得以安葬的。所以朱元璋做皇帝后,曾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据《高皇帝御制文集《追赠义惠侯刘继祖诰》曰:“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其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也,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这件事,朱元璋以后多次谈及。朱元璋在《赐署令汪文、刘英敕》中云:“朕本农夫,家贫丧父母,身当动冲,百无所措,幸邻人汪姓者保护之;无地可葬,幸邻人刘姓者惠此葬地,以安神灵。”朱元璋为其父母修的陵墓高大雄伟。据《中都志》载,陵园有皇城、砖城、土城三座,其中皇城高2丈,周长75.65丈;砖城高2丈,周长3公里;土城周长14公里。皇城豪华侈丽的规制,既继承了汉唐两朝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淸时代的风格,皇陵前有两块墓碑,均高7米、宽2米,气势十分壮观。其一处有碑文,碑文原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写的,但写成后,朱元璋感到不够满意,于是亲自撰文。文中,朱元璋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虽然如此,朱元璋还觉得言未犹尽,所以干脆立了一块“无字碑”,以寓意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言辞表达。

武则天的“无字碑”知道的人就较多了。武则天,名瞾,出身于木材商人家庭,9岁丧父,14岁被李世民选入宫中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死后,根据唐代制度,先帝嫔妃均削发为尼,武则天也出家“感业寺”。公元654年,高宗将她召进宫中,封为“昭仪”,次年册封为皇后。从此,她开始了参决朝政的政治生涯。人称高宗、武后为“二圣”。泰山现存有两块同样尺寸的条石,上下共束于同一碑首、碑座,人称“鸳鸯碑”,以此借喻武则天位齐高宗,帝、后并立,共治天下。公元683年,高宗死,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第二年,她亲自登基称帝,称号为“圣神皇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并改“唐”为“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死,享年82岁。武则天统治时间长达50年。这一段时间,正是唐朝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户主增加将近一倍。武则天临终前遗诏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表示希望回到李家来当先妣。她还认为:

“己之功过,由后人来评述。”现竖立于乾陵的“无字碑”,正是按照武则天的这一遗嘱建造的。“无字碑”高6.3米,宽2.1米,碑侧线雕云龙纹,碑头刻8条龙纹。现在无字碑上的文字,那是金代以后后人在上面的题记。

现存苏州北寺塔里的一块“无字碑”高3.1米,宽1.5米,上刻立休式浮雕画像。内容是元末割据势力、周政权建立者张士诚)公元H21—1367年)设宴招待元使伯颜的场面。这块碑立于元代,是当时江南富豪沈万山为张士诚立的一块记功碑。此碑有画无字,原因据说是张士诚在公元1354年称王时,令一文人写匾。张士诚本贩盐出身,是一介武夫,脾气乖戾,他对“张”字首笔“弓”的写法十分不满,就气势汹汹地将那文人轰了出去。由于这个缘故,从此也就无人敢在张士诚面前写字了。

山东曲阜也有一块巨大的“无字碑”,碑高16.95米,宽3.75米,厚1.14米,重达250吨,碑顶还刻有二龙戏珠浮雕。这块碑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建的,因金兵南侵,所以未能完工。它原本伏卧于草丛中,俗称“万人愁”,意即纵有万人之力,亦难将其竖起直至1991年孔子文化节前,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将此巨碑巍然高矗。至于无字的原因,大概是因金兵来犯,仓猝间未能撰刻的缘故。

