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6936500000010

第10章 古代篇章(8)

这部书茅元仪写了3年,共240卷,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和《占度载》五部分,其中收录了《孙子》等著名兵书,也探讨了打仗的布阵方法、器械、马匹、海防等方面的内容。

在55卷的《武备志·军资乘》分册中,茅元仪介绍了军事后勤供应、兵器、粮饷、火器、水利、屯田、医药、战马等方面的内容。他在书中对火药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火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以及火药的生成原理,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

那些日子,茅元仪的一些文朋诗友,包括与他成为邻居的谭元春、钟惺都对他改变了写作方向感到惊讶。为写这部巨著,茅元仪与时间赛跑,白天写,夜晚挑灯也写,有时朋友来访,他无暇接待,即使钟惺、谭元春来访,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除了诗文以外,多半是他的《武备志》。后来,朋友们为了不干扰茅元仪赶时间写书,来得也少了。茅元仪由此加快了写书速度。

茅元仪在“火器图说”中详细介绍了宋、元、明三代各种火器的种类、制造方法、构造、性能及作战用途,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火器技术的重要成就。为了能写好书,茅元仪跑到军营,仔细察看一些火器的构造,然后分级分类,把大炮、火箭、火炮、喷火筒、火器战车、水雷和地雷等火器在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将构造、材料、尺寸等资料信息,给予说明介绍’并附有火器总图和部件详图’体现了我国古代火器制造技术的极高水平(

茅元仪在《武备志·占度载》中论述了气象、地理等因素对军事战争的影响,那时,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先后到过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20多个国家,增加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和贸易往来。郑和为把七下西洋的航海经验告诉世人,特地安排人把每次来回的航行情况作了详细记录,并绘制了航海地图,这就是著称于世的《郑和航海图》。但是当时有人极力反对郑和的航海出使诸国,一个名叫刘大夏的官员阴险地把郑和的航海资料付之一炬,以至于郑和的航海图未能留下来。但是,茅元仪搜集了一些资料,还寻访了当年下西洋的船员水手的后人,重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附于《武备志》一书中。图中再现了十五世纪郑和出使西洋各国时具体的行船路线,以及所经过的地名、地形、港湾、航向和航程等资料,是一部较系统而完备的古代海图,对研究当年郑和航海、中西方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茅元仪在书中还对清军南下攻明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希望他的这部书能给明军将士掌握各种火器技术,保卫大明王朝不败起到作用。

1621年(天启元年)茅元仪的《武备志》终于编写完成并刊行。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看了此书之后,大加赞赏,他立刻召见了茅元仪,称赞他为明朝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

1623年(天启三年),茅元仪决定投笔从戎,他与他的文朋诗友道别,离开了南京,离开了乌龙潭,离开了他的寤园。他跟随孙承〈宗征战辽东,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茅元仪书中有反清的文字,清政权建立后,遭到査禁,直到乾隆年间才被解禁。此后,该书迅速流行于世,出现了多个版本,并流传到日本,后经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等人介绍,又传到了欧洲,成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器械的重要资料。

17.古乌龙潭诗人小唱

坐落在鼓楼区域内的乌龙潭,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木清华、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堪媲美西湖,正是由于幽静悦人的幽雅环境,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来此安居乐业,读书写作,写字作画。

从秦淮河畔搬至乌龙潭畔的钟惺

明代文学家钟惺(1547—1624)字伯敬,号退谷,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历官工部主事、福建提学佥事,以父忧归,晚年入寺院。《明史》有传,内云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吏,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与同里谓兀春评选唐人之诗为《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在写灵方面,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近似,但文字趋于艰涩隐晦,颇受后人讥评,而求新求奇,对散文小品的发展有所贡献。他与谭元春合编《诗归》与《明诗归》,著有《史怀》二十卷与《隐秀轩集》。

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后,他在任南京礼部郎中的时候,其住宅在秦淮河畔。

明朝时期的秦淮河畔繁荣热闹,不仅“聚宝门水关至同济门水关,喧闹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那时的钟惺在做官之余,常常写诗作文,他曾写有一首《秣陵桃叶歌》诗:“女儿十五未知羞,市上门前作伴游。今日相邀佯不出,郎家昨送玉搔头。”但在这样一个喧闹的场所居住,着实让这位为人严冷,“不善接俗客”,孤行求静的诗人感到厌恶。这种人烟凑集,金粉楼台的聚集地曾扰得他无法写诗。

其时,他有好多文朋诗友都在城西的乌龙潭建有住宅,安家落户。如文学家茅元仪,特别是自己的同里搭档谭元春,也在乌龙潭建了自己的“归岳堂”,并写下了三篇乌龙潭游记小品。他忘不了那次同谭元春、茅元仪共游乌龙潭的经历,乌龙潭的美妙景色让他流连忘返。钟惺在乌龙潭住了一夜之后,写出了那首反映其孤僻情怀的诗作《宿乌龙潭》

