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话探幽
6936300000020

第20章 夭启神话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生老病死、贵贱福灾,都是由上天决定的。所谓“荣悴有定数,夭命有志极。”如果有人要做皇帝,有人要升官发财,有人要倒运蒙灾,老夭是会设法让这些人预先知道的。这就是“天启”。

“天启”的形式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一、星兆与神示

这一类神话,一般表现为神通过某个神秘人物(先知)或某件神奇事件向人类(国家或个人)发出预告(或警告)。一个国家或者个人的未来命运,可以经由神在人间或自然界的某次隐秘的显现,而预先知道。这种神秘显现,也许是借助天象的某种变化,或异人的(神在人间的代理者)某种言行。

同世界其它一些民族一样,中国人很早就相信,夭象的异变与人类关系甚大。因此,《诗经》、《尚书》有玄鸟,巨人迹,大电,大虹,白狼,嘉禾等瑞应。陆贾曾告诉樊啥说:“夫目晌得酒食,灯花得钱财,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证,大亦宜然。故}}闰则吮之,灯花则拜之,鹊噪而矮之,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应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瑞应天命,不可以力取。”

古代中国人相信,国家繁盛,国君有道,则夭象无异。反之,则天威震怒,天生异象。周密《齐东野语·景定慧星》就讲到,景定五年甲子七月初二日甲戌,“慧星见东方柳宿,光芒煊赫。太史占云:‘慧星柳度,为兵丧,为旱,为乱,为夷狄,为大臣贬。’

乾象占云:‘慧,妖星也。所出形状各异,其殃一也”,一时朝野震惊。因为中国人历来相信,“慧、木类,除旧布新之象,主兵疫之灾。”中国人称慧星为扫帚星,认为兵祸、水患均与此星的出现有关。因此,景定五年慧星的出现,朝中大臣都大惊失色,认为“非朝廷失人心,何以致天怒如此之烈。”因此呼吁皇帝急速采取应急措施。起居郎太子待读李伯玉甚至根据以往慧星兆祸的经验,要求朝廷严守边关,厚待百姓。他说:“咸平,慧出室北,吕端有兵谋不精之言,今日当严边备。熙宁中,慧出东井,富弼、张方平,皆言新法不便,今日当先罢浙西换田局。崇宁慧出西方,则诏除党籍,且复左降人官。今开庆误国之人,罪亚滔天,有一时风闻劝逐者,则乞斟酌宽贷施行,以昭圣主宽仁之量。”更多的大臣们则将慧星的出现与权臣贾似道的“公田法”联系在一起。京痒唐隶、杨坦等人向皇帝上书说,贾似道等人“强买民田,贻祸浙右,自今天下无捻岁,浙路无富家矣人心怨怒,致此慧妖。”由贾似道于景定四年所制定的“公田法”,实际上是以政府的名义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公田法”给南宋的农业以了毁灭性的冲击,引起了民怨,也引起朝廷忠义之士的不满。景定五年七月出现慧星,孟冬(十月乙丑)又“忽闻圣躬不豫,降诏求医,丁卯,遗诏升遐。而金银关子之令乘时颁行,换易十七界褚券。物价自此腾涌,民生自此憔悴矣。”于是,当时的人们得出如下结论:

“慧变首尾凡四月,妖祸之应,如响斯应,孰谓天道之高远乎?”根据宋人对慧星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对慧星的功能的基本观念,即慧星的出现,是贾似道等奸臣作恶的结果;同时,它又进一步预示了国家即将发生的灾变(皇帝崩驾,物价腾涌等)。

除了慧星,其它一些天文现象,如雷霆、风暴、日蚀等,在古代人们心目中,也代表着某种不祥之兆。“雷霆,天怒也,骤击而旋收。日蚀,天怒也,俄晦而随明。暴风飘雨,天怒也,而不能以终日。”不过,这些现象,比之于慧星,在人们心目中,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星兆一般与群体(国家)发生关系;神示则多是与单个人发生关系。比如,《神告录》说,在隋朝末年,有位老头见李渊相貌甚异,就对他说:“隋朝要完蛋了,李家人快发迹了,老夭看准的人,就是您啦。”李渊听了,吓了一身汗,忙叫老头别乱说,老头说:“既然老天已经决定了,您还怕什么!只是您还排在丹丘子的后面。”李渊说:“谁是丹丘?”老头说:“您已被列入仙籍,只是您不知道罢了。老夭要我通知你们,你们中将有一位要做天子,丹丘如果不愿意,自然就归您了。”李渊间丹丘在何处。老头回答:

