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关大观园情景的描写,与随园有许多相似之处。曹家的姻亲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诗题中有注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他还在《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中有句云:“随园旧址即红楼。”袁枚本人也曾不无自豪地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松云闲话》一书中甚至引用袁枚之孙袁翔甫的话说:“此书(指《红楼梦》*之作,实我袓)指袁枚)所授意,而雪芹主稿也。以授意有自,未尝自居作者……园名大观。拓地既广,缔造又精,当时江浙两省,豪富人家,均无此大好园林,舍随园莫属。书中宝玉即我袓也,我袓重一‘情’字……自乞养归隐,优游林下,至五十年,即宝玉轻视利禄,不求仕进之意也。”这些话也许有些道理,但孰真孰假,则无从考证。
为了纪念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江苏省红楼梦协会、南京市旅游局和乌龙潭公园管理处等单位’于1992年在曾是曹家花园的乌龙潭畔,筹建南京“红学大观园”,并建曹雪芹纪念馆和《红楼梦》博物馆。纪念馆主厅于1996年8月竣工,1997年9月对外开放。该馆位于乌龙潭南侧的龟山脚下,坐南朝北,倚山临湖。纪念馆为传统民族风格,房顶为金黄色琉璃瓦,门楣为翘角飞檐,显得庄严肃穆,别具风采。该馆馆名为彭冲所题。纪念馆里还设有《曹雪芹家世、〈红楼梦>与南京图片展》等,近百幅图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同南京的密切关系。大厅正中,高约3米的曹雪芹坐像,出自南京艺术学院雕塑家谌硕人与关雍崇之手。雪芹先生手握书卷,目视远方,凝神沉思。塑像上的“曹雪芹先生像”6个大字,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所题。红学家胡适先生和俞平伯先生均有题词被陈列于该馆之中。郭敏为曹雪芹纪念馆题撰了对联:“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蔡若虹的对联曰:“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对曹雪芹一生文学功绩的赞颂、对雪芹先生的缅怀之忱,都凝聚在字里行间。
3.从隋园到随园
恰说雍正初年,曹家被抄以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下狱治罪。此时,曹雪芹全家迁回北京居住,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而被籍没的曹家花园为主持抄家的旗人、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有。当时,隋赫德在小仓山之北岭“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萩千章、桂千睡”。游者甚众,盛极一时,号曰“隋园”,这是因其姓而得园名。由于隋赫德经管不善,30年后隋园便成了野草荆棘丛生的荒园,“其室为酒肆,舆台嚯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冉芜谢,春风不能花。”时任江宁知县的袁枚见隋园荒芜情景,心中不由得“恻然而悲”,便向隋家打听购置该园的价钱,而隋家此时也想出售该园。一个想买,一个想卖,买主与卖主一拍即合。袁枚(1716—179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性聪慧,幼有“神童”之称。乾隆四年(1739)进士及第,以庶吉士入翰林院,后任溧水、江浦、沭阳等知县。乾隆十年(1745)起任江宁知县。因编纂《江宁县志》的需要,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未及40岁即坚决辞官,用月俸300金购得隋园。辞官后侨居江宁,遂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所作古体诗奔放纵肆,近体诗清新自然。还力倡女子教育,有女弟子数十人,颇多唱和。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偶然作》)但多数作品则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所作书信颇具特色。创作诗歌达六七千首。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辞官后的袁枚,退隐随园,苦心经营他的园林世界。在这个山丘起伏、溪流纵横的荒芜“隋园”,袁枚精心设计、改造与点缀,就势造景,“因山筑基,引流为沼,莳花种竹”;“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园景物遵天然之理,取天然之趣,不委屈地形景物,“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这不能不说是袁枚的一大创造。
