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话探幽
6936300000018

第18章 佛与菩萨的世界(2)

(5)马郎妇观音。相传,唐代陕右有位女子,名叫马郎妇。她风韵超然,姿貌高雅,求婚者甚多。马郎妇以能背诵《观世音·普门品》、《金刚经》及《华法经》作为婚配条件。最后,他与唯一能背诵的马氏之子成婚。可是,在庆婚典礼还没结束时,马郎妇突然死去了。尔后,有位老僧人前来造访,询问事件始末,他用锡杖拨开马郎妇棺木,发现尸体已化,仅存金锁子骨。老僧人对众人言说此女子是圣人,她怜悯众人孽障深重,特意化成女子形貌,前来开化众人。从此便有了观世音化身马郎妇之说。

弥勒布袋和尚

梵文为Maitreya,也译作:弥帝隶”,意译为“慈民”,这是姓,名为阿夷多。传说,弥勒从佛受记(预言)将继承释迎佛位,成为人间成佛的菩萨。佛典记载,弥勒在释迎牟尼生前,转生兜率天,过五十六亿万年以后,又由兜率天下降婆婆世界(现实世界),在龙华树下成佛,普度众生。据说,此时人间充满光明,到处是奇景异色,五谷丰登,众生长寿多福。弥勒曾在龙华树下华林园中举行三次说法大会,有许多人得到解脱。传说五代时一位名叫契比的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契比身材矮胖,长相丑陋,常背一条布袋,四出化缘,随处坐卧。天将雨,先穿湿鞋,夭转晴,即穿木屐。说祸说福,每每灵验,他的疯颠行为加上他的一些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名噪一时,被称为布袋和尚。据说,此和尚临终曾口占一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时人遂认为他是弥勒的化身。中国寺院门口所塑的一尊胖大和尚,袒胸凸肚,手掐串珠,笑容可掬,踞而坐,就是布袋和尚。

济公

济公是由清代民间创造出来的一个神僧的形象。他的原型,据《花朝生笔记》所说,出于六朝的释宝志。释宝志也是沙门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南史》说他生干齐宋之交,其人“被发徒跳,语默不伦,或被锦袍,饮吠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桂枝,负之而行。或征索酒食,或累月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济公的形象正是在释宝志的基础上发展、丰富起来的。

济公本名李修缘,据说他出生时,红光扑鼻,异香满院。他是“西天金身降龙罗汉降世,奉佛法旨为度世而来”。师父是灵隐寺庙元空长老。元空长老为他取名通济。他坐禅坐颠,又有点疯,所以庙里人叫他颠和尚,外面人叫他疯和尚和济颠僧。他在外面扶危济贫,劝化众生,在庙内却扮演着另一个角色:见到无论哪个和尚的钱就偷,见到无论哪个和尚的衣服就拿出去当。他全然不顾佛门戒律,既好喝酒,又好吃肉。他长相不雅:身高五尺,头发两寸多长,满脸泥灰,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带,疙里疙瘩,一双光脚,拖着一双破草鞋。正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袭装破。”一副窝囊遇遏相。

然而,这个蓬头垢面,浪迹四方的不起眼的乞丐,却身怀绝技异能,神通广大。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会念六字真言,只要念一声“嘛嘛呢叭哒吟”,敌手就遭殃;只要一拍天灵盖,即现罗汉灵允。因此,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别看他成夭疯疯傻傻,嘻嘻哈哈,一副游戏人间的狂态,只要路见不平,他定会拍案而起,大减:“这事我焉能不管!”济公有一副悲天悯人的好心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他从不以救主自居,他永远将自己看成老百姓中的一员。他讽世而不混世、笑傲王侯、扶助平民、幽默诙谐的性格,也使得老百姓们乐于把他当作自己中的一员。

济公经常为老百姓看病治病。他备有灵丹妙药,常能起死回生,他却给自己的药取了可怕的名字,如“八宝瞪眼伸腿丸”、“要命丹”等。他象老百姓的保护神一样,经常为了老百姓利益同横行乡间、市镇的地痞、恶霸、官僚斗争,受到坏人的嫉恨,他们想放火烧死他,他施展法术,用一泡尿将熊熊大火浇灭。为惩治贪财的家奴,他施展神通,将顽石幻化为宝贝,骗贪财者杠着七八十斤重的石头往来奔走,最后却让他们空喜一场。