“在鄂杜一带隐居”。李渊便去拜访丹丘。只见丹丘貌若冰雪,靠在一张桌子上,双手支起下巴,一副悠然自乐的的样子。他对李渊说:“我早已厌倦尘世生活,而你对尘世间的事却颇有兴趣,请你别对我不放心。”李渊听后大感惊异,连连说’“不敢不敢”。接着解释道:“隋朝快完蛋了,已有神告,说是将来获天禄的,是我们李姓。我宿业冥微,竟也得老天恩宠。我也知道先生也是老天相中之人,我们这样两不相下,恐怕会引发争战,致使生民涂炭。

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未想到先生性情如此高洁。我只不过是别人所说的醛鸡夏虫,跟先生真是差得太远啊!”

丹丘点点头。李渊希望丹丘能出山辅佐他。月长生却拒绝了。李渊回去后,又来拜方丹丘,丹丘已不在那里了。于是,李渊建立了唐王朝。

这类启示神话,大多发生在开国帝王身上;星兆类神话,则大多发生在末代皇朝或混乱衰朽之世。这既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王权的神秘观念他们相信“自古人君皆受命于夭,而且必有天启或瑞应”,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盲目恐惧与崇拜心理,从r}周密:《齐东野语》第319页,中华书局,1983年。

而使大宇宙与小人生(社会)产生了神秘的对应。在古人看来,宇宙间的一切,寞不与人类互感互应。人的某一偶然的思想、举动,必然会打乱宇宙的秩序;宇宙间的某一偶然的微妙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这是原始人的前逻辑思维在封建时代的遗存。正是因为有这种古老的遗存,所以,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取代一个旧的王朝时,每当一个新的帝王取代一个旧的帝王时,为证明旧王朝的必亡,星兆类神话就应运而生;为证明新王朝的必兴,神示类神话就四处流传。

星兆与神示神话,有些是从民间的迷信中自发地生长出来的,也有一些是统治者们刻意制造出来愚弄人民的。因为统治者们需要伪造一些神话来迷惑世人,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就是一个伪造神话的好手。这位怀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领袖,就曾将写有“大楚兴、陈胜王”的绢子放入鱼腹,企图让人们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使其反秦起义和称王合法化,而事实上的确也起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古老的迷信观念和封建统治者的卑鄙伎俩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之深,毒害之烈。

二、梦兆

这是指神以托梦方式向人类发出通告。

古书记载的梦兆故事极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向启示,一种是反向启示。

正向启示

正向启示,如《晋史》所载陶侃的故事即是。据说,陶侃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身上长了八个翅膀,一会儿就飞上了天。天有九重,他飞进了八重门。当他要飞进第九重门时,守天门的人用手杖打他,他就掉下来了,左边的翅膀折断了。梦醒时,左臂还有点痛。后来,陶侃官至八州都督,真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虽然常常萌生黄袍加身的念头,可是每当他想到折翼之梦时,就自抑而止了。这则故事无非是说,根据神意,陶侃除了不能做皇帝(九重宫网),什么大官都能做。因此,他必须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辅佐皇上,绝不可存犯上作乱之心。这是正宗的儒教式神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之大伦,绝对不能动摇。做人臣者,无论功有多大,绝不可心生妄念,破坏伦常,应当以陶侃为榜样呀。

反向启示

反向启示,则可见之于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贾氏前兆》。据说权臣贾似道为相时,曾梦见一个舍紫人向他迎面走来,旁边一位客人告诉贾似道说:“此人姓郑,是能制公之死命。”如果贾似道是一个明白人,他就应该知道,夭命不可违,神已在给他发死亡通知书了,应该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多积点德,以减地狱灾苦。可他偏偏是个自以为是的奸恶之人,他不仅行为上不稍事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为了逃避命运的惩罚,他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府内一位姓郑的官员驱逐。可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贾似道还是没有逃脱命运对他的惩罚。他不久便遭弹劝,并被远滴南荒,在流放途中被押解人郑虎臣所杀。贾似道为宋理宗宠妃贾贵妃之弟,是南宗臭名昭彰的奸相。开庆元年,贾任右垂相时,竟私向蒙古忽必烈乞和,答应称臣纳币。

