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后,先后改为江南图书局、江苏省立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江南图书馆虽然历经变革,曾一度和江苏通志局合并,更名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等等,但鉴于该馆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特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图书馆特藏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继缪荃荪之后担仟馆长的柳诒徵,创订了《住馆读书章程)为外地来的读书人提供食宿方便,国内著名学者如鲁迅、顾颉刚、蔡尚思、胡适、蔡元培、黄宾虹、徐悲鸿等大批学者都曾在此住馆阅览。112年月间,鲁迅先生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鲁迅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约,在办公之余,与友人许寿裳到江南图书馆借阅善本抄录,其中抄自《沈下贤别集》的3篇作品后来收进了《唐宋传奇集》。在江南图书馆,鲁迅还曾借抄过清孙志袓增订过的善本《谢承后汉书补逸》一书。1928年,为了纪念江南图书馆齒任馆长缪垄孙(艺风),发扬陶侃珍惜光阴的苦读精神,柳诒徵将藏书楼命名为“陶风楼”,并请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阊题写了匾额。
现在经过翻修的“陶风楼”,依然古朴典雅,朱红色的两层大楼前,两棵百年银杏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洒满楼宇,如同碎金一般闪烁,令人顿生追慕先贤之雅思。
目前,“惜阴书院”遗址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5.杰出的思想家魏源及其故居
清凉山公园被称为“六朝胜迹”。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景”,一点都不夸张,漫步清凉山内,公园景致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湖南邵阳人。魏源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1832年魏源来到南京,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今20号)购地造屋。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卷阿”乃《诗经·大雅》中的篇名。“小卷阿”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三进九间。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当初因为郁郁不得志,这位第一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志士后半生干脆辞官不干了,来到了这里并且长住。晚年的魏源受好友林则徐的重托,青灯作伴,思接千载,在此研究世界各国兴衰,并潜心著述,终于写成了名垂青史的海国图志》。
魏源去世后,其家属先后有80余人在“小卷阿”住过。太平天国失败时,相传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难至魏宅,3年后引渡佛门,法名“觉义”,以魏宅的一半设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称为“皇姑庵”。魏源故居在历经170余年风风雨雨后的今天,仍有两间保存完好,令人欣慰。他亲笔题写的宅门横额一“小卷阿”三个大字可惜在10年浩劫中被红卫兵砸毁,至今仍可以依稀辨出。魏源的曾孙女魏韬于1992年去世后,因无子嗣,故居变成公房,现已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魏源故居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他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地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振聋发職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思想和著述给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
6.文人墨客留遗篇
清凉山公园树木繁茂,被誉为“城市中的山林”,是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清凉山,自战国以来相继兴建了金陵邑、石头城、驻马坡、南唐避暑宫、崇正书院、扫叶楼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名胜古迹,是南京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园。
近几年,为了弘扬历史文化,公园陆续复建了“龚贤纪念馆”、“清凉兰苑”、“清凉山89号公馆楼”、“武侯驻马遗址浮雕”、“石文化展示区”以及金陵名人艺术馆即“李剑晨艺术馆”和“魏紫熙艺术馆”、“清凉山公园观赏园艺区”等多处现代人文景观,深邃的文化内涵,使传统人文景观与现代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辉映。