最有趣的是,济公经常导演一些讽刺闹剧,让腐朽昏庸的官僚们受到惩罚和嘲笑。比如他对王胜仙和陆炳文的惩罚,就很有喜剧性和讽刺意味。王胜仙、陆炳文互相勾结,横行不法,王想夺人妻子,陆助莱为虐。济公便让陆炳文的肚子忽然膨胀,陆遍寻名医,毫无效验,使求济公诊治。济公骗他,说他怀了胎:“可跟旁胎不同,大人这,}一肚子阴阳鬼胎。”陆炳文要济公开药。济公写的药方是:“天理良心一个,要整的,公道全分。”直到陆承认干了缺德事,肚子才恢复如常。陆炳文后来又恶习不改,帮着王胜仙设计霸占梅碧环。济公便命梅碧环假意应允,通知王家抬轿迎亲,然后他点化一条白狗,先给它喂了四个火烧。白狗摇头摆尾,前窜后跳。济公拿红头绳白粉两个耳兜拴上,再用红头绳把白狗的嘴一系,拿胭脂粉在它脸上一抹,把裙衫短袄给白狗一穿,把红绣鞋往白狗后爪上一套,口里念起六字真言,然后用手在白狗脸一抹,白狗坐在那里,真个变成了一个千妓百媚的美人了。到晚上,这白狗便代替梅碧环,被陆炳文用花轿抬到王胜仙家。王胜仙见“新娘”如此娇美,拜过天地,就将“新娘”拥入洞房,一楼就要亲嘴。那白狗早憋了一肚子气,照定王胜仙的脸上一嘴,就将王胜仙的鼻子咬掉了。结果王胜仙赔了鼻子没成亲,陆炳文赔了官职好气闷。运用狡智,设圈套,捉弄坏蛋,惩罚恶人,运用佛经,施展神通,救人急难,驱除妖孽,这就是人们热爱的活神仙济公,侠肝义胆的流浪汉济公,身怀绝技异能的乞丐济公。

目健连

也称目连。释迎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释迩牟尼成道后,经释迩的亲戚马胜比丘介绍,目连与舍利弗各率属下一百人阪依佛法。

据说他行动异常敏捷,经常上天入地,见诸因果,归来具述其事,莫不耸人听闻,故在释迎众弟子中有“神足第一”之誉。据传目连曾自述见一饿鬼,名富那奇,腹大如山,咽细如针,呻吟不止,奔走四方,求索屎尿以为饮食。目连大奇,便问佛陀何以如此。佛说:舍卫城中有位长者,靠榨甘蔗致富。辟支佛向长者乞汁,长者命其妇取汁施舍。其妇吝音,在钵中暗置屎尿,掺上甘蔗汁,施与辟支佛。辟支佛知道妇人捣鬼,将蔗汁倾倒在地上,持钵而还。

不久,这位妇人就被罚为地狱饿鬼,以屎尿为食。这人就是富奇那。这个故事后来被演绎成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便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佛教神话中。

据《佛说孟兰盆经》记载,目连刚得六通(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曰六神通,略为六通)时,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观察,看到他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已饿成一具,目连非常悲伤。他用钵盛饭,借神通之力,送饭给母亲吃,可是母亲接过饭钵,刚要把饭送到嘴里,饭就化成了火炭。目连眼巴巴见母亲受苦受饿,却无法救她连自己的神通在这里也失去效验,因此伤心大哭,并请佛陀替他设法,救助他的母亲。佛陀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的道力可以救助的,必须要靠十方众僧之道力,才能救你母亲脱离苦趣。”

目连便问如何才能集十方众僧救母。佛陀说:“七月十五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迁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脱你母亲。”目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道。后来,目连问佛,其它弟子是否可用同样办法救各自父母脱离苦趣,佛作了肯定的回答,于是七月十五便成了沙门的孝亲节。(后又变为祭鬼节)。

目连救母的故事早在明初就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由于戏剧故事迎合了中国人的孝亲心理,受到民众的欢迎。

三、寺庙之神与心中之神

佛教神抵当然远远不止于上述几位。然而,不管有多少神,从他们受人类供奉信仰的方式上看,他们大致属于两类:寺庙之神和心中之神。

寺庙之神

寺庙之神,就是在寺庙中有塑像,在佛门受到崇拜的那些神。

我们在任何佛教寺院所见到的那些佛、菩萨、金刚的塑像,都属此类。

寺庙之神是佛教传播逐渐扩大的产物。根据佛教神话传说,在释加牟尼生前,就已经出现了两尊佛陀的塑像。据说,佛陀有次应帝释天之邀,上切利天为帝释天过世的母亲说法,正在这时,侨赏国的优填王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佛陀,日夜思念,积忧成疾,命在垂危。于是,优填王召见群臣,对他们说:“我因为很久没有看见释尊了,心里十分想念,请你们赶紧设法用牛头檀灵木,塑二座释尊像来,稗能早晚供奉。”于是,一座五尺高的释尊像很快就做好了,被安置在国王的房内供奉,国王的病很快就好了。与此同时,舍卫匡的波斯匿王,同优填王一样,因思念释尊,积忧成疾。他听说优填王用木制的释尊雕像治好了病,便用国库库存的黄金制成了一座五尺高的雕像,他的病不久也痊愈了。

一般地说,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而且,早期的佛教徒认为,佛陀本为人天之师,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至高无上的,因此不能以普通人类的形相来表现佛的形体和相貌。“佛相不可显现”的思想在早期佛教中占居着主导地位。早期的佛教仅仅以佛的脚印和菩提树来象征佛的存在和成道,以法轮和塔来分别象征法和佛的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