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6936600000019

第19章 颐和路:民国建筑露天博物馆(1)

鼓楼区内的民国建筑是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颐和路片区上的民国建筑则是南京现代建筑的“样板区”,是金陵民国建筑的经典。

1.北有八大关,南有颐和路

“北有八大关,南有颐和路”。颐和路街区是民国时期外国使领馆和政要名流公馆的集中地,它们大多数是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民国建筑鼎盛时期建造的,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于1928年主导制订的《首都计划》的产物。

整个颐和路街区由北京西路、西康路、宁海路、江苏路等道路围成,总占地面积约39公顷,道路总长6.4公里。在民国历史上,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其中39个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建在鼓楼境内,而这些使领馆大多集中在颐和路街区,如美国大使馆、苏联大使馆、罗马教廷公使馆、澳大利亚使馆、墨西哥大使馆、加拿大大使馆等。这里还拥有名人公馆225处,这些公馆的主人就有像汪精卫、陈布雷、张群、于右任、陈诚、汤恩伯、顾祝同、阎锡山、薛岳、司徒雷登、马歇尔、拉贝等在内的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颐和路整个街区只在其东南面和东北面各设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又都是交叉路口。这里的道路纵横交错,将此地分割成12个地块;道路名称都以我国各地名胜命名,多少年来一直未改,主干道叫“颐和路”,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琅琊”等路。首次到这里的人,都会觉得像走进了迷宫,找不到出口。这是由于整个公馆区内的道路走向完全与南京城市道路的主要朝向不相一致。公馆区的路网为什么这样扑朔迷离呢?一些学者们认为:当时为迎孙中山灵柩入葬中山陵,《首都计划》确定中山北路自西北向东南直插鼓楼,作为南京市骨干道路的中山北路贯穿城区西北现鼓楼区区域,而这个区域的其他规划道路尤其中山北路两侧道路多采用与中山北路平行或者垂直布置形式。正因为如此,公馆区的道路同样采用了与中山北路平行垂直的走向,同时为了照应与北京西路及其他道路的衔接关系’主要入口顺理成章地采用了交叉路口的形式。解放后,南京新建的道路强调了正南北走向,颐和路公馆区更难找到与之相呼应的道路。因此,公馆区内这种“看似歪斜,令人迷茫,又自成一体”的独特路网格局,便成了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印记。

颐和路公馆区的院落,是组成公馆区的基本单元。当时,公馆区建有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每户平均占地400平方米。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这里有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这里室内水电卫生冷暖设施齐全。室外庭院宽敞,花木茂盛;院落内空间开阔,树木繁茂。院墙多采用实墙,入口常设门头雨篷,色调统一和谐。

颐和路公馆区的绿化也很讲究,实行道路绿化与庭院绿化有机融合。行道树除了江苏路、西康路上栽上法国梧桐(悬铃木)外,宁海路、颐和路上均种上枫香树。随着岁月的飞逝,这些树木茁壮成长,遮天蔽日,浓阴遮地,形成了绿色的隧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庭院里的花木与道路上的绿树,交相辉映,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憩静悦目的图画。坐落在颐和路与牯岭路交叉口的街头小花园,处于规划设计图所确定的位置,不仅丰富了公馆区的绿色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憩活动的场地,而且把公馆区点缀得更加美丽,更富有活力。

2.凝固的“音符’’

有位诗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颐和路公馆区的住宅建筑,多彩多姿!不拘一格!或欧式!或美式!或中式!风格多样!却又互相协调,绝对可以称得上“万国建筑的博览会”,不愧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瑰宝,同时颐和路里所蕴涵的人和事,无不与历史相关,所以这些建筑既是凝固的音乐,又是凝固的历史,可谓“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这些凝固的音符依然在发出优美的旋律,展现迷人的风米。

——宁海路5号:马歇尔公馆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原名金城银行别墅,共占地2780平方米,建筑面积748平方米。1935年由著名建筑师童窝设计,仿古二层楼房,是典型的中式风格,砖混结构,飞檐歇山顶,上铺琉璃瓦,共有房间20间,内部装饰华丽。楼前有宽敞的庭院,绿草遍地,花木扶疏,院内小径用红、黑、白3色鹅卵石铺镶成鹰、獅、虎、鸟等图案。整个建筑透出浓郁的江南园林风味。院内另有平房3幢共11间。1937年下半年南京沦陷前,这里是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张群的公馆。日军占领南京后,这里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总部,以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约翰·拉贝先生为主席的国际友人保护了大批南京难民。抗战胜利后,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的身份来华调处国共关系,这里便成为马歇尔公馆,这里一度成为国共两党和谈的场所。