清凉山公园以幽雅的人文景观而享有“六朝胜迹”之誉,这里四季青葱,浓阴如盖。南朝宋武帝在清凉山麓建离宫;五代时杨吴在此建兴教寺;南唐后主李煜在此建避暑宫,素为历代帝王、文人墨客、方外达人所垂青。
公园入口处是牌楼式三拱门。门额上书“清凉山”三个大字,为明末清初画家兼诗人龚贤的墨迹。门旁有“六朝”、“胜迹”两块侧题,系当代著名书画家胡小石先生的手笔。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魏源也曾在山门外的乌龙潭畔置额名为“小卷阿”的家宅,与清凉山相伴经年著述不綴,写就了海国图志》、《净土四经)等名扬海内的巨著。
进入大门,沿着左侧石阶拾级而上,参天古树掩映着龚贤晚年故居一“扫叶楼”。相传此楼是龚贤当年吟诗作画的地方。龚贤在此曾作《僧人扫叶图》,因之称作“扫叶楼”。
与“扫叶楼”隔谷相望的是始建于明代的崇正书院,书院内古意盎然,殿堂、庭院、小桥、流水、石龙头、石灯笼无不体现江南园林特色。回廊上,镶嵌着宋王安石《桂枝香一金陵怀古》、元萨都剌《百字令一登石头城》、清姚鼐《游故崇正书院记》的石刻。殿堂内悬挂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的巨幅国画。
历代文人墨客、帝王、贤达登临斯山,遗墨累累。唐彦谦游清凉寺后曾题诗曰:
白云红树路纤萦!古殿长廊次第行。
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
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
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袖为相迎。
后世文人墨客笔端流泻出的有关清凉山的文字更是指不胜屈。
夏寿田题清凉山扫叶楼:
作叶与叶想,作非叶想,作非叶即叶想,庶几乎扫叶;
有凉之凉时,有不凉时,有不凉而凉时,是故曰清凉。
清凉山扫叶楼:
扫叶意何为?满地烟尘,高僧妙译谁参得;
清凉山自在,一楼风月,热客烦襟自洒然。
清凉山扫叶楼:
民不能忘,始信渊云兼政事;
敏而好学,莫疑巢许是闲人。
薛时雨题清凉寺:
戴甲满天地,诗赋动江关,惟战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烟波渺何处,齐鲁青未了,只湖光山色,如今犹是六朝春。
李烈钧题清凉山扫叶楼:
老不白头因水好;
冬犹赤脚为高师。
易顺鼎题清凉山还阳井: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清凉山驻马坡:
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
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
清凉山公园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园,李煜、龚贤、吴敬梓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园内的名胜古迹,无不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诸多的金陵名人馆,更衬托出清凉山这座历史名山的魅力。
中国水彩画之父、著名艺术大师李剑晨先生艺术馆于2004年12月26日,在南京清凉山公园内落成开馆,这是南京市文化建设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李剑晨艺术馆”由其女、著名园林建筑设计专家李蕾设计,建筑面积720平方米。采用民国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古朴大方。正对大门是一个露天水池和一座水波造型的七彩玻璃雕塑。设计者李蕾介绍,水池、雕塑体现着“水”、“彩”的光影变幻,体现了李剑晨“光明透彻”的做人准则。该馆展厅内设有李剑晨生平简介,20平方米的展厅展示着李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另设有接待室、教研室及辅助用房。建筑风格朴实大方,古中见新。内院池中,竖立着透明彩色的玻璃雕塑,演绎着水、彩的光影变幻。
新金陵画派的创始人魏紫熙于1915年1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原名显文。1934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校,1949年应邀来到南京,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创作了一大批歌颂新中国和新社会的人物画。1957年,魏老与傳抱石、亚明等一起筹备、创建了江苏省国画院。1960年秋,与傳抱石、亚明等赴西南、西北7省市进行了空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成功地描绘了新时代、新生活,创立了“新金陵画派”与钱松·、宋文治、亚明并称金陵“四老”。
魏紫熙纪念馆于200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展馆由其女著名建筑设计师魏巍设计。馆名为其子魏镇所书。整个展馆犹如一个即将打开的中国画卷。魏老于2004年4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尊重魏老的遗愿,其子女将魏老生前的100幅珍品捐献出来,陈列于魏紫熙艺术馆。
在展馆右侧有一水池。一弘池水喷涌而出,犹如魏老绘画的创作思维如池水涌流,永不停息。墙面上的4幅浮雕镌刻着这位著名画家的人物山水画线描精品,充分地显示了他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和精神追求。