对随园中景物的布置,袁枚还尽量模仿西湖。乾隆三十三年(1768)时,他已52岁,开始进入暮年。由于久离故土,他时刻想念故4,并渴望返回老家,以尽其天年。这是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他在乾隆三十三年三月所作的《随园五记》中写道:“余离西湖三十年,不能无首邱之思。”因此,他想按西湖的景物布局,来经营随园:“为堤(杭州苏堤春晓)、为井(杭州龙井),为六桥(杭州断桥残雪等)、为两峰(杭州有南北两峰)。”如此安排,为的是实现他思乡的梦想。但他又有些踌躇:用人工去仿做天然景物行吗?即使模仿成功,又能否终身享受呢?一旦仿造成功,他便兴奋不已。他觉得,在故乡杭州也不能天天出门去西湖游玩而今天住在随园家中,就如同住在西湖一般,居于他乡等于居于故乡。这样,便解开了郁积于他胸中的“思乡情结”,解除了他的思乡之苦,此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啊!其思乡之深到了此等地步,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二十六日,袁枚将已去世27年的其父之灵柩,安葬于随园西边小仓山百步坡。嘉庆三年(1798),袁枚走完了自己82年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旅程。
他逝世后也“随”葬于其父墓旁隙地,父子永不相离,实现了他生前“‘随’其地之便,心之安”的夙愿……诗人虽已驾鹤西去,但作为知县,袁枚在江宁主政期间,其政绩令人瞩目,馨名远播,有口皆碑。他执行法制,体察民情,为民着想,关心生产,努力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深得民心,曾留下了《劝农歌》“以告诫农民勤耕作”、“深夜率官救火”、“引诗化解婚姻纠纷”、“指挥捕蝗遇险急下马”、“为査案夜宿海会寺”、“现身说法智断官司”等等佳话。另据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及《随园诗话》(卷十)记载,袁枚的浙江同乡、海宁许惟枚,字铁山,与袁枚同官金陵,时有“二枚”之称。许为上元令,端庄不苟,道貌岸然,官气十足。而袁枚则为风流才子,喜谈“性灵”。
有一次,他俩在秦淮小聚,忽然来了个卖唱的“歌郎”,想以卖唱的方式,向他俩乞讨。许惟枚见之怒形于色,以目慑之,并欲加以“无礼”之罪予以杖笞。袁枚急忙挥手示意,叫卖唱人赶紧走开。袁枚“遇许怜郎”写下了绝句二首,第一首末二句云:“传呼惊听刘安到,口斥嫦娥避寡人”,袁枚以“刘安”喻许、以“嫦娥”喻卖唱人,把许惟枚滥施淫威、欺压小民的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第二首末两句云:“惘怅秦淮花两岸,南河春色北河霜。”“南河”与“北河”形成了明显对照!袁枚站在毫无社会地位的卖唱人一边,寄予无限的同情。而许惟枚身为上元令,却无视百姓疾苦,不从根本上解决卖唱人的生活出路问题,相反,总是一个劲地“口斥”、“目慑”,大摆官老爷架子,大耍其威风,与袁枚的态度亦成鲜明对比。袁枚这种力护“歌郎”的小事,也体现了他那种爱民、为民之心是何等局尚,令人钦佩。
当年,袁枚所营造的随园有2景,均见诸于袁枚的《随园景题》,其中有仓山云居、书仓、金石藏、小眠斋、绿晓阁、柳谷、群玉山头、因树为屋、双湖、柏亭、奇礓石、回波闸、小栖霞、香界、赚山红雪、蔚蓝天、澄碧泉、竹请客等。清代袁起曾绘有《随园图》,2景在图中均有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引人入胜,其《随园图说》既是有关24景的题跋,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袁枚十分满意自己的创造思想,“故仍名曰随园,因其音,易其义”。清代杨夔生曾挥笔为随园填词一首,词云:
最忆仓山楼阁好,水作青罗,山似秋云峭。踯躅拒霜红未了,菊蓠又绽黄金小。
今夜怀人诗脱稿,路熟池塘,烟梦寻芳草。愁杀汝南鸡唱早,蔚蓝天淡银湾晓。
这是对随园景色的诗意描述和吟诵,为该园增辉添色。