闻名中外的泰山极顶——玉皇顶大门下,也有一块“无字碑”,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形制古朴,呈米黄色。关于这块“无字碑”,历史上争论不少。有人认为是秦始皇东巡时留下的。明朝王士性《广志绎》云:泰山“碑石则秦无字碑最古。”有人还认为这块碑无字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例如明朝王在晋有诗云:“东海长流万未枯,山石爱室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朝乾隆皇帝也持此说:“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但是,一查史料,这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数次东巡,但只是第一次登上泰山,即“二十八年(公136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而秦始皇焚书是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事:“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于藏《诗》、《书》、百家语者,杂烧之。所不见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所以,这块碑无字的原因当与“焚书坑儒”无关。并且“焚书坑儒”后所立的秦碑也同样有刻文字的。三十八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死后,“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第二年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在巡行途中,“丞相臣斯、御史大夫臣德昧死字:‘臣请具刻诏书于石。’2就是我们今天可在泰山岱庙见到的《诏书碑》。该碑高近5尺,由李斯篆书,有2万余字。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泰山顶上的无字碑决非秦碑,至多为汉朝时所立。至于碑上为何无字?亦可推断,这块碑不是开国皇帝所立。”这可从《泰山志·阮氏封泰山论》中找到答案:“非易姓一天下之君,不当刻石纪事也。”也就是说,不是开国皇帝到泰山上封禅时,只能立石,不可刻字。自秦始皇、秦二世后,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很多。但其中像汉武帝、魏明帝、唐玄宗、宋真宗、明成祖等皇帝,如要在泰山上立碑是可以的,却没有资格在碑上撰刻文字。据此,我们可以确认,泰山顶上的这块“无字碑”最早年代当可定在汉武帝时。

“无字碑”,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南朝鲜已发现了两块。一块在汉城附近亲畿道坡州郡积城北面。一块在忠清北道镇川邑莲谷里,人们称之为“白碑”。什么原因无字?南朝鲜有的学者认为,这两块“无字碑”,大概是新罗时期所立,是唐朝的习俗流传过去的结果。而当时道教盛行,根据道教教义,有形之字不能表达天朝功德。也有学者认为是佛教教义使然,和尚是“空手来,空手去”,所以碑上不刻一字。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看来这两块“无字碑”无字之谜将一时难以破解。

书法碑

我国石碑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精湛的书法艺术。

现藏故宫博物馆,被康有为称之“中国第一古物”的石鼓文,自唐朝贞观初年在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发现以来,历代学者皆视为瑰宝。唐朝的韩愈、韦应物,宋朝的沈括、苏轼直至近代的段玉裁、郭沫若等,对石鼓文均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对石鼓的制作年代及石鼓诗文的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问题,现由当代学者李铁华在其专著《石鼓新响》中一一释疑。原来,石鼓十诗是记秦文公四年,由西垂公东猎初至衍渭之会到文公四十八年周恒王初立和文公孙新立太子时,邀集诸侯宴乐天子这一期间的重要事件,开创了中国叙事史诗的先河。石鼓为祭奠文公而制作的,安置的时间应为秦文公五十年,即公元前716年。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称为“大篆”。有人认为是周宣王史官籀所书,故又称“籀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可作为中国文字的母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主,创制小篆体。古文籀文以及战国时六国异体文字一概被废弃,小篆成为全国划一的文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出巡时,在重要地方如峄山、琅琊等地共刻七石,字体均为小篆。

小篆虽在文字形体的改革上有进步意义,但圆形字体,书写仍不便。程邈摆脱了小篆的拘束,创制隶书体,改圆形为方形,书写起来比小篆便利得多。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的《五凤刻石》是隶书定形的例证。“五凤”是汉宣帝刘询的年号,此石刻于公元前56年,是我国著名的西汉石刻。其他著名的汉碑还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等。

三国时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后人并称为钟王)学曹喜的篆书,刘德升的行书,蔡邕的八分书,集东汉书法的精华,创楷书法。汉字从此定型。现存楷书碑中最早者,为江苏省句容县所珍藏的《葛府君碑额》,共12个楷体字:“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葛府君即三国时的葛祚。另外,在云南省曲靖县第一中学内,有一块《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刻。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尉爨府君之碑”这两块碑字均为楷书,但均合隶意,古拙中见凝重,是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典型实物。楷书至南北朝时基本定型。浙江绍兴出土的南齐永明八年(公元493年)刻的《吕超墓志》即为一例。范鼎卿对此碑评价颇高:“存留数字,明秀浑穆,固当时书法之正宗,而为后世端楷所祖。”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现传世最多,声名最响。现存西安碑林的《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书,唐天宝H年(公元752年)刻,字体端正平稳,学颜书者不可不学此碑。柳公权书的《神策军碑》,精.练苍劲,是现传柳公权书中最佳者,也是学习楷书的极好摹本。还有江苏镇江的摩崖楷书石刻《瘗鹤铭》,字有拳头大小。宋朝黄庭坚曾赞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据考证,此铭为南朝齐梁时代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