景定四年,他在各地强行推行公田法,引起社会不安。度宗时,他操纵朝政,竟然在西湖葛岭私宅中处理朝廷大政。元军围困襄阳,周密认为贾似道是病死于福建漳州木棉庵,但又承认贾的死与郑虎臣有关。见周密《齐东野语》第354页。

他竟隐匿不报,使南宋迅速为元军吞并。这个死有余辜的贼臣,不仅祸国,而且殃民。戏曲《红梅记》(明周朝俊作)就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贾似道在私生活上的腐败与残忍。这种人人得而诛之的坏蛋,活着是祸害,是人们的眼中钉,被杀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因此,关于他的梦兆,我们只能从人民盼望恶人死,盼望祸患除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应粗暴简单地斥之为迷信或荒唐。

三、龟

古人惯于用龟和普草问吉凶。在中国人看来,神灵附在龟(龟甲)和着草上,欲知未来凶吉,须问龟与着草。因此,龟卜预测在古代十分流行。不仅民间采用,朝廷也采用。《书·大禹漠》

有云:“禹民: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日:禹里官占惟先蔽志,昆命元龟,联志先定,询谋金同,鬼神其依,龟笼协从,卜不习吉。”可见舜、禹揖逊授受之前,先要通过龟卜来征求天帝之意,天帝认可,于是“昆命元龟”,让舜禅位于禹。唐代裴度拜相,朝廷先举行龟卜仪式,然后由皇帝下诏:“人具尔胆,天方责予,昆命元龟,爱立作相。’心北宋赵普拜相,也是先举行龟卜仪式,然后皇帝下诏:“询于元龟,历选群后。”“古人举事无大小,未尝不命龟,如《洪范》、《周礼》、《左传》,皆可考也。”古人用龟甲和着草占卜,也用活龟占卜。据《古今怪异集成》记载,当年昊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兵到衡州时,他见衡岳神庙中有小白龟,只有铜钱那么大,但年岁却不小了,当地人把它当作神的使者。昊三桂对小龟不禁起了敬畏之心,设法将它弄到营帐里,用它占卜。吴三桂本来希望他的行动会获神佑,他选择吉日对龟进行祭祀,在神座前段展开地图,默默祝祷,观察龟的走向。可是小龟停停走走,总是不出长沙,只在衡山周围打转,最后走到云南就不动了。吴三桂再三拜祷,让龟重走地图,几次试验,结果一样。吴三桂和他手下相顾失色,不敢轻举妄动走出湖南,认为神在阻止他们的行动。

据历史记载,昊三桂自领清兵入关之后,曾一度受到清王朝的重视,官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和四川,统兵十万余众。清廷对吴三桂已经不能行使有效的权力。对于吴三桂任免官吏,组训武装,清朝的吏部、兵部都不能过间。吴三桂和镇守福建的耿仲明家族,镇守广东的尚可喜家族,实际上已形成对清的割据势力。一六七三年,康熙皇帝要撤除吴三桂为首的后三落的封地,吴三桂便率领后三藩起兵反抗。尽管吴三桂曾引狼入室,叛明降清,并且是杀害永明王的元凶,当他举起复明反清的旗帜时,仍是应者云集,其兵威有如燎原之火。西南六大省,不到儿个月,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于是用四川湖南丰富的粮米充军晌,用云南的铜铸铜币,用贵州的木材,作楼船巨舰。从岳州一直到西北,画一线与清军对阵。八旗汉军,虽以荆州为中心,云集在襄阳、汉口、宜昌等处,却没有一人敢渡过长江同昊三桂较量。吴三桂此时若把握时机,疾行渡江,清朝的权柄也许会落入他的手中。当时他手下部将也曾有人反复劝过他,但吴三桂听不进去,错失良机,最终遭致灭顶之灾。

吴三桂为什么在天赐良缘之时,遗巡而不敢渡江,给清王朝留下喘息之机,这一直是史家的一个难解之迹。于是,有人以为这是天不灭清朝。上面所引的神话,就是为了解答吴三桂何以不敢乘胜进击清王朝的原因。这种对历史的偶然性进行神秘穿凿的行为本身,比故事本身也许更有启示意义:厉史的偶然性永远是神话传说的助产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