在随园落成时,袁枚十分感叹,他说:“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袁枚这种爱园如命、“以一官易此园”的精神不可多得,并开一代文人为官新风的先河。袁枚具有云水胸怀,对人生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他认为,对人生的浮沉、住园久暂问题,都不要过分强求,“随其自然”。他在《随园记》中写道:“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此话颇有一些人生哲理,读了使人深受启迪。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袁枚集唐诗句)袁枚建随园的宗旨在于借山水园林,抒情尽兴,并以诗会友,结识天下诗友文人。清代名贤蒋士铨、赵翼、姚鼐、尹继善等诗友,曾书赠袁枚诗达千首,均为诗意优美、书法优秀的上乘之作,被珍藏在随园中,
该园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诗园。赵翼在游览随园之后,乘兴挥毫写了一首《游随园题壁》诗云:
结构凭何粉本摹,危栏绝磴路萦纡。
峰回巧作东西峡,水复流为里外湖。
乔木十围人共老,名山一席客争趋。
问渠何福能消受,四十年来住画图。
这既是对随园景物的生动描写,又对袁枚晚年优游、愉悦、幸福生活抒发了自己的羡慕之情。
而蒋士铨因“袁才子前辈邮骈句数百言订交,题词奉报”,其所填《贺新凉》一词曰:
记向秦淮水,问何人小楼吹笛,劝人愁死?雨皱岚皴多偃蹇,我与蒋山相似。白下柳又添憔悴。却到江山奇绝处,遇双鬟都唱袁才子。情至者,竟如此。
罗衫团扇传名字。比风流淮南书记,苏州刺史。常听东华故人说,肠断江南花底。何苦较天都人世。楼阁虚无平等看,谪尘寰、终是神仙耳。花落恨,莫提起。
“胜地怕重经,记当年丝竹宴诸生,回头似梦名园须得主,幸此日楼台逢哲匠,著手成春。”)袁枚题随园联)袁枚以诗文闻名于世,四方文人雅士凡过金陵者,无不以一睹其风采为荣幸。各地凡是爱写诗的,都可以到随园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游客在此可以找到同乡诗人,欣赏、交流与切磋各具特色的诗歌,这又成了诗人的兴会与联谊。袁枚在随园居住近50年,每天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袁枚热情好客,常常招待吃住,地方官员也常在此举行宴会,款待上级官员。袁枚还乐于与人谈诗、向人赠诗,鼓励年轻人学诗、写诗,真是一位极为热忱、诲人不倦的诗苑“园丁”。正如袁止水为随园题写的一副对联所云:
云山、金石、图书,此地可称三绝;
循吏、儒林、隐逸,先生自有千秋。
联中道出了随园及其主人的主要特点。
李鹤峰为小仓山房集句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显然,随园景色峻伟清幽!是文人最理想的读书处。
随园路牌
每逢中秋佳节,随园还举行灯会,又是人们向往的热闹去处。园内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夜幕降临之后,园内华灯初放,地上的灯火与天上的朗月疏星遥相辉映,美人名士今宵云集随园,尽兴游园论诗,天上人间,风光无限,令人流连忘返。清代诗人周之桂也应邀前往,诗友聚会,颇为动情,挥笔填词一首《齐天乐h词云&
小红歌罢回头处,楼台夜光全改。树挂晴虹,堤排錦幛,空际繁星如海。嫦娥远睐,也似怯灯光,掩伊眉彩。俊煞人间,美人名士者宵态。
凭栏何限清兴,怕花间玉漏,催去环佩。班马嘶余,钿车散后,偏我痴情犹在。千秋此会,说不尽风光,小栖霞内。试验今年,桂香添几倍。
这首词将随园中秋绚丽灿烂的夜景描写得尤为动人,文人诗友的“齐天”之“乐”跃然纸上。
从隋园到随园,兴衰200余年。袁枚后代家道逐步衰落,园景有变。太平天国时,由于清军封锁,天京(南京)城中缺粮,太平军便废园耕垦!生产自救,从此随园风光不再,逐渐废止,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历史性的遗憾。如果袁枚老人英灵有知,也定会含泪九泉的。这也是留在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代江南名园,随园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其迹可考而无存但随园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依然在南京的史册上熠熠生辉,依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丨它曾在南京的历史上谱写过一段辉煌的乐章,留下了最精彩最感人的一页,也为十朝古都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随园,是永远矗立在南京人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