作为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曾多次到这里与其唇枪舌剑,交锋数次。由于美国政府对国民党内战的援助、支持,国民党方面对马歇尔的中立态度甚为不满,周恩来也责怪他“帮国民党说好话”,因此,能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的马歇尔,在国共两党中间处境极为尴尬,两面不讨好,使他的勤奋工作付之东流,只好自嘲地说“你们中国的事真难办!”随着蒋介石发动内战准备工作的结束,国共两党和谈大门已经关闭,也宣告马歇尔“调停”失败,其使命业已完成,遂于1947年底回美国。在回国前夕,马歇尔主持了他的一名副官与金陵女子大学一名学生的婚礼。在致词中,他无奈、伤感而又幽默地讲这是我在中国完成的唯一任务。”回国后!马歇尔即担任美国国务卿!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于1959年10月去世。

马歇尔公馆

——颐和路29号:苏联大使馆旧址。苏联在南京的大使馆办公之地有处,颐和路29号只为其中一处,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旧址,是原国民党政府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的亲戚、空军航空大队长王青莲,于1937年兴建的一座西洋花园别墅式建筑。有西式3层楼房1幢、平房5间等,占地面积809.9平方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1948年8月25日,苏联大使馆以年租金4800美元租用。解放后退租,移交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现为部队用房。

——宁夏路2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公馆旧址。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于右任以其诗、书、胡子“三绝”闻名于世,当年在南京的宅院达数处,只有此处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处建筑,是冯玉祥将军的部下冯云亭在1937年所建。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开展中原大战前夕,冯云亭离开部队来到南京,做房地产生意。这处建筑就是他在这个时候以“冯华堂”的名义置地构建的。院墙高大,宅邸幽深。整个宅院,门朝东南,占地面积2835.6平方米。一进院内,松竹蓊郁,花草繁茂,迎面是一幢青砖琉璃瓦的西式洋楼。在洋楼的背面!有一条不长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两幢对称的平房。共计3幢31间房!总建筑面积662.3平方米。抗战胜利后,于右任自1946年5月起!以月租金120万元(实值120元)的价格,从冯云亭手中租住。大门上有于右任亲撰的一副对联,上联为“龙生大漠云方起”,下联为“河出昆仑日正长”。直至去台湾之前,近3年时间,于右任一直住在宁夏路2号公馆。1964年病逝于台湾。在辞世前夕,他曾写下一首催人泪下、极为伤感的诗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颐和路8号:阎锡山的公馆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阎锡山虽一直盘踞在山西太原,但在南京也有不少私宅,最有名的就是这个颐和路8号。它始建于1936年(一说1924年),最初的主人是曾任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董事长的汪叔梅(彬海),汪伪时期曾为汪精卫的私宅之一,一度被称之为“汪公馆”。1949年4月14日,阎锡山入住颐和路8号。阎公馆占地面积为2441平方米,院落面积为15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81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是两层西式洋楼,外表呈乳黄色,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气派非凡。院内原有假山,并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在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被徐向前所部打败后逃到南京。当时,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为笼络阎锡山,随即将这幢建筑拨给阎锡山居住。阎锡山在南京期间,经常到太原绥靖公署驻京办事处,打电话给山西省主席梁化之,要他“死守山西”。就在他做这黄粱美梦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即将渡江,阎锡山及其部分家人仅在此住7天又逃离南京,先到广州后到台湾。1960年5月病逝于台北。现在这幢建筑为部队用房。

——颐和路34号:国民党一级上将顾祝同公馆旧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937年,是顾祝同以其二哥顾祝信的名义置建的,地处颐和小区中心。其院广宅大,占地2252平方米,建筑面积921平方米,极为气派,是一座引人注目的豪宅。主楼坐北朝南,是西式3层小楼,砖木混凝土结构,一楼有内置走廊,二楼有内置阳台’三楼则是露天阳台’外部则是红瓦黄墙。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采光充沛。院内广栽树木’环境幽雅’雪松苍翠挺拔。作为蒋介石最得宠的爱将,顾祝同一生对蒋唯命是从。在抗战期间,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上官云湘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残酷屠杀新四军将士,为全国人民所不齿。1968年病逝于台湾。现在这幢建筑为部队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