渊静息群有,孤月无声入。

冥漠抱天光,吾见晦明一。

寒影何默然,守此如恐失。

空翠润飞潜,中宵万象湿。

损益难致思,徒然勤风日。

呼嗟灵昧前,钦哉久行立。

在感受了乌龙潭的幽静温馨后,钟惺觉得该挪挪窝了,而乌龙潭则是他的唯一选地。他的想法得到了友人们的赞同。于是钟惺立即动手,也在乌龙潭畔建了一处自己的住宅,把自己的家从秦淮河畔搬了过来,与谭元春、茅元仪成了邻居。后来的日子里,钟惺时常与文友们在一起探讨诗文,累了,就去潭上的亭子里下一盘棋。置身于花红水绿之中,钟惺写诗异常地活跃,他对乌龙潭情有独钟,又提笔写下了《乌龙潭吴太学林亭》诗一首)

城午亭先晚,园春水欲秋。

蜂狂花约束,莺过柳遮留。

云气能香石,湖阴半压舟。

良辰多下输,闲杀此林邱。

从此,钟惺在乌龙潭畔开始了他在幽静之中写诗作文的新生活(

董其昌和他的“狮子窟”

董其昌(1555一1637,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明朝书画家。其书法取目U人之精妙,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他还擅长山水画,其画论《画禅室随笔》较有特色。他主张作画者应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后来的画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旨》、《画眼》等。

那些年,董其昌已获得万历进士,官也做到了南京礼部尚书。做官之余,他喜欢写字作画,常常在乌龙潭畔他的“獅子窟”宅屋读书、写字、作画,甚至写诗。

董其昌除了写字作画外,也时常写一些诗来自乐。有一次,董其昌去一个朋友家作客,这个朋友做午饭招待他。吃饭的时候,董其昌看一盘菜中的肉片很薄,虽然少了一点食味,但很有点艺术味。饭毕,董其昌回到“獅子窟”,提笔写了一首诗。诗云)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飙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其诗的幽默语言,完全把一道普通的菜肴,写得如此意味无穷。

那时,他的地位颇高,常常以官欺人。有一回,一个小官陆绍芳的仆人之女,长得非常漂亮。董其昌叫儿子把她抢回家。这个小官感到愤怒,准备与董其昌较量一番,后经何三畏、吴玄水两位绅士出面劝解,才化解此事。但此事被人写成了一部小说,叫《黑白传》,因陆长得黑,董氏父子长得白而得名。书中对董氏父子极为讽剌挖苦,轰动一时,广为流传。董其昌知道后十分恼怒,想惩罚作者,但又不知道是谁,便怀疑是一位姓范的秀才,便每天去逼迫他,导致范秀才几天后暴病身亡。范母认为儿子是被董其昌逼死的,便带了女仆到董家辱骂,董其昌儿子竟令人将她们抓起来脱光衣服,侮辱鞭打,地方官员明知范家冤枉’但屈于董其昌的权势,不敢多管,由此可见,董其昌的“獅子窟”之名正印证了其兽中之王的霸权特性,董其昌的霸道行径,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极大愤怒,最终把他的宅屋放火烧毁了)

金和叙事诗“卓然称大家”

金和(1818—1885)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诸生。是清代诗人和书籍出版家,以写长篇叙事诗而闻名,其代表作有《兰陵女儿行》、《双拜闪纪战》、《烈女行纪黄婉梨事》等。那时,他的家就在乌龙潭畔的龙蟠里。

金和生活的时代正值晚清,社会动荡不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正呈燎原之势席卷中国,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后,金和并没有离开乌龙潭他的家,而是诗酒以狂。他喜欢喝酒,常常喝得晕晕然,正是这种半醒半醉的状态,使他的诗兴大发,写出了许多叙事诗,特别是受其外曾袓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许多叙事诗讽剌艺术浓厚,还吸取了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对中国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不乏名作。

他写于1853年的《双拜冈纪战》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讽剌诗,题目中的一个“战”字,就是全诗的讽剌点。全诗即以“战”字作为悬念,不断抽丝剥茧,至篇未方点明真相。通过将应有的“战”一与敌军交战,同实有的“战”一为一民女争风吃醋,以至两军大动干戈,之间的鲜明对照,造成强烈的讽剌意味。

诗中有些精彩的诗句)

……萄军自东来,呵逐楚士开。楚士转身斗,战声驰如雷。大刀狂有风,长稍疾于雨,双拳鹰膀兜,独脚象鼻吐,贴地捷进猱,冲天善飞虎,身挟车轮盘,气振屋瓦舞……

诗人以楚蜀两军之间的交“战”,极尽夸张形容之笔墨,以充分呈现他们的勇敢精神,充分呈现战斗的空前激烈。

另一首长篇叙事诗《兰陵女儿行》,是他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与人谋里应外合计,策应清军攻城,其谋失败后,他留下家人,只身逃出南京,流落南方谋生时所作。这首叙事诗素来被推为诗人集中首选的名扁,又堪称近代诗歌史上一首独绝的长扁叙事诗,在我国古典叙事诗领域中,其叙事规模与创作手法,是罕见其匹的。

此诗所写背景是咸丰、同治年间,一兰陵(今常州)女子以大智大勇成功地抗拒了正“进剿”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清军将领劫婚的故事,思想与艺术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金和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诗多半与这些历史事变为背景题材,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以金和与黄遵宪、康有为并举,誉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

18.王士稹走近清凉山

王士滇是清代诗人,曾居康熙年间数十年诗坛盟主。

王士滇(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后升任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

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滇在扬州任推官,有事前往金陵(今南京)。那天过长江是从浦口乘船下水,驶向南岸。船还没有抵达南岸,他就看见了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清凉寺是金陵古刹之一,始创于杨吴顺义(921—926,年间,为徐温所建,名兴教寺。南唐升元间(937—942)改名石城清凉大道场。宋太宗(光义)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清凉广惠禅寺,后毁于战火。明朝初期重修,改名清凉寺。

清凉寺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此焚香拜佛,救得吉祥平安。诗人们也是这样,清凉寺曾是他们反复吟诵的诗篇。南唐后主、宋人陆游……都曾留下绝妙的墨宝诗作。王士滇也不例外,下了船他就上了清凉寺。在竹林深处的小径上他没有看见香客,却只听见那些虔诚的僧人念经的声音,从大殿里传飘出来,在林间上空缭绕。后来他写下了《清凉寺》诗一首)

朝日出浦口,遥见清凉寺。

深竹不逢人,经声在空翠。

但清凉寺并不是王士滇歇息的地方’他此行的歇脚处是秦淮河,那里有他的好友丁继之的住宅水亭’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奔向秦淮河,上一年的农历八月,王士滇曾来过南京,是临时充江南乡试同考官,因为那时他身患疾病,并未在此长住,这一次来,他疾病初愈,心情颇好,可是,当他在秦淮河畔住下后,听他的这位布衣名士、南曲名家的友人丁继之所讲述明朝时期秦淮旧事的繁华,目睹了今日的萧条之后,写了一组《秦淮杂诗》共十四首。王士滇在明代度过了童年,其袓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遗老,在后来的清朝统治年代,闭门隐居,不愿降清出仕,而王士滇虽然不同于上辈的理念,做了一个小官,但仕途并不是很顺,此时的王士滇心情较为复杂,他似乎有违袓父辈不做清朝官吏的训导,但殚精竭虑,以其忧思的笔调写下了“梦绕秦淮水上楼”之后,他恐忧旧病复发,决定到城西走走散散心(王士滇还是选择了清凉山,去领略那里的湖光山色以藉心境(

在清凉山下,他来到乌龙潭(乌龙潭以水色清碧著称,初名“清水塘”;又因水面开阔,面积5倾有余,俗称“清水大塘”;古时水之深渊称“潭”,故亦名“清水潭”。水中遍布莲花,更名“芙蓉池”,又因满潭荷花洁白如雪,故又称“白莲池”。潭周围有四个泉眼,清澈的泉水日以继夜喷溢而出。相传晋代某年农历六月十九,潭中出现四条乌龙,分别于四个泉眼戏水,不时跃出水面,后连续数年是日,均有四条乌龙出现,乌龙潭由此得名。

王士滇来到乌龙潭时是初秋,水波轻烟产生的景色,垂柳映在湖中仿佛淑女沐浴的长发,令他心旷神怡,最让诗人羡慕的是湖四周有许多文人名士的隐居别墅,他亦以为这里是远离秦淮河畔嘈杂喧嚣的好地方。于是他写了一首赞美乌龙潭的诗《乌龙潭》:

枕策陵岑椒,空潭暂游目。

四山积空翠,一水沈寒渌。

秋色淡杨柳,映波如膏沐。

轻飆悴菡萏,散作回掩绿。

潭南多隐居,芋茨带水木。

罘蒽吹落花,蟏蛸网新竹。

云景翳林园,钟磐闷幽独。

平生畏城市,蓬藿思空谷”

傥遂一邱心,讵羨八州督”

对南京,王士滇既有点儿忧伤,又有点儿喜欢,还有点儿留念,他该走了(在一个秋雨潇潇的早晨,王士滇登上了一条小船,从石头城出发,眼见着清凉山、石头城渐行渐远,心里漫过一丝惆怅,一首石头城早发不禁脱口而出。

晓云飞不定,又过石头城

林杪连樯影,江城杂雨声

醉醒吾自领,甘苦向谁倾

渐远家山路,茫茫莫问程

19.康熙南巡立“戒碑”

清圣袓爱新觉罗·玄婢在位61年(1661—1722)年号康熙。他先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进行了被誉为“熙朝盛典”

的六次南巡。

康熙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他8岁丧父登基,10岁丧母,由权臣鳌拜等人辅政。险恶的政治环境,艰难的人情机遇,锻炼了少年康熙的聪敏好学、